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彬 姚 蕾
基于產業互動視角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卞 彬 姚 蕾

新型城鎮化的前提是產業支撐,沒有產業支撐,人聚集起來之后又得離開。當前著眼于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研究居多,對城鄉產業互動研究關注不多,尤其城鄉產業互動的深層理論挖掘不夠,造成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和政策協調不夠。
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張王牌,“產業互動、城鄉聯動”是一個有現實針對性的新的發展思路,城鄉產業不應該為形式而形式,并且城鄉產業互動涉及很多內容和層次,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內容和要求:
1.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工業化的聯動
產業互動是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融,逐步形成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主要表現在:
一是城鄉產業互動既要遵循產業演進規律,更要依據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經濟增長的要求。城鄉產業互動強調的不是就農業抓農業,而是農業與二、三產業的互動。沒有一、二、三產業的互動,也就沒有城鄉分工與協調發展的經濟基礎和持續動力。以工促農不是忽視種植業和養殖業,而恰恰是用工業化來促進農業更好地發揮其國民經濟的基礎作用。要求推動第二產業向第一產業的農業延伸,以第二產業催化、拉動第一產業發展,從而使農業更多地分享到社會平均利潤。二是城鄉產業互動強調的是農業的全程產業化,強調的不是農業某一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產業化,而是全過程的產業化。城鄉產業之間的互動與融合必然促使各產業間的邊界特征開始逐漸模糊或消失新,產品、新服務乃至新產業不斷產生。三是城鄉產業互動強調的產業化不僅僅要貫穿于農業的直接生產過程中,而且要在延長和粗壯農業加工鏈條上產業化。必須要改變傳統的認為農村只能搞農業,而城市則專門發展工業等傳統發展觀念。要求通過農業產業化的縱向分工,完成城與鄉、工與農之間雙向的產業延伸。四是城鄉產業互動強調的是農業產業化把傳統農業的改造與現代工業的發展聯系起來,既抓了農業的現代化,又抓了農村工業化。
2.農村工業化與農村城鎮化的聯動
推進城鎮化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產業互動包含了產業發展與空間演進的統一,從一定意義上說,城鎮經濟的發展進程就是城鄉互動的過程,就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過程,其主線應是城鄉資源的優化配置。
一是產業發展必須有地域空間載體。無論是加強農業還是提高工業或發展服務業,都不可能僅靠城市或農村就能單獨完成。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聯動發展,應克服就工業化論工業化、就城鎮化論城鎮化的傾向。二是產業協同產生于一個或多個不同價值鏈點,并使原有的價值鏈打破,其中原來各價值鏈中的核心環節將會被挑選出來,重新組合成一條新價值鏈。城鄉產業互動強調的是城鄉產業互動既在農業之內,又在農業之外來解決農業的問題。現階段推進的新型工業化,不僅是工業本身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實現農業現代化和第三產業發展引領的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三是城鄉產業互動城鄉產業互動也是經濟體制和領導方式改革的客觀要求。城鄉產業互動的關鍵是“一體化”,徹底打破城鄉分散的體制,將城鄉分散的鄉鎮企業適度向小城鎮集中,以產業的集中帶動人員和生產要素的集中,促進農村資源和生產要素向城鎮流動集聚。四是城鄉產業融合,要求促進城鄉產業結構的變革,突破城鄉產業分立限制,打破傳統工業化生產方式縱向一體化的市場結構,塑造出新型橫向結構,產生邊緣、交叉產業,促生新的產業領域,產生新的經濟式樣,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3.農業產業化與城鎮化的聯動
農業產業化與城鎮化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商品生產基地、龍頭企業、支柱產業和市場群落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四個支撐點,必須不斷加強。
一是建設商品基地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促進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化的前提條件,也是城市化的初始動力。二是從單個龍頭企業到多個龍頭企業或企業群的成長,奠定了城市化的要素集聚基礎。從單個支柱產業到區域性支柱產業群的培育,構筑起城市化的產業支撐。三是在產業融合過程中,農業、加工業、流通服務業各個環節會在空間上形成聚集的結點。即農業、加工業、流通貿易業合理地布局在鄉村、小城鎮、城市的地域空間上,以產業為紐帶形成城鄉之間的有機經濟聯系。四是要素市場發育的成熟程度,基本上反映了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聯動發展的程度。從集貿市場到專業批發市場,從單個市場到市場群的演進,成為城市化的重要誘導力量。
1.城鄉產業互動的市場貢獻
實施城鄉產業互動有利于為農產品提供市場,拉動農業的商品化和市場化。城鄉產業互動的發展將市場信息、技術、資金、設備、管理、科技等生產要素普遍投入到農業再生產中,解決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城鄉產業互動有利于確立了農民作為交換主體的地位,最終使農民成為完整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主體,并且使承包經營的農戶圍繞自己的生產進入“產前”和“產后”兩個領域,與工、商以及其他經濟組織和服務組織建立真正的商品交換關系。
2.城鄉產業互動的結構貢獻
