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草十七
學會做“犟小伙”忠實的聽眾
■藍草十七

兒子小波從小就性子倔強,不太聽話。自從進入青春期后,他更是越來越叛逆了。我試著跟他溝通,每次均以失敗而告終,說不了幾句,我們娘倆就得吵起來。我只得求助于老師,希望老師配合我管教他。這樣做的結果是,小波怪我丟了他的面子,對我愛理不理。
這樣的狀態,持續到小波讀高一的下半學期。有一次,小波從學校回到家,眉頭緊皺,眼含淚花,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
“你這又是怎么啦,誰惹了你?”我問他。
“哼!我們老師不講理!”小波氣哼哼地說,“今天上語文課,語文老師布置了作文,我用二十分鐘就寫完了。剩下的時間,我便開始做英語作業,想提前完成作業,晚上回家預習其他的功課。沒想到,語文老師發現了,不但將我訓了一頓,還讓我寫檢討。我已經寫完作文了,剩下的時間就由我支配,老師憑什么讓我寫檢討?有錯我認,沒錯我認什么?如果非要讓我認錯,明天我就不去學校了……”一向不屑跟我說心里話的他,這回似乎將我當成了同盟者。
小波的孩子氣讓我有點忍俊不禁,我摸了摸他的腦袋說:“兒子,任何事情都有游戲規則,違反了游戲規則就得接受懲罰。你想想,假如媽媽在上班的時候將工作放在一邊,玩電腦游戲,老板是不是要懲罰我?同樣的道理,你在語文課上做英語作業,老師自然要批評你。試想,如果學生都在他的課堂上做其他科目的功課,那他該要怎么繼續上課?”
“哦哦,那我想想吧。”小波第一次沒有反駁我說的話,讓我感覺很意外。事后,我仔細想想,他之所以沒有逆反心理,是因為在與他的交流過程中,我都是以傾聽者的姿態平等地交流,不像以往一樣擺出一副家長的架子教訓他。這件事讓我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要想消除與孩子之間的交流障礙,就得先做孩子忠實的聽眾,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真誠地幫孩子解決問題。父母愿意做孩子的聽眾,孩子就認為父母尊重他、重視他,從而愿意將心里話說給父母聽。孩子與家長的溝通出了問題,其實錯的是家長。
悟出了這些道理后,我便放下家長的架子,試著與小波做朋友,以平等的姿態關注他的學習和生活。在他遇到難題或者犯錯的時候,我不再以家長式的指責方式讓他去怎么做,而是以探討和商量的方式幫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今年2月底,開學不久,他們班改選班干部,本來有望當選團支書的他落選了。回到家,小波憤憤不平地對我說:“媽媽,你說今天的選舉有多不公平!論能力、論成績,楊平平根本就不如我,可他的票數超過了我。有同學對我說,楊平平在選舉前曾為自己拉選票。要是憑真本事,他根本競爭不過我。他明顯是作了弊,我真不服氣啊!”
聽了小波的話,我拍拍他的肩膀,說:“兒子,有失就有得,有些事情用不著太在意。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將來要想優秀,就得有實打實的本事。你說那位同學靠拉選票當選了團支書,也就是說,他不是靠實力和素質贏得了這場選舉。那樣,即使他暫時贏了,又能怎么樣呢?將來走入社會,是要靠真本事的,弄虛作假是派不上用場的。兒子,你不必太在意這些小挫折,你現在要學好讓自己將來能騰飛的本領。”
我的話,令小波豁然開朗。此后,小波完全將我當成了“自己人”,心里有話,第一個說給我聽。在他的心里,我是可以傾訴、可以依靠的對象。而隨著我們溝通障礙的消除,那種阻隔我們交流的代溝也隨之消除了。
常聽許多家長抱怨說,與孩子難以溝通,因為代溝太深。其實,這些家長沒有找到良好的溝通技巧。親子溝通重在嘗試,只有尊重孩子,做孩子忠實的聽眾,才是良好溝通得以實現的不二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