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安生
堅持群眾路線貴在知行合一
牛安生
1.防止形式主義是永恒的課題
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員和群眾最擔心的是形式主義和一陣風,如果把功夫下在華而不實的形式上,認認真真走形式,扎扎實實走過場,就失去了教育活動的初衷,只會讓活動成效大打折扣,讓黨員群眾反感,必然產生惡劣影響,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形式主義是個頑癥,其根源非常復雜,有認識上的根源,如過分夸大形式的作用,把形式作為唯一的追求,甚至是目標;有體制和制度上的根源,上級領導機關官僚主義,不深入實際,下級就可能糊弄上級,上級喜歡花架子,下面就有花樣子,“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干部任用實踐中提拔熱衷于形式主義的人,就會助長形式主義的蔓延;也有文化環境方面的根源,例如缺少誠信的人文環境,崇尚空談、不重實際的環境,形式主義就容易泛濫。在我國,面子文化就是產生形式主義的文化溫床。所以,防止形式主義是一項綜合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消滅形式主義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是我們工作中永恒的課題。教育活動要有一定的載體和形式,但要謹防形式主義,謹防走過場,把功夫下在落實上,下在實踐上,下在做實事上。我們的目標是把形式主義的危害力求降低到最低限度,力求使形式和內容盡量統一起來,力求達到形式和內容的完美和諧。
2.要在實踐上下功夫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解決的,其實不僅僅是理論問題,而是實踐問題,重點要解決的是“行”的問題,不是“知”的問題。關于群眾路線一些基本的理論觀點,干部和黨員一般是知道的。這次活動當然是要強化這些理論,但重點是要真正實踐這些理論,難點也是實踐這些理論。我們的活動之所以叫做教育實踐活動,其側重點是非常明確的,就是重在實踐。
踐行群眾路線貴在“實”,貴在實踐上下功夫,貴在自我轉變方面下功夫,貴在純潔自我上下功夫。為此,各級領導班子在政治上要堅決同黨中央保持一致,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在作風上要特別重視對自身的嚴格要求,真正改掉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缺點和錯誤,嚴格限制特殊化、特權現象,在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作出表率;在工作上則引導黨員干部勤下基層,真正經歷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實踐,感受群眾的酸甜苦辣,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在活動中邊查邊改,認真解決“為民務實清廉”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使活動期間各種有效做法能夠持久的制度和機制。
1.踐行群眾路線是黨的先進性重要的實踐標準
黨的先進性建設是黨的建設主線的基本內容,這是因為“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能否堅持黨的先進性,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和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先進性是維系黨的執政地位的基礎。如果黨的先進性改變了,成了落后的政黨、腐敗的政黨,黨的執政地位就很危險了。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一個政黨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馬克思主義政黨贏得先進性固然不容易,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和長期執政的條件下保持和發展先進性更不容易”。要保持黨的先進性,最根本的是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這才是最難的。從人民群眾的視角里,共產黨是不是先進,主要的不是看這個黨是怎么說的,更重要的是看這個黨是怎么做的,看這個黨的實踐。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這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黨的先進性的分析是把實踐放在第一位的。因此,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我們更加看重是否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預算績效目標是預算績效管理的基礎,是整個預算績效管理系統的前提,包括績效內容、績效指標和績效標準。預算績效指標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的、涉及面廣、專業性強的工作,該項建設工作必須理清如下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2.重在踐行是先進性建設的作風標準
黨的作風是黨的性質、宗旨和世界觀在行動上的表現,反映著黨的整體風貌,黨風和黨性是表里關系,黨性是黨風的根底,黨風是黨性的外在表現。黨風與黨的政治路線密切聯系著,又服務于黨的政治路線。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實踐,就是黨的形象,重在踐行就是先進性建設在作風方面的標準。共產黨是作為國家唯一執政黨的形象,往往就是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的基本標準。人民群眾對我黨形象的認識和判斷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黨的施政綱領,即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黨的綱領是“在全世界面前樹立起可供人們用來衡量黨的運動水平的里程碑”。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政黨“一個新的綱領畢竟總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根據它來判斷這個黨”。政黨必須制定科學的施政綱領,好的、得民心的施政綱領,最容易贏得民心,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今天,黨的十八大報告作為中國共產黨近五年的施政綱領,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提出關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建設布局等,最大限度地符合人們的意愿和要求,就是當今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施政綱領和旗幟,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宣言書、動員令,得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擁護。這是中國共產黨對外形象的最重要的標志。

