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韓曉強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鐵路小橋涵作為鐵路工程的一部分,相較大中橋而言,其單個工程量小,造價低,結構簡單易設計,在勘測中易被忽視。但是,由于其均為功能性構筑物,總體數量龐大、類型多樣,與鐵路周邊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且與鐵路工程的安全關系重大;特別是長大限坡地段[6],直接關系到整個線路的填土高,進而影響整個工程造價。因此,長大鐵路小橋涵的勘測應引起鐵路設計人員的足夠重視。
新街礦區鐵路專用線全長99.5 km,其中,完成勘測的海勒斯壕南至桃林東段全長67 km,為一次雙線電氣化鐵路。該段全部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境內,線路走行于鄂爾多斯高原,全線既穿越了人口較稠密的村鎮、農田,也經過了人煙稀少的沙漠邊緣、河谷及丘陵地帶。因此該線小橋涵的勘測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據線路穿越的地形地貌,全線可分為兩個大的段落,涵洞的主要結構形式也按此分為兩大類。DK0+000~DK35+900段走行于黃土丘陵沙丘區,該段落風沙嚴重,沖溝明顯,部分溝谷下切劇烈,溝底縱坡較大,且沖溝有較好的積水條件,故在填土高度允許的情況下,優先選用鋼筋混凝土蓋板涵;DK35+900~DK56+500段走行于丘陵微丘區,地形較平坦,相對高差0~10 m,該段落優先選用鋼筋混凝土框架涵。
框架涵一般采用孔徑為1.5 m、2.0 m、2.5 m、3.0 m、3.5 m、4.0 m、4.5 m、5.0 m、6.0 m;普通及高填土鋼筋混凝土蓋板涵一般套用標準圖,具體見表1、表2;鋼筋混凝土肋板涵一般采用孔徑為4 m、5 m、6.0 m;渡槽一般選用孔徑1 m或1.5 m、跨徑16 m的結構;其余情況可個別設計。

表1 普通蓋板涵一般數據 m

表2 高填土蓋板涵一般數據 m
DK0+000~DK19+900段走行于毛烏素沙漠邊緣,沿線均為波狀丘陵沙丘,全段沒有農田,亦幾乎沒有道路,故本段落主要設置排洪涵。
由于地形波狀起伏,現場難以辨別沖溝,為了避免涵洞漏設、錯設及多設,結合1∶10 000地形圖做較大范圍調查。對于流量小且通過改溝、順溝或對路堤做一定的防護能有效地將洪水引至別處的,考慮合并設置小橋涵。同時,涵洞孔徑除考慮流量外,尚應注意風沙的影響,該段落優先使用蓋板涵且孔徑適當留有富余。另外,該段沿線零星長有人工種植沙柳,對于橋間距較大的路基段落,對個別排洪涵追加了立交功能,以便行人及當地防風固沙工程車輛通過[8]。
該段落共計設置蓋板涵17座,框架立交小橋1座。
DK19+900~DK35+900段走行于山嶺重丘區,地形起伏較大,沿線人煙較少,本段落主要設置排洪涵,立交涵、灌溉涵較少。
小橋涵宜逢溝設置。但是,對于流量小,通過改溝、順溝或對路堤做一定的防護能有效地將洪水引至別處的,考慮合并設置小橋涵。對于路基填土高20 m左右,溝內林木茂盛的V形沖溝,考慮到涵洞孔徑小易受流木、雜草等堵塞,該部分沖溝優先考慮橋式方案跨越。涵洞孔徑除考慮流量外,尚應注意溝內樹木、雜草及漂石的影響,該段落優先使用蓋板涵、肋板涵且孔徑適當留有富余。
與該段線路相交的道路均為土路,且道路多沿山脊線走行,相臨道路多有深溝相隔,故道路不宜封閉及改移,除非橋孔延伸至同一山坡上可將道路改至橋下,否則,應在原位或鄰近位置設置立交涵或公跨鐵立交橋。
