王慶五 布成良
實現中國夢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
王慶五 布成良
中國夢是中國現代化之夢,民族振興之夢,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這一重要論斷,意義重大而深遠。
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和特征的普遍性原理,具有普遍的方向性意義。
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發展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一個客觀的、自然的歷史過程。生產力是一切社會變革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生產關系以及全部上層建筑的相應變化,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向前發展。對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這一社會歷史領域普遍規律,馬克思恩格斯用“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加以概括。一方面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又認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社會主義社會具有與資本主義根本不同的特征,必須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認為未來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差別當然在于,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組織生產”,社會主義社會是“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社會化的大生產客觀上要求要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同時,所有制的性質決定分配方式,按勞分配是與公有制相適應的分配方式。這既是對資本主義按資分配的否定,又是有局限性的,只有到了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實行按需分配。
社會主義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偉大事業,必須要有工人階級政黨的領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主體,工人階級只有把自己組織起來成為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才能保證社會革命獲得勝利和實現社會革命的最高目標——消滅階級。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代表,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經驗表明,沒有工人階級政黨的領導,就沒有社會主義運動,就沒有社會主義事業的鞏固和發展。能否建立一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關鍵。
社會主義是不斷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共產主義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具備一定條件的各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要從實際出發,通過實踐走出一條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而后,社會發展將經歷三個重大歷史階段,即過渡時期、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過渡時期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內容。

社會主義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高目標。資本主義社會最嚴重的弊病是造成人的畸形發展,社會主義首先要實現無產階級的階級解放,進而達到全人類的解放。一是消除社會關系對人的奴役和壓迫,使人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奴隸般的分工和片面發展中解放出來,從對抗性的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二是在人的“經濟解放”和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消滅階級、消滅國家,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認識和實踐社會主義所依據的基本準則,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于其他社會的主要標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源頭。我們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一脈相承的,這個“脈”,就包括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
馬克思一再強調,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只有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有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指導,才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及具體內涵。正如毛澤東1938年所說的“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要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因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可貴探索,取得了一些獨創性理論成果,如發表了《論十大關系》,提出了正確處理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關系,走中國工業化的道路;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兩類矛盾的理論,等等。但后來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全局性嚴重錯誤,沒有真正形成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仍是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具體運用,沒有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堅持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不是回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點,而是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為在中國這樣人口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篇大文章上都寫下了精彩的篇章,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建設、鞏固、發展社會主義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行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社會主義“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沒有生產力的增長和發展,只會導致“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死灰復燃”。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基本出發點,就是“剝奪剝奪者”,消滅已經成為生產力桎梏的資產階級剝削制度,使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展。因此,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后指出,“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任務解決以后,隨著剝奪剝奪者及其鎮壓他們反抗的任務大體上和基本上解決,必然要把創造高于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的根本任務提到首要地位,這個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鄧小平認為,“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所以,改革開放后,我們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牢牢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在實踐中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積極推進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促進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
以共同富裕為導向,分階段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富裕對于社會主義來說具有根本性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目的就是要使全體人民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要體現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上,體現在“富裕”上。社會主義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它既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兩極分化”,而是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起示范作用,然后帶動其他地區和人民比較快地富裕起來。當然,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一個不斷奮斗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必須分階段實施。鄧小平提出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就是帶領人民依次解決溫飽問題、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而基本實現現代化三個發展階段。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年均 GDP增長率超過9%,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開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指日可待。在新的發展階段,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實踐中更加強調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一個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數、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分配格局,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堅持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相統一的民主特色。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當代中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最高權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體現在制度上,靠制度來保障。人民群眾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制度形式,掌握國家政權,行使民主權利。不僅如此,而且民主還體現在實際的政治運行過程中,人民群眾依法選舉人民代表,反映和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訴求;通過立法聽證、行政聽證等形式參與法規和政策的制定;在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廣大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權利,等等。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具有規范性、穩定性、連續性,不會因領導人的改變或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法治要求政府、政黨、公民和各種社會行為主體的一切活動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不允許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存在。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前提。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共產黨執政,就是組織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黨的領導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條件和手段,黨的領導的內容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而黨的領導方式要不斷改革和完善,要把黨的領導融入民主法制建設之中,要善于把黨的主張上升為法律,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使國家各項工作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
堅持“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大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不僅僅是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認識也逐漸深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五位一體,要“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協調發展,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我們要“又好又快”地推進經濟建設,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建設,發展人民民主,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精神支撐;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更加注重”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努力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建設美麗中國。
中國夢的核心要義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不懈奮斗的歷史。近代中國沒有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條件,中國不可能走資本主義的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近代中國各個歷史階段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才找到的“人間正道”。這是人民的選擇、民族的共識、歷史的必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實際上也是依次推進、分階段實施中國夢的發展之路。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此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中華民族復興之日就是中國夢實現之時。
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實現中國夢的本質要求。如同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漫長過程一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有一個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與此緊密相連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的彰顯和認同也必然有一個歷史過程。科學社會主義始終以人民利益為價值旨歸。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一切奮斗的任務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落腳點。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在現代化建設中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億萬人民對國家和民族的憧憬,對自己未來的憧憬,匯集成中國夢。實現中國夢必須依靠全體人民的力量,在造福人民中實現。一方面,鼓勵每個人都樹立自己的夢想,實現自主發展,主宰自己的命運;另一方面,堅持人民主體的發展觀,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以及一切合法權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和實踐創造作為新的執政智慧的動力源,并創造條件讓人民群眾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凝聚中國力量,實現偉大夢想。
實現中國夢必須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未來30年是“好夢成真”的關鍵時期,但社會主義不是在書齋里,而是在實踐中,要堅持實踐第一的基本原則,注重實踐,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大膽地試,勇敢地闖。中國的改革發展現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必然遇到許多難以預見的困難與挑戰,同時中國目前所面臨的許多問題都是全球性的,其他發達國家同中國一樣都沒有經驗,中國夢是一個嶄新的夢,唯有立足我國國情,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才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才能夢想成真。
[本文系2013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期成果,批準號13WTB008]
(王慶五: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副校長,教授;布成良: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法政教研部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