二是黨的實踐,就是黨的作風。這是更重要的方面。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路線方針政策畢竟是寫在紙上的,在施政綱領發布之后,更重要的是要看政黨踐行綱領路線的程度。如果黨員、黨的領導干部不能真心實意實踐黨的施政綱領,群眾對黨的認識和態度就會大打折扣。此時,執政黨的實踐就成為影響政黨形象最重要因素。只有在行動上真正踐行黨的綱領路線,樹立說到做到的作風,才能夠使人民群眾真正確立黨的光輝形象。因此,實踐是改進黨的作風的重點所在。
重在踐行是先進性建設的作風標準,還體現在是否真正弘揚我們黨一貫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方面。黨長期以來形成的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作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黨的形象也是黨的先進性的重要標志。新形勢下,踐行黨的好傳統好作風,必須懷著對人民群眾深厚的感情,不斷強化熱愛群眾、為群眾服務的觀念,從群眾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想群眾之所想,憂群眾之所憂,急群眾之所急;必須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疾苦;必須真正從群眾的利益出發,去行動、去實踐,求真務實,為群眾呼喚,為群眾辦實事,解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必須努力消除知行不一、弄虛作假,鋪張浪費、奢靡享樂、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壞作風。
當然,在新形勢下,由于時代和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黨的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執政黨的黨員和干部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遇到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但總的說來,只要敢于實踐、勇于實踐、勤于實踐,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就不是問題。例如,群眾反映強烈的“三公”消費與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嚴重背離,這主要的還不是一個理論上說不清楚的問題,也不是缺乏思路的問題,關鍵的問題在做、在實踐,在決心和勇氣,只要從政治上思考問題,下決心勇敢地面對這些不良風氣,敢于向自我利益和惰性開刀,就一定能夠解決“三公”消費問題,就一定能在作風建設方面取得成就,在作風建設方面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
3.在踐行群眾路線中增強黨的先進性
到實踐中去,到群眾和基層中去,是共產黨員增強黨性的大課堂,也是增強黨的先進性的大熔爐。一是踐行群眾路線能夠豐富頭腦。實踐出真知。許多知識在機關和書本里是學不到的,踐行群眾路線的過程,能夠學到許多不懂的東西,不斷豐富頭腦,糾正我們許多不正確的觀念。二是踐行群眾路線能夠進一步了解群眾。群眾想什么、需要什么,群眾最突出的困難是什么,群眾中的多數和少數有些什么樣的差別,群眾醞釀著什么樣的情緒,有諸多現象背后隱含著什么樣的本質東西?這些,只有在實踐中才可能深入了解,而這些對我們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三是在踐行群眾路線過程中能夠檢驗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我們的群眾工作有許多舉措、許多內容,出臺了許多政策和法規,發布了許多相關文件。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是否符合實際和群眾利益,在貫徹過程中有哪些缺陷等,在實踐中才能夠得到檢驗,便于我們及時修正缺陷,改正缺點和錯誤,這恰恰也是領導方法堅持群眾路線最好的實踐。四是踐行群眾路線是錘煉黨性和作風的極好載體。黨政機關作風好不好,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是否扎實,群眾最有發言權,實踐最能夠檢驗。實事求是,符合群眾利益,群眾擁護的,就是對我們的肯定。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擁護不擁護,在踐行群眾路線中最能夠得到檢驗。為人民服務的觀念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強化,口頭上說的和實際能夠做到的并不是一回事,到實際中與群眾摸爬滾打,錘煉為人民服務的觀念,能夠使我們與群眾的心貼得更近,能夠享受到實踐鍛煉的樂趣,培育為人民服務就是快樂的高尚境界,不斷增強黨性觀念,提升做人的境界。
1.知行不一的危害和原因
