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景媛ZHAO Jing-yuan
(遵義職業技術學院會計系,遵義563000)
銀行作為為企業、個人提供資金,為企業壯大,社會進步的金融媒介,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199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和2003年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再次進行修訂后,并在之后逐步的商業銀行公司上市之后,商業銀行也逐漸成了超額利潤的追逐者,超額利潤的獲得者。據銀監會2012年2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潤超過萬億元大關,創歷史新高,比2010年增長近四成。
縱觀2007年到2010年四年間,四大銀行在這四年間的利潤總額已經接近兩萬億元。五家大型國有銀行的凈利潤占到了整個上市公司的40%,大多數銀行2011年的凈利潤增加在30%以上,個別達到了50%,甚至是60%。但是其銀行股估值很便宜,銀行股平均下跌了20%,最大跌幅達25%。與歷史估值水平的比較,在2005年上證綜指998點時,銀行板塊平均市凈率為2.06倍;而在2008年1664點時,銀行板塊的平均市凈率也達到了1.7倍。而在2012年,銀行股的市凈率水平還不到1.2。甚至出現銀行股的集體“破凈”。銀行股如此廉價,如同垃圾股一般的市盈率,與銀行業獲得的高額利潤相比,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為什么銀行股業績大幅度增長同時,而股價節節走低呢?
對此,本文試圖從市場的流動性、以及銀行未來的業績增長兩個方面分析。
中國的貨幣市場算是全世界最難做的貨幣市場,由于中國的貨幣政策關鍵利率是存貸款利率,盡管央行也頻繁干預貨幣市場,但多數是以數量型目標為主,并不承諾維持貨幣市場利率穩定,一旦貨幣供給受到控制,而貨幣需求顯著變化,資金利率就會出現大幅跳動。
近年來,銀行業在存貸利差縮減、表內監管不斷趨嚴的背景下,快速發展同業業務、表外業務,通過期限錯配、借新還舊、循環往復的交易,實現可觀的利潤。這種業務模式就需要銀行解決短期的流動性。一旦某些銀行對市場流動性預估不足,資金鏈出現問題時,就不得不高息拆借,進而推高貨幣市場利率。
在市場缺乏流動性支持的情況下,首當其沖的就是大盤藍籌股,尤其是銀行股。按行業來劃分的話,銀行股的流通市值占比在股票市場里居第一位,銀行板塊的股票數量占總市場的42%,總市值占比達30%。單只銀行股票的流通市值都比較大,“塊頭”最小的光大銀行的流通市值也在100億元以上。與此同時,08年啟動的4萬億資金救市方案中,銀行提供了大量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市場最擔心的是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貸款究竟會有多少會出現壞帳。從各家銀行自己公布的數據看,工商銀行對各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余額超過人民幣9340億元;農行平臺貸款余額為5301億元;中行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5315億元;建行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5800億元;交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3083億元。五大行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總計達到2.87萬億元。從實際情況看,多數地方政府的融資還款來源寄希望于土地出讓收入,而受房地產調控的影響,土地市場十分不景氣,銀行的巨額貸款成為壞賬的風險性提高。對于股市投資者來說,銀行的風險很大。
用權責發生制下確認的收入和利潤是否真正成為了可靠的不斷的現金流入呢?2011年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潤比2010年增長近四成。企業的凈利潤=收入-成本。與同期相比,銀行的成本并未下降,銀行業的高管薪酬近年來一直受到公眾的詬病。這也就是說,銀行凈利潤的增長主要是收入的增長。銀行收入的增長來自于凈息差的擴大和信貸的增長,但不少業內人士感覺,比如申銀萬國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就認為,凈息差的擴大經過前兩年的擴大后,已經走到了一個頂點,今后的發展態勢必定放緩。很多大型銀行,甚至是中小型銀行已到了無款可放的地步,大量的資金借款出去,現在每月都有不少的利息收回,看著表面風光,但有可能最終連本金都拿不回來。因為貸款企業無法持續的經營下去,也表示著發放出去的貸款全部或者是部分無法收回,也反應了現在銀行經營面臨的高風險因素。因為融資成本的增加,銀行拿走了企業的獲得的大多數利潤,導致企業投資信心缺乏,甚至資金鏈斷裂,要么倒閉要么逃亡,最終銀行貸款變成了不良資產,這種惡性循環是目前中國經濟最大的隱患。因此,雖然所確認的會計利潤雖高,但是在持續經營下未來所面臨的高風險經營使得銀行利潤與銀行現時股價形成了巨大差異,因此并不被市場看好,不被投資者看好,導致了其股價的低迷。
綜上所述,金融是經濟的血液,中國銀行業的高增長和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密不可分。銀行業績增長的數字表明,除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不管貨幣政策從緊的年份還是寬松的年份,業績增長的幅度是相當的,銀行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利差,而利率至今沒有市場化。
銀行業績的高增長和股價的低估值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雖然銀行股的業績最高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長,但是預期的陰影至今不散。而從更長期看,未來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更多資本進入銀行業帶來的競爭加劇,都將讓現在“日子尚好”的銀行業受到沖擊。高收益,往往也伴隨著高風險。在銀行業,出資人和經理人是相分離的,銀行利潤越高,經理人的收益越高,可是,經理人卻不必為經營不善支付等額代價。在“暴利”的引誘下,經理人會冒險放貸,而往往不顧以后貸款是否能順利回收,造成惡性循環。
目前來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銀行業的改革,具體來看,改革主要從幾個方面做起:①把銀行推向各個地區,包括廣大農村,拓寬市場,鼓勵各種地方及合資銀行發展,這有利于減少國有銀行業的市場份額,減少壟斷;②強化法制,對銀行的行為進行監控和管制,服務及費用規范化,合理化,法制化,避免無法可依,有法不行的現象。③浮動利率的浮動范圍有待根據實情進行相應調整,或者實行更加有效的利率制度,既要留給銀行必要的能動性又要加以合理的限制,或者合理縮小基準利息差,這個高利息差的弊端不解決,銀行的暴利問題就解決不了。
[1]徐康寧.限制銀行暴利不如變革體制[J].董事會,2012(04).
[2]錢銳.解密商業銀行暴利背后的真相[J].中國產業,2012(08).
[3]陸沛卿.中商業銀行“暴利”情況淺析[J].國外資,2012(08).
[4]鐘茂林.我國銀行利率與股價聯動關系的實證分析[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5).
[5]劉任重.行股股價波動的影響因素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0(15).
[6]董喜艷.上市銀行基本面與股價實證研究[J].才智,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