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成
承諾不該是索要來的
☉李仁成

當前,在一些基層部隊,層層簽訂承諾書似乎成了一種工作方法。例如,搞黨風廉政教育要求黨員干部承諾不貪不占,搞艱苦奮斗教育要求各級官兵承諾不吃不請,搞消費觀教育要求戰士承諾不欠不賒,好像拿到了這一紙承諾就解決了所有問題。然而,這索要來的承諾真的管用嗎?
一些單位承諾后的情況說明,索要來的承諾不僅與教育無益,反而亂了基層風氣。一則,侵犯了官兵民主權益。承諾應該是書寫者發自內心的意愿,應該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主動行為,而這種要來的承諾更像一種不平等協議,有的官兵稱其為霸王條款,官兵如果不簽就會被扣上“覺悟不高”“大局意識不強”的帽子。二則,助長了形式主義。搞教育出一些能讓人看到的成果比較難,于是有人簡單地認為落到紙面上的東西最可靠,把簽訂承諾書當成思想統一、認識到位的成果來展示。而實際上,承諾書洋洋灑灑幾大篇,面面俱到,信誓旦旦,卻是大家互相抄襲仿效,沒有多少心里話,沒有多少針對性,待活動結束了,檢查完畢了,基本就棄之不提。三則,要承諾是不負責的表現。要承諾的人往往是落實上級工作的中間層,搞教育是上面要求的,不是他自己設計的,所以容易產生撇清責任、應付了事的想法,幻想出了問題誰承諾板子就打在誰身上,自己可以袖手旁觀。這實際上完全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治軍要依法,承諾書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出了問題還是要依據管理職責追究相應責任。四則,要承諾是能力弱的體現。一些基層教育者雖然很負責,但抓管理教育的能力卻很有限,創新不夠,招法不多,設計了一大堆的活動,卻都是照搬照抄,抓不住要領。
那么如果我們不向官兵要承諾,應該如何做呢?一是要把向官兵要承諾變為使官兵主動給承諾。首先要摸清官兵真實想法,可以采取思想調查、談心交心等方式了解掌握官兵對教育主題的真實想法,然后梳理出正確觀點和錯誤認識,通過組織辯論會、開展大討論等方式,積極引導官兵在自查、互辯中知責明理,不斷修正認識,主動作出改進承諾。二是要引導官兵把作出的承諾化為實際的動作。引導官兵作出承諾后還要趁熱打鐵,做好下篇文章,通過組織開展貼近崗位、切合實際的各類配合活動,為官兵創造條件、搭建舞臺去踐行自己的諾言,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三是要把承諾踐諾融入官兵思想中固化傳承。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教育僅是合格的,能夠解決理想信念問題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承諾踐諾本身就是一種優秀品質,官兵集體承諾踐諾就是一種好的精神,優秀的教育者要善于總結提煉這種明辨是非、說到做到的寶貴精神,在多次教育實踐中不斷錘煉、加工,使其融入官兵思想意識,進入單位傳統不斷傳承下去。
【作者系65521部隊政治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