該段落共計設置蓋板涵9座,肋板涵3座,框架涵1座,公跨鐵立交橋8座,灌溉渡槽2座。
DK35+900~DK56+500段為丘陵微丘區,地勢較平緩,無明顯沖溝,線路穿越村莊、農田,沿線人口密度較大,該段小橋涵的功能及種類多樣。
本段線路幾乎平行于等高線行走,排洪涵位置較難選定。由于該地區雨量小,排洪涵結合了道路立交、灌溉渠道等綜合考慮設置或合并設置。
該段地形平緩,難以逐溝得出其流量,故可先得出較大匯水區域的流量,按等壅水線法對預先布設的小橋涵進行流量分配,小橋涵的孔徑及座數以全部排出洪水為準。另外需注意,由于順溝工程量大,該段落不宜下挖設涵;為了避免淹沒上游農田和危及村鎮安全,應控制涵前積水不得過深。
該段落共計設置蓋板涵18座,肋板涵2座,框架涵33座,框架小橋2座,公跨鐵立交橋3座,灌溉渡槽1座。
新街礦區鐵路專用線包神北聯絡線長12.2 km,其中與既有包神鐵路并行段長5.4 km,并行段涵洞設置主要參照既有橋涵。
包神鐵路最早修建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2008年增建了二線工程。通過現場調查并比較既有橋涵竣工圖,包神二線橋涵孔徑及結構與老包神基本一致,與新建線路并行的既有橋涵均無水害,個別橋涵存在沙害及混凝土結構堿化的現象。根據現場勘測并比較水文資料,對于需要接長的涵洞,保持與既有涵結構一致;不需接長的涵洞,除風沙填塞較嚴重者孔徑需加大一級外,其余均保持與既有橋涵結構及孔徑一致。
該段落共計設置蓋板涵4座,肋板涵4座,框架涵4座。
(1)小橋涵應根據排洪、灌溉和交通需要,結合地形、地質等自然特征合理確定。尤其是排洪工點,避免路基上游出現水流直沖路基的死水區,在經濟、合理的情況下,可考慮改溝并溝設置小橋涵。
(2)山區應逢溝設置小橋涵。當溝較小、流量較小,且其附近的沖溝又必須設小橋涵時,該溝對應的路基可不設工點,但是需對路基做一定的防護,并通過路基邊、側溝等將水流導至鄰近的宣泄口處。
(3)山區沖積扇的小橋涵應在主溝處分散設置。
(4)山前漫流無顯著溝槽地區,采取分片泄洪原則,結合現場、局部及地形圖,在主流水處設置小橋涵。
(5)平原區排水、排洪涵的設置,除了結合自然溝渠外,尚應考慮路基兩側平衡水位的需要,避免線路一側出現內澇。
(6)新增二線或改建既有線時,對于既有小橋涵,應在調查研究及經濟技術允許的條件下,盡量利用或部分利用既有建筑物,避免大拆大改。
(1)鋼筋混凝土圓涵
鋼筋混凝土圓涵便于集中制造,易于施工,適用于缺少石料地區,且有足夠填土高度的小跨徑涵洞且溝床縱坡較緩、流量較小的河溝或渠道。
當水流中夾帶泥沙石塊或樹枝雜草,可能造成淤塞和磨損時,應避免采用圓涵;在經常有水的河溝上,冬季有形成冰錐的可能時,不應采用圓涵;山區鐵路修建前交通運輸不便,往往造成運送管節的困難或破損,亦不宜采用圓涵;灌溉干渠、支渠上不宜采用圓涵;在一般斗渠上應避免用多孔圓涵。
(2)鋼筋混凝土蓋板涵
鋼筋混凝土蓋板涵的蓋板可以預制,施工工期短,對地基不均勻沉陷和地震的適應性較好,適用于無石料地區且過水面積較大的涵洞,并且溝床縱坡較陡、流量較大、具有積水條件的河溝上。
(3)鋼筋混凝土框架涵
鋼筋混凝土框架涵適用于軟土地基或低路堤地帶,尤其在當地缺水或缺少建筑材料的情況下,可以預制成成品拼裝施工,施工條件簡化,并可加快施工進度。但是該類涵洞基礎埋深較淺,涵身鋼筋保護層較薄,當河溝沖刷較大、水流中經常夾帶泥沙、石塊時,不宜選用該類型涵洞。
(4)鋼筋混凝土肋板涵
肋板涵一般適用于山區、丘陵區等流量不大的深沖溝地段,由于路基填土過高,普通的蓋板、框架涵無法承受板頂的巨大土壓力而不再適用;同時,與肋板涵相比,橋梁又因為長度較長、施工困難、經濟不合理,且墩臺施工中需大量刷土石方而造成大量廢棄方壓占土地時,可以考慮設置肋板涵。