實施城鄉產業互動有利于為農產品生產提供導向,拉動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高級化。有利于在利用現代社會發展所提供的先進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改善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產品的競爭力。有利于按工業化標準發展農業的城鄉一體化,依靠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手段組織農業生產,依靠社會再生產和資本周圍的原理,構建農業內部的一、二、三次產業分工模式,解決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的結構雷同的現象,形成合理的城鄉產業分工體系。實現城鄉產業一體化合理布局的“結構”效應。
3.城鄉產業互動的規模貢獻
實施城鄉產業互動有利于發揮共享能源、交通、信息、市場的優勢,發揮工業生產的聚集效益的優勢。城鄉產業互動有利于分散在廣大農村的第一產業和相對集中于城鎮的第二、第三產業之間,以地域空間的演進來從而促進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引,使農業勞動力不斷減少;有利于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形成支柱產業,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為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的擴大創造條件。實現城鄉產業一體化的整體團隊的“規模”效應。
4.城鄉產業互動的資金貢獻
政府的財政金融政策過度向城市傾斜,對農村投入太少;在資金流向上,政府通過稅收、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等方式,把農業剩余積累由農村大量轉入城市;農村正規金融供給不足,國有商業銀行網點布局調整、收縮,農村信用社規模、實力有限且歷史包袱沉重,降低了農村地區的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形成了農村地區因無法獲取正規信貸,民間借貸現象突出,使農村資金長期處于“貧血”狀態。
實施城鄉產業互動有利于以產業鏈條為主導在區域經濟范圍內集中配置,使城市產業資本持續投入農業和農村產業,使區域經濟資源綜合發揮效益,在區域間得到合理配置;產業間的關聯性和對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產業協同發展的內在動力,借助城鄉產業在廣泛開展橫向經濟的基礎上,使生產力諸要素具有充分的活力和最大限度的活動領域,拓展的利潤空間,城鄉產業互動會形成大量反哺農業的資金;有利于聚集并釋放出城鄉產業內部所具有的潛力,提高資源配置和農業綜合效益。從而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形成有力的資金支持,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的資本不足問題。
5.城鄉產業互動的就業貢獻
實施城鄉產業互動必須以“就業互動”為經濟內容。通過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有機融合,有利于為農業剩余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城鄉產業互動無疑給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提供了條件,有利于拉動農業勞動力的非農化。
城鄉產業互動要求把農業、農村經濟的自我發展,轉向農業與工業的相互結合,轉向城鄉產業互動協調發展。構筑城鄉結合、產業聯系緊密、空間布局合理、資源深度整合、區域特色明顯、基礎設施共享的產業連片發展新格局。關鍵是選準城鄉產業互動的結合點和產業對接方式及途徑。
1.優化產業的空間布局,推進城鄉產業互動
一是在規劃設計上,將城市規劃與農村規劃放在同等重要地位,開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土地利用和環境保護規劃“四規疊合”,從源頭上解決問題。二是著力在空間布局上以“一張圖”涵蓋城鄉,從而改變城鄉規劃分治的狀況。產業空間布局方式要由“城區擴張”、“城鎮互補”向“城鄉互動”過渡。以構筑城鄉資源共享、空間布局合理、資源深度整合、區域特色明顯、基礎設施共享的產業資源整合發展新格局。三是無論是城市工業產業鏈向農村延伸,還是農業產業鏈向城市延伸,其最佳交匯點都是小城鎮。小城鎮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的空間樞紐,依據市域、縣(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優化城鎮布局。
2.加快產業集聚步伐,構建產業發展的大平臺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創建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促進龍頭企業集群發展。”一是集群帶動。產業集中發展與分散布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產力布局理念。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就要解決哪些產業需要集中,哪些產業需要分散。按照集約發展、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協作發展的原則,堅持“三個集中”,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和市場優勢,促進塊狀經濟發展。二是產業延伸。抓住產業鏈配套環節,打造企業集群。以工業集中發展區和重點鎮為載體,因地制宜地發展與本地比較優勢相適應的特色工業。在有條件的鄉鎮,爭取形成一批“小產品大市場”、“小概念大前景”、“小企業大協作”的產業集聚,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相互關聯和支撐的集群優勢。三是推進產業連片發展。以工業突破和園區建設為先導,按照“一產劃圈層、二產進園區、三產分功能”的原則,產業向優勢區域布局,構筑以“圈層”為梯度,以“園區”為載體,以“軸帶”為脈絡的產業布局一體化體系。
