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碩俊
(廣州市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廣東廣州 510110)
高吸水性樹脂是一種具有強親水基團并輕度交聯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其最大特點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吸收大量水分并形成凝膠狀的物質,一般能吸收多于自身質量1 000倍的水分,且不易滲出,具有高吸水性和保水性。
目前,聚丙烯酸系樹脂合成的工藝一般為反相懸浮聚合法和水溶液聚合法[1]。水溶液聚合法具有成本低、操作步驟簡單的優點。因此,本文選用水溶液聚合法。
通過對馬來酸酐進行氨化,引入了非離子基團—CONH2,并使用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和甘露醇作為混合交聯劑,制得耐鹽性高吸水性樹脂。
馬來酸酐(MA)、丙烯酸(AA)、氫氧化鈉、氨水、過硫酸銨(APS)、亞硫酸氫鈉(SHF)、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MBA)、甘露醇(MAN)均為分析純。
HH-S1數顯恒溫水浴鍋;YT881-3真空干燥箱。
取100 mL小燒杯,將2.08 g NaOH用5 mL去離子水溶解。加入5 g丙烯酸,與NaOH溶液反應,得到中和程度為75%的溶液(NaOH與AA摩爾比為3∶4)。在常溫下,加入經過氨化后的馬來酸酐,并攪拌均勻。加入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攪拌均勻。加入過硫酸銨和亞硫酸氫鈉(質量比為2∶1),攪拌均勻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應,并持續攪拌,當體系出現粘稠時,停止攪拌并保溫[2]。直到體系變干硬后取出,切塊、烘干,制得樣品。
稱取0.20~0.25 g干燥后的塊狀樣品分別置于500 mL去離子水和100 mL 0.9%NaCl溶液中,放置一段時間后用紗布過濾。稱量水凝膠的質量,然后繼續吸水,直至質量不再變化。計算出吸水率Q。
定義MA與氨水的摩爾比1∶2的氨化程度為100%。由于分子鏈中含有較多的羥基與羧基,而N為相反電荷的離子,因此引入NH4+后,能減少樹脂在鹽溶液中的同離子效應,從而提高了耐鹽性。MA氨化程度對吸水率的影響見圖1。

圖1 吸水率與馬來酸酐氨化程度的關系Fig.1 Water absorbency(Q)vs.amount of MA ammoniation
由圖1可知,在氨化程度較低時,大部分的MA并沒有生成—COO-和 —CONH2,所以樹脂吸水率較低。隨著氨化程度的提高,吸水性增強,但由于—CONH2繼續增加,體系中銨鹽含量升高,降低了反應的速率,使聚合程度變低;同時酰胺基的增多,導致樹脂的水溶性增大,吸水率下降。MA氨化程度的最佳范圍在75%~80%。
圖2為馬來酸酐(MA)用量(MA與AA的質量百分比,下同)與吸水率的關系。

圖2 吸水率與馬來酸酐用量的關系Fig.2 Water absorbency(Q)vs.amount of MA
由圖2可知,當MA的用量為AA的10%左右時,吸水率達到最大值。與沒有加入MA的樣品相比,加入MA后樹脂能達到更高的吸水率。當MA用量在0~10%的范圍內時,由于MA的引入,改善了樹脂的內部結構,所以有效地提高了吸水率。而當用量超過10%時,由于過多的MA影響了聚合反應和交聯反應,吸水率隨之下降。MA的最佳用量在AA的10%左右。
由圖3可知,引發劑用量過少,反應速度緩慢,對聚合反應和交聯反應的進行造成影響,從而影響了樹脂的吸水率。而引發劑的用量越多,體系中分解出來的自由基就越多[2],使聚合反應的速率增快,導致交聯密度增加,使樹脂擁有更好的空間結構。但同時,用量越多,體系中自由基越多,減少了樹脂中以氫鍵方式與水結合的基團,降低了吸水率。引發劑用量的最佳范圍是3.8‰~4.5‰。