實際生活中,知行不一現象很多。黨的建設過程也有這樣的情況,大家知道非常好的道理和理論,而真正踐行起來卻比較差、比較難。凡是在公眾面前經常講一些言不由衷的話,說得很好聽,卻不能踐行這些理論的行為,就叫知行不一。所謂“一大堆沒有用的正確話”,諷刺的就是知行不一的行為。知行不一對黨群關系的危害是極大的,知行不相符,說話越多越不好,知行不一,就會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知行不一現象越多,信任度就越低。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進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根治知行不一的毛病。為什么會有知行不一現象?其根源是復雜的,人自身本來是一個矛盾統一體,奧地利人弗洛伊德認為,作為人自身的“我”,其實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個組成部分,人本身其實是多面的,人自身充滿了矛盾,三個“我”經常進行斗爭,“我”也有一個誰戰勝誰的問題,說一套,做一套,知行不一,人格就出現了裂痕;再者,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誘惑的社會,更增加了人自身矛盾的尖銳程度,人們每天從各種渠道接收到的各種信息,是真善美還是假惡丑,人人心里有桿秤,都會在自己頭腦里掂量掂量,這個時候,如何選擇是至關重要的,欲望越大,就越可能成為負能量誘惑的俘虜,使自己成為典型的“兩面人”。所以,知行不一往往也是個人在自我思想斗爭中的面臨選擇時矛盾的反映。
3.知行合一重在“真知”
堅持群眾路線做到知行合一,就是努力達到“真知”。“真知”的標準,就是理性地認識到群眾路線的科學性、必然性,認識到群眾路線與黨、與自身生活的密切聯系,成為一種直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群眾路線的理論在頭腦里生根發芽,是能夠自覺地檢查、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群眾的利益,能夠成為主宰自己行為的強大觀念,能夠以強烈的群眾觀念去克制自己、指導自己的行為,能夠在實踐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指導自己的選擇和實踐,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與群眾心連心。知行合一的過程,實際上是黨員、黨的領導干部自我認知、自我凈化的過程。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黨的建設內容強調了要不斷增強我們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這四個“自我”,是我們黨對自身建設的自我判斷,是指導黨員、黨的領導干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理論武器。
3.“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習近平同志2013年7月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開展好教育實踐活動,要著力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提高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清楚地闡述了“知”和“行”的對立統一互相促進的辯證關系。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有名言:“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很好地闡明了“知”和“行”的相互促進關系。深化群眾路線的“知”,就是要提升到“真知”的境界,使群眾路線的理論觀念生根到頭腦里,融化在血液中,成為指導人生實踐活動的鮮亮的旗幟,甚至實踐群眾路線的“行”就在“知”中,這才是知行合一的境界;與此同時,在堅持群眾路線的“行”中又能夠不斷提升自己,感悟世界、感悟人生、感悟共產黨的自身建設,對群眾路線的認識更加鮮明、更加實在、更加生動,從而提升“知”的境界。由于種種原因,知行合一不是一勞永逸的,今天行動很好,能夠與群眾打成一片,把自己融入群眾之中,今天的知行合一做得很好,“知”的程度很高;但是,明天在一些方面做得不夠,所謂知行合一就退步了。能夠完美地、持續地做到知行合一,那是圣人的境界,達到圣人的境界很難,但是應該成為努力的方向。
在努力戰勝自己的過程中達到知行合一。堅持群眾路線知行合一的難點,實際上是在自我控制、自我戰勝方面。老子《道德經》說:“勝人者,力也;自勝者,強也。”只有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大的,只有戰勝自己的組織才是戰無不勝的。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要特別重視激發黨員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內在動力,提高黨員改造主觀世界的自覺性。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也是自我改革、自我純潔,這種改革是任何別人、別的組織不能代替的。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建設,都需要有自我戰勝的更大勇氣。共產黨既要戰勝外部的敵人和困難,同時要戰勝自己內部的錯誤和陳舊觀念,既要破山中賊,更要破心中賊。踐行群眾路線中的知行合一的過程,就是敢于糾正自己的毛病、缺點,敢于堅決地向自身的缺點、錯誤開刀的過程。戰勝自己的實質是控制自己對名、利、物各方面的欲望,自覺放棄一些特權和利益,保持純潔性,做到無私無畏。
通過完善制度、創立載體來促進知行合一。制度更帶有全局性、根本性、長期性、穩定性,制度其實只是規范人的行動,不是直接規范思想的,思想不好只要不付諸行動,制度也奈何你不得。制度是限制那些損人利己或者無所作為念頭指導下可能發生行為的硬約束,是為不軌行為設置的一道警戒線,把壞念頭主宰的行動關在制度的籠子里,再通過教育消除壞念頭,逐步鏟除壞念頭滋長的土壤。所以,好的制度限制壞人做壞事,保護好人充分做好事,更準確地說,好制度是限制人自身壞行動的那一面,支持和保護好行動的那一面,就是幫助黨員和領導干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踐行群眾路線的過程,必然有制定制度落實制度的程序,有密切聯系群眾的各種載體。例如,深入群眾了解實情的制度、為群眾辦實事制度、農村黨員聯系戶制度、扶貧幫困制度、干部考核制度、踐行群眾路線方面的監督制度,等等。載體方面如“開展領導干部下基層‘三解三促’”活動,“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挖萬塘”活動,“百家企業鄉村行”活動、“千名干部下基層”活動、“萬名干部大走訪”活動、“三問三解三服務三提升”以及“黨員雙帶”、“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等。我們期望這些制度和載體能夠促進黨員尤其黨的領導干部把群眾路線的理論變為行動,進一步踐行群眾路線,使我們在堅持群眾路線知行合一方面取得豐富成果,讓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盛開實踐之花。
(作者系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