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7.5%
盡管面對復雜形勢和下行壓力,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目標連續第三年設定在7.5%左右。
經濟還將圍繞7.5%這樣一個中樞窄幅波動,增速略低于2013年,主要考慮到目前的利率上升、融資成本高企可能對固定資產投資產生一定抑制作用,而消費和進出口的增速可能與上年持平。2014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風險點很多。外圍環境,QE退出,產能過剩,金融風險,債務隱患,樓市泡沫,潛藏的風險在不斷積累,對短期和長期的經濟運行均構成威脅。經濟增速預期目標不變,是一種穩中求進的取向。“穩”既是一種目標,更是一種謀略。在中國經濟已經初步探索出新的合理區間、環境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面對下行壓力,穩定增速目標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實現全年經濟平穩發展。增速目標保持不變,對于穩定預期、提振信心至關重要,對于穩住就業、改善民生必不可少,而且與中國經濟新階段的潛在增長率相符,既傳遞了政策導向,又實事求是。
財政赤字13500億元
赤字高低,既體現財政政策力度,又關系風險管控。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今年擬安排財政赤字13500億元,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但赤字率穩定在2.1%不變。
當前經濟仍然面臨下行壓力,企業仍然比較困難,所以還需要積極財政政策“搭把手”、“加把勁”。要繼續推進結構性減稅減輕企業負擔,增加民生支出,赤字率保持不動,有利于防范風險。
CPI控制在3.5%
既要守住穩增長的下限,又要守住防通脹的上限。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控制在3.5%左右,也與上年目標保持不變。
今年中國經濟增速不會過快,供需基本平衡,這是對物價漲幅的最大約束。特別是貨幣政策穩健,糧食“十連增”,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都有利于穩定物價。CPI目標設置在3.5%,既考慮到前一年物價翹尾的因素,又能給資源能源價格調整預留一定的空間。老百姓對物價的感覺是實實在在的,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對老百姓來說就是最大的“踏實”。
M2增速13%
廣義貨幣M2代表著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撐。今年M2預期增長目標定為13%左右,與上年目標持平,比上年實際增速低0.6個百分點。
M2增速一般要比經濟增速和物價上漲水平之和高出幾個百分點。M2增速過高,容易引發資產泡沫和物價的上漲;M2過低,則難以達到預期的經濟增長目標。
進出口總額預期增長7.5%左右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今年要從戰略高度推動出口升級和貿易平衡發展,進出口總額預期增長7.5%左右。
這是繼2013年之后,中國外貿又一次下調目標,也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新低。在此之前,外貿增速已經連續兩年未達既定目標。連續兩年下調外貿目標,客觀原因是外部貿易再平衡,內部出口競爭力下降,導致連續兩年未完成目標;主觀原因是,中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外需拉動向內需拉動轉變。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外貿高速增長的日子已經遠去,在過去兩年進出口總額均無法重現10%以上的高速增長,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中國外貿正在從促增長向保質量轉變。在保持外貿合理增長的基礎上,切實將發展目標轉移到質量和效益上來。
新增就業1000萬
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今年在經濟增速預期目標保持不變的同時,就業目標比上年“加碼”100萬人。
中國經濟從去年開始第三產業占比超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大大高于第二產業。大力扶持第三產業快速發展,能夠實現更多新增就業。這彰顯政府更加注重民生。就業是民生之本,在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的情況下上調就業目標,這很不容易。同時,這也表明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很大,所以目標才會定得較高。
新型城鎮化三個1億人
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城鎮化進程中,“人”不能掉隊。城鎮化是穩增長的潛力、調結構的支撐、促改革的方向和惠民生的手段,最大的阻力在城鄉二元結構。“三個1億人”目標,就是創造公平制度環境,比如,剝離戶籍背后的隱形福利,推進城鄉養老保險“并軌”,讓更多人通過改革分享“福利蛋糕”,共建共享城市現代文明。
農村大學生增加10%
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使更多農家子弟有升學機會。
這兩年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叫“寒門難出貴子”,針對的就是名牌高校里來自農村的生源減少的現象。教育公平的背后,關聯的是機會公平、社會公平;努力實現教育均衡化,是每一級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提出了教育均衡化的努力方向,還設定了一個10%的硬杠杠,體現了努力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決心。促進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這有助于社會縱向流動,讓更多的農村孩子感受到希望。
建成保障房480萬套
要更大規模加快棚戶區改造,決不能一邊高樓林立,一邊棚戶連片。年內基本建成保障房480萬套,讓翹首以盼的住房困難群眾早日遷入新居。
過去幾年,房價的持續高漲引起廣大群眾的不滿,尤其對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心態產生較大沖擊。政府部門不能直接干預市場,但是加大保障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卻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既可增加房源供給,促進住房市場結構合理化,又可平衡中低收入人群心態,維護社會公平。這延續了政府一貫的調控思路,更多的保障房建成,將有效緩解“住房難”,分類調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還體現出更加市場化的思路。
能源消耗降低3.9%
確保“十二五”淘汰任務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壓下來,決不再反彈。今年能源消耗強度要降低3.9%以上。
十八大報告對節能減排、生態保護著墨多,提出“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讓人們看到希望。打破治污“一畝三分地”,走好“全國一盤棋”,啟動碳排放交易權,運用市場化手段降污,如此或能緩解“霧霾中國”的“呼吸之痛”。保障呼吸安全是民生最大期待,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以京津冀地區為例,只有從整體出發研究和處理該區域的污染問題,才能實現區域空氣污染狀況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