(5)渡槽
渡槽是用以跨越河渠、山谷、洼地和道路的輸水建筑物,在鐵路工程中,一般適用于路塹段落的灌溉、輸水渠道,排洪渡槽慎用。
(6)倒虹吸管
當鐵路穿越農田灌區或與輸水渠道相交、兩者高程相差不大且無法滿足渡槽及涵洞的設置要求,經技術經濟比較后渠道又不便于改移的,可以考慮設置倒虹吸管。該類結構一般用于灌溉或人工輸水構筑物,不做排洪用;水流中含泥沙等雜物較多容易淤積的渠道,慎用倒虹吸管。
(7)既有小橋涵
既有小橋涵原則上應利用或部分利用,不應輕易廢棄。但是,有下列情形者,應考慮改建:
①既有橋涵雖經加固,但仍不能滿足設計荷載等級或行車速度者。
②既有橋涵及附近路基發生過沖毀等嚴重病害者。
③橋涵上游積水過深,危及行車及上游村鎮生產生活安全者。
④橋涵限界不能滿足地方規劃要求者。
⑤既有小橋涵為臨時性結構的,如鑄鐵管、陶瓷管或木結構等。
涵洞的出入口有調節水流流速、流態和流向的作用,并保護涵洞及附近路基邊坡以及上、下游河床不受沖刷破壞[3];另外,涵洞出入口位置的選擇,決定了涵洞的長度,影響整個涵洞工程量[10]。因此,合理確定涵洞出入口是涵洞設置的關鍵所在。
勘測階段線路縱斷面尚不穩定,故涵洞出入口亦不能在勘測時完全確定。為了在設計中合理確定涵洞的出入口,對于形狀彎曲的沖溝,視地形復雜程度,可以測量溝心或1∶500地形圖[5],并以此作為設計的依據,通過現場調查并結合測量數據選定出入口。涵洞出入口高程均為實測值,極大地提高了設計精度。
涵洞出入口選擇時,遵循以下原則:
(1)涵洞出入口盡量順接原河溝,但當溝槽彎曲劇烈,原河溝不易順接時,一般情況下優先考慮順溝,對原溝裁彎取直,如若順溝引起的土方量過大或對下游的構筑物產生危害時,可考慮設置曲線或折線涵洞[8,9]。
(2)涵洞出口不得直沖農田及構筑物。
(3)當線路與溝渠、道路斜交時,一般應設置斜交涵。但當道路不上等級、溝渠較小,或改移后無不良影響、工程量不大,且經地方同意,可以設置正交涵。
[1]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 10017—99 鐵路工程水文勘測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路工程技術手冊:橋渡水文[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3] 顧克明,蘇清洪,趙嘉行.公路橋涵設計手冊:涵洞[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4]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路工程技術手冊:涵洞與拱橋[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4
[5] 程勉沖.山區高速公路勘察設計淺析[J].鐵道勘察,2011(1):94-97
[6] 劉春明.鐵路選線應綜合考慮的主要問題[J].鐵道勘察,2007(2):69-72
[7] 王燕.山嶺重丘區小橋涵設置[J].河南交通科技,2000(6):19-21.
[8] 阮繼紅.鐵路小橋涵設計質量通病探析[J].鐵道標準設計,2011(4):55-58
[9] 成威.淺談小橋涵勘測設計的有關問題[J].交通科技,2002(5):25-26
[10]時麗霞.通過配合秦沈線施工對橋涵勘測設計中的常見問題分析[J].鐵道工程學報,2005(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