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遠騎
孩子的事沒小事
■肖遠騎

家庭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場所,而對于大多數只有一個孩子的中國父母來說,孩子的教育沒有經驗可言,要實現他們的夢,就是一場沒有彩排的演出。因此,當家長的要善于學習、及時總結,掌握家庭教育的智慧。
常幫孩子分析情勢,千萬不要用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比自己孩子的短處。
父母忌諱數落孩子,或拿別人做榜樣來教育孩子。如果孩子一時在某個方面失誤了,他本來就很內疚,你再在他傷口上撒鹽,拿隔壁孩子比較,其陰影有兩個:自卑和仇視隔壁的孩子。
這種情況決不能發生。你可以跟孩子分析:這次成績沒考好,我知道你心里不舒服,我也一樣,我們一道分析一下你失敗的原因,是粗枝大葉還是知識有疏漏。如此,孩子就比較好接受。給孩子樹榜樣,不是在孩子出錯時,而是在他成功時。
平衡,是家長的藝術;放棄,是家長必須面對的。
對孩子什么最重要,什么次重要,什么不重要,這個排序非常艱難, “平衡,是家長的藝術;放棄,是家長必須面對的”。興趣班的種類無限多,而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家長要學會平衡。還有課內和課外的平衡,應試與興趣的平衡,中式教育與西式教育的平衡,身體鍛煉與學習的平衡。美國的肯尼迪家族有這么個故事。老肯尼迪夫人知道他們家族有政治家的基因,看出他的3個兒子有政治家的天才,她就重點培養他們,給他們提供任何可能提高能力、展示能力的機會,因此培養出了總統、州長和參議員。鋼琴家郎朗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盡管他老爸培養他的嚴酷方法令人不敢茍同,但他老爸的慧眼發現了他的天賦,再加上父子二人鍥而不舍的堅持,都令人欽佩。
父母要千方百計地幫孩子提供和創造機會, 嘗試一切可能的方向, 找到他的最強的能力項、天賦所在和與之相匹配的人生使命, 那樣你的孩子就會成功。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多鼓勵, 多支持, 真正找到孩子的最佳發展領域, 給孩子一個恰當的支點,讓他們去撬動智慧的地球。
家長要關心孩子在家的表現,要樹立教師的尊嚴。有這樣一個故事:春游的時候,一位植物學家的孩子在山坡上挖了一種他沒有見過的植物,就問老師。老師也不知道,但想到學生的父親是一位植物學家,就說: “你回去問你爸,他一定知道。”孩子回家把他挖的植物給父親看。他爸笑笑說:你的老師懂的知識多,老師不知道,老爸也真說不上,我查查看,以后再告訴你,好不?第二天,孩子上學,他對孩子說:你老師曾經托我查一個資料,我查到了,放在信里。說著他把一封密封的信交孩子,讓他轉給老師。老師接到信,打開一看,上面寫著孩子挖的植物的名字和關于它的知識。信的結尾這位父親說: “老師,我認為有關這植物的知識,由您告訴我孩子更好,我要讓孩子懂得,老師的知識比父親的更多,由此,您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會更高大!”多么善解人意的家長。
一句話會影響人的一生。一位黑人司機載了一對白人母子,孩子問:為什么司機伯伯的膚色和我們不同?母親回答:上帝為了讓世界繽紛多彩,創造了不同顏色的人。到目的地后,黑人司機堅持不收錢,他說:小時候曾問過我母親這樣的問題,母親說我們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如果她換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定會有不同的成就。
上世紀初,有一個猶太少年,他做夢都想成為像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小提琴家,但他拉得太蹩腳了,完全沒有音樂天賦。他的父母為他請了一位老琴師。一天,老琴師把這位 “完全沒有造就”的孩子帶到了自家的花園,老琴師講: “世上有兩種花,一種花能結果,一種花不能結果,像玫瑰和含羞草,但他們同樣在陽光下開放,同樣是成功的……”老琴師的話使這位少年茅塞頓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20年后,這位少年成了名震天下的物理學家。他就是影響世界的偉人——愛因斯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海倫·凱勒、貝多芬、周周、邰麗華等等,他們的先天條件決定了他們可能是沒有出息的;陳景潤、蒲松齡、愛迪生、巴爾扎克等人上學時的表現也不像 “有出息”的樣子,但他們卻做了 “有出息”的人都難以做到的事。

玄奘,歷經17年,5萬里行程,100多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520篋,657部。返回長安以后,又用20年時間翻譯出1335卷。玄奘能打仗嗎?但中國歷史上又有幾人比他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堅定的信念和慈悲的情懷,是堅強的意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專注于理想看淡榮辱得失的氣度……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演講中說:我在北大到畢業時,成績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幾名。但是,當時我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心態。我知道我在聰明上比不過我的同學,但是我有一種能力,就是持續不斷的努力。所以在我們班的畢業典禮上我說了這么一段話,到現在我的同學還能記得,我說: “大家都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我是我們班的落后同學。但是我想讓同學們放心,我決不放棄。你們5年干成的事情我干10年,你們10年干成的我干20年,你們20年干成的我干40年”。我對他們說: “如果實在不行,我會保持心情愉快、身體健康,到80歲把你們送走了我再走。”

一個孩子跟著父親去狩獵,不慎掉進陷阱,他拼命地呼喊和掙扎,父親就是沒出現。孩子在恐懼和絕望中度過了一夜。黎明時分,他終于憑借手中的獵刀爬出陷阱,而父親就站在面前。這時父親告訴他,這一夜,自己一直守在阱口,一步不敢離開,并不時地踩動草叢,給孩子警告,目的是告訴孩子,等不到救援,必須學會自救。這是自己挖這口陷阱的初衷。這個故事要表達的是——父親給予孩子的愛不全是單純表象的,其實還有另一種,那就是“放手”。孩子需要自己成長,而成長中所需的生活能力,唯有自己在行動中方能慢慢積累提高。
家庭教育要讓孩子天性有展現的空間,智慧有表達的機會,美德在學習中扎根,夢想在勤奮中實現。讓孩子找到自己的 “最佳發展區”,自我實現達到最優化,讓優秀者更優秀,讓平常者不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