3.積極發展城鄉產業緊密結合的產業組織形式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尊重和保障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充分激發農村生產要素潛能。”一是按照專業化分工協作的原則和現代產業發展的趨勢,消除一切不利于資產流動與重組的制度障礙,變原來以地域為核心,以行政為聯系紐帶的產業組織形式為以行業,以資產、商業信譽為聯系紐帶的產業組織形式,淡化城市企業與農村企業的界限和區別,建立實現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組織形式與管理制度,形成城鄉一體的產業組織形式。二是著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以公司或集團企業為主導,以農產品加工、運銷企業為龍頭,圍繞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與農戶實行有機聯合。三是在培植“頂天立地”的龍頭企業的同時,要積極扶持“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加快推進鄉鎮企業提升發展。引導部分鄉鎮企業(農村企業)與城市大中型企業專業分工、勞務協作、零部件加工配套,對推動城市企業與鄉鎮企業的合作、聯合及重組,組建新的跨城鄉的企業。四是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模式。積極發展城鄉關聯產業和城鄉聯辦出口基地等城鄉產業緊密結合的產業組織形式。用市場帶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形成“公司+合作社(協會)+農戶(現代家庭農場)”等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增強農戶抵御市場經濟風險的能力。五是堅持把農民專業合作與農業市場化結合起來,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繼續按照“擴面、拓展、規范、提升、扶持”的總體要求,提升農村“三大合作”組織發展水平,把合作發展的模式拓展到更多的產業和領域發展中去;建立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轉化新機制;打造“農產品信息物流中心、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心、農業博覽會展中心、農業科技研發推廣中心”。建立了農村土地交易市場、藥品交易所、非上市公司股權交易所、鮮活農產品遠期交易等要素市場。
4.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樞紐,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按照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強化農業物質技術支撐。”一是產業協同的過程實質就是產業價值鏈重構的過程。農副產品加工業具有較強的產業融合性。農副產品加工業涉及上下游眾多產業,具有很強的關聯效應,以發展原料性農業來促進一、二產業的互動。與消費原料性農產品的各類生產加工企業形成戰略伙伴關系,實現以原料性農業生產為主的結構轉換。二是錯位發展。按區域比較成本低度化從而按區域比較優勢的原則,來組織和協調農業的全程產業化。延長產業鏈,包括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尤其是糧食加工業和釀造產業鏈,使農業生產鏈條不斷向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方向延伸。三是著力點在于農產品的品質結構調整。在高效、外向、生態、品牌上下功夫。推進農業生產加速向特色化、優質化、設施化、生態化、園林式、觀光性、產業型方向發展。四是創造都市農業的各種運作模式。都市農業是融現代農業、鄉村文化、觀光休閑以及環保教育、農事體驗于一體的具有復合性功能的系統。都市農業使原先局限于生產保障型的城郊農業,加速轉型為融綠色產品、生態建設、休閑旅游、文化教育、示范輻射等功能于一體,使一、三產業在都市農業的發展中率先實現互動。
5.建立城鄉產業互動協調機制,理順利益關系
一要改進龍頭企業與農民、中介組織與農民、龍頭企業與農民及各種產加銷、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組織的利益分配機制。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讓農戶更多分享加工銷售收益。從“量化資產、按股分配”的有條件改革向“明晰產權、界定成員”的全方位改革拓展,形成統一的分配格局。二要在城鄉產業之間形成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賴關系,通過政策鼓勵使農村地區變成具有相對優勢的投資區域。出臺鼓勵企業落戶農村、帶動農民創業的政策體系,增加財產性收益,改變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三要完善工業反哺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探索建立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機制為重點推動基礎設施一體化,積極推進跨行政區重大基礎設施投資各級政府分擔制,在統一規劃下鼓勵各方聯合和參與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形成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機制。四要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介入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改革和完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使其全面擔負起政策性金融支農的重任。要重視建立利益機制、風險機制,使產業化鏈條中的各個環節、各個經營主體結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探索將一部分信用社改造成為專門的小額信貸銀行,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五要讓農民和農村享受與城市市場體系相同的待遇,積極探索城鄉勞動力就業登記、就業培訓、就業介紹和就業開發等一體化管理,城鄉間還應建立暢通的人口流動機制,使城鄉資源互補,實現城鄉產業之間協調發展。
(卞彬: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經濟學部教授;姚蕾: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研究生部)
責任編輯:浩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