圖3 吸水率與引發劑用量的關系Fig.3 Water absorbency(Q)vs.amount of APS
2.4.1 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用量的影響 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MBA)用量對吸水率的影響見圖4。

圖4 吸水率與交聯劑用量的關系Fig.4 Water absorbency(Q)vs.amount of MBA
由圖4可知,當MBA用量少于0.5‰時,體系中沒有生成較好的交聯結構,主要為可溶的長鏈,因此,此時樹脂的吸水能力受其本身結構的影響。而在鹽溶液的吸水率曲線中,0.2‰的用量反而達到最大值,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樹脂吸水后結構松散,在測量時難以完全與未吸收的水分離,導致測得的吸水率偏高。在MBA用量到達0.5‰時,有效的交聯結構開始生成,樹脂的吸水率達到最大值。但隨著MBA用量的增多,交聯密度增大,樹脂內的空間網格變小[2],吸水率也隨之降低,而且影響明顯。MBA 的最佳用量在0.3‰ ~0.7‰。
2.4.2 甘露醇用量的影響 甘露醇(MAN)的作用是通過酯化反應,從而起到交聯的效果[3]。同時引入了大量的親水性基團,提高了樹脂的吸水率。但隨著MAN用量的增加,樹脂分子鏈上單鍵的內旋轉受到了相鄰羥基的束縛,影響了鏈段運動,從而減少了因鏈段運動而劃分出來的小空間[4]。因此,樹脂中的有效空間也隨之減少,吸水率降低。MAN用量的最佳范圍在3‰左右。

圖5 吸水率與甘露醇用量的關系Fig.5 Water absorbency(Q)vs.amount of MAN
根據對單因素實驗的分析,影響樹脂吸水率的主要因素為馬來酸酐、引發劑、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和甘露醇。因此,進行4因素3水平正交實驗,因素水平見表1,結果見表2。

表1 正交實驗因素水平表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表2 正交實驗結果Table 2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result
由表2可知,最佳水平組合是A2B2C3D3,即馬來酸酐10%,引發劑APS 4‰,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1.0‰,甘露醇4‰。在這個組合下合成的樹脂,對純水和0.9%生理鹽水的吸水率分別達到了1 476 g/g和126 g/g。

表3 純水吸水率方差分析表Table 3 Water absorption analysis of variance table
聚合物紅外光譜見圖6。

圖6 聚合物紅外光譜圖Fig.6 IR spectrum of the polymer
由圖6可知,在2 921.8 cm-1處出現了亞甲基特征吸收峰,說明了單體之間發生了共聚反應。在3 383.3 cm-1處出現了—OH的伸縮振動,但可能因為聚合物里有水分,該位置被水峰覆蓋而不明顯。1 693.4 cm-1處除 —COOH的特征吸收峰外,還出現了—CONH2的特征吸收峰,說明通過馬來酸酐引入了酰胺基。
(1)交聯劑的用量是影響樹脂吸水能力的最大因素,使用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可大大減少甘露醇的用量。氨化后引入的—CONH2基團,對樹脂的耐鹽性有一定的提高。
(2)以馬來酸酐和丙烯酸鈉為單體,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樹脂,其優化工藝條件為:MA=10%(氨化程度 75%),APS=4‰,MBA=1.0‰,MAN=4‰。在此條件下合成的樹脂對去離子水和0.9%生理鹽水的吸水率分別達到1 476 g/g和126 g/g。
[1]由英才,焦京亮,李楨,等.高耐鹽性超強吸水劑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石油化工,2002,31(5):369-372.
[2]王立勇,任天瑞.丙烯酸/馬來酸酐高吸水樹脂的合成[J].過程工程,2005,5(4):162-165.
[3]楊曉麗,馬俊紅,買蘇爾,等.甘露醇交聯的聚丙烯酸鈉類高吸水性樹脂的制備及性能研究[J].化學與黏合,2005(6):11-15.
[4]柴志寬.Flory狀態方程理論與聚合物混合物的熱力學[J].高分子學報,1985(4):29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