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經:規則要嚴?格執?行

中國的父母,一度推崇的是“狼爸”“虎媽”式教育。不久前,杭州還有“小學生抄作業被父親吊打身亡”的悲劇發生,究其根源,是父母愛子心切,卻用了最錯誤的方式。
其實,教育孩子遠不必如此。2013年羅伯特·希勒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獲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小時候生性好動而不愿學習,小兒子在學習讀寫方面有嚴重困難。即便如此,在希勒夫婦的教育下,兩個孩子全部入讀常青藤名校,并且雙雙獲得博士學位。
他們是怎么做到的?下面羅伯特·希勒和夫人分享對孩子的教育心得。
給孩子自由的時間讓他發展興趣
羅伯特·希勒,耶魯大學經濟系著名教授之一,1967年獲得密歇根大學學士學位,1972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2013年,他因“資產價格實證分析方面的貢獻”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然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小時候不是個好學生。
在他自己的敘述中,童年的他好動,話多,對老師教授的知識興趣不大,只愛鉆研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他的父母,寬容地接受了這個“非主流”的兒子,也給了他自由發展興趣的空間。
這種風格,一直延續到了他的學術研究上,甚至幫助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希勒教授說,他所做的關于非理性經濟現象的研究,與當時的主流看法是背道而馳的,是父母養育他的方式使他有足夠的信心,堅持奮斗。
希勒夫人是位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也是育兒暢銷書《獎勵出好孩子》的作者。對希勒教授的心得,她非常贊同。
“我并不認為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學業上將使孩子成年后更有成就,也不能使他們變得更有學習和成功的欲望,太多的壓力會適得其反。在童年的時候給孩子一些自由的時間玩耍、想象、思考,或者發掘個人的興趣,對于他們的智能和情感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這是諾貝爾得主夫婦對教育孩子的第一個心得。
正確的獎勵教育對孩子更有效
分享會上,羅伯特·希勒其實并不能稱為主角。羅伯特·希勒說,因為忙于學術研究,家庭里教育孩子,唱主角的是他的妻子,希勒夫人。
而希勒夫婦的兩個兒子,以中國人的眼光來看,完全稱不上省心——大兒子小時候生性好動,不愿學習,小兒子則有嚴重的讀寫障礙。
可這樣的兩個孩子,最終都進入常青藤名校,并雙雙獲得博士學位。
希勒夫人說,不同的孩子教育方式不一樣,但總得來說,正面的獎勵教育非常重要。

和一般人理解的獎勵教育不同,希勒夫人說,獎勵教育主要是用行為塑造方法,通過一連串的獎勵,再加上大量的“講道理、溝通和愛”,來培養孩子好的習慣。但是她并不建議通過獎勵來制止不當行為,這樣的話,獎勵就成了賄賂。
獎勵和賄賂的區別何在?
希勒夫人舉了個例子:孩子在超市里哭鬧,媽媽說如果你不哭,我就給你買好東西,這就是賄賂,會縱容孩子的壞習慣。
什么叫獎勵教育?
比如制作一張“清理房間”的圖表,記錄一周里孩子是否整理床鋪、收拾衣服、整理玩具,并在一周后進行匯總打分,并據此進行獎勵。這才是正面的獎勵教育。
“我兩個兒子小時候經常打架,我就常常定獎勵計劃,他們友善時就會加分,當他們嘲笑對方時減分,所有這些都記錄在一張圖表上,而獎勵需要兩人共同努力得到。”
她的正面教育,換來了兩個孩子的優秀。
制定好獎勵規則之后堅定執行
其實,在現在國內很多家庭流行自由養育方式,他們很愛孩子、鼓勵孩子、贊美孩子;但在希勒夫人看來,中國家長在用這種教育方式的時候,會有一個漏洞:只有愛,沒有規則。
“在只有愛而沒有規則的情況下,孩子很難學會凡事必須盡力,并且很難非常刻苦地去學會一些必要的能力。一旦他們離開家庭,面對復雜世界的挑戰,他們就很難感到足夠的自信。”
在希勒夫人看來,通過獎勵的方式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其實就是幫助孩子逐步達成學習和生活中的目標,從而使得他們獲得成就感,最終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陽光的個性。
比如他們的兩個孩子,小時候學業都不夠優秀,她就嘗試為他們找一些擅長的東西。大兒子擅長體育,小兒子喜歡學自然和動物,她花費了很多的心血去支持和鼓勵他們。
不過,在實施獎勵計劃時,家長也要掌握控制權,一開始就商量好獎勵計劃的條款,之后要堅持執行,不要讓孩子要求的獎勵超過父母認定的合理界限。
獎勵應該不局限于糖果之類的物質獎品,還可以嘗試使用人際交流式的獎勵,比如可以到小朋友家過夜、周五可以晚睡覺、邀請朋友到家里來玩、和朋友去打籃球等。
現在她們的兩個兒子一個已經獲得、另一個將要獲得常春藤學校的博士學位。但在很多年前,她也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么一天。
所以,希勒夫人說,對孩子,家長都要有信心,給孩子自由、鼓勵,發掘他們的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