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3月24日報道,先是個別支付機構線下二維碼支付和“虛擬信用卡”業務被暫停,繼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在網上被披露,最近一段時間,有關互聯網金融監管的話題引發社會廣泛熱議,一時間作為監管方的央行被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點評:3月13日,央行緊急叫停了騰訊和阿里巴巴聯合中信銀行推出的“虛擬信用卡”以及二維碼支付服務,似乎給互聯網金融潑了一盆冷水;3月18日,央行又拋出《支付機構網絡支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擬要求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1000元、年累計不超1萬元等諸多規定。
央行的這兩個行動,讓業界一片嘩然。甚至有外媒猜測央行行動背后或有傳統金融業游說的“功勞”。不過客觀地說,央行這兩個謹慎的“行動”,對互聯網金融來說,還算不上致命打擊。叫停虛擬信用卡,本身就是新事物,而且只是“暫停”;網絡支付管理辦法,也只是“征求意見稿”,討價還價的空間應該是不小的。
央行的這種謹慎管理,從事關國家金融安全的大局來說,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必然過程。實際上在過去中國互聯網不少領域的管理上,不同有關部門都有過類似的行動。比如在網絡游戲領域、視頻領域、電商等,都曾經有過有關管理部門突然叫停或給行業帶上緊箍咒的行為。按照當時的業內人士的分析,國家安全職責所系,部門利益、有關利益方的游說推動等,都可能成為這種行動的原因。
有專家認為,互聯網金融領域里各種力量的博弈,才剛剛開始。而這些風波,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不是壞事,而是好事。在技術創新和深化改革成為中國的主旋律的時候,互聯網金融在和傳統管理體制的溝通中,必將獲得更多的經驗、理解,自然也能發展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