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漸遠
青春志
我為什么需要遠行
文+漸遠
從小,我就是一個不安分的孩子,不喜歡待在家里,面對重復的面孔和風景。對于一個小孩子來說,不知道戀家,不愿意粘著父母大概是奇怪的吧。只要一有假期,我絕對會纏著父母把我送去外婆家、姨媽家、舅舅家、七大姑八大姨所有親戚家溜達個遍,總之不愿意待在自己家。相對于目的地,我更喜歡在路上。
去外婆家會路過一大片的森林、一條對于小孩子來說不可逾越的“大”河、一趟通往未知遠方的火車,我總讓爸爸在路上停上好幾次,玩水、目送一趟火車消失不見,夏日炎炎,大概父親想著快些解脫,我卻樂此不疲。對于遠方的憧憬和向往,這么多年,從來沒有褪色過。從華北平原居家搬遷到東北平原,在祖國的最北端,我體會到了親切,大概因為是冬天出生的孩子,對寒冷有著最原始的向往和追逐。離開一個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我沒有一絲的留戀和不舍,從大學到工作,對于家,只有思念,卻沒有停留。
遠方的誘惑太大,到達了卻沒有覺得圓滿。看著一幅幅美景美圖、我心向往之,卻再也不會沖動尋覓了。一次次循著遠方的腳步,可是卻越接近,越遠離。每次到達一個滿懷憧憬以為必將終身難忘的地方,舉目是人造的粗制建材、滿山是斑點的垃圾,沒有夢想實現(xiàn)的暢快,反而愈加多了一份心塞。
“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我終于開始真正領悟距離產(chǎn)生美這句話的確切內(nèi)涵,不是不親近、不是不擁有、而是始終保持著向往,雖然我對旅游開始失望、甚至開始懈怠,但是我對心里的遠方卻依然飽含著絕對的熱忱和希冀。
在一個地方生活久了,難免會產(chǎn)生感情,會依賴、會安逸,會消磨掉我們對生活的激情。所以每當安靜下來的時候,我的心底總有一個聲音在催促著說“走吧,走吧,走到有光的地方,走到有愛的地方去。”我從來都不說旅行或者是旅游,我只是遠行,是因為它催促著我重在行,且要足夠遠,不是地圖上標記的符號,是靈魂的跨度。
我想人需要遠行,不是因為追求刺激,不是因為想換一個新環(huán)境,這大抵是一種追求,祖祖輩輩、奔騰的血液里涌動著的一種遷徙欲望。遠行的意義不在于尋樂,恰恰在于受苦,這當然不是一種自虐,反而是一種充實。
站在陜北高原,感受幾千年河床沖刷漸變的滄桑,你才真的會體味到什么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站在長城感受刺骨的寒風,閉眼想著曾經(jīng)是怎么樣的“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只有逆流而上時才能感受那一份“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悲壯情懷……遠行帶來的沖擊也許會改變你一直以來的思維模式、瞬間改變你幾十年的人生觀、會讓你開始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在遠行中,你的感官開始變得敏銳,開始發(fā)現(xiàn)很多細小的快樂和幸福;你的心靈會變得澄澈,捕捉到更多生命的芳華;你的眼界開始變得寬闊,不會再計較一些無謂的得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不是一種并列,而應該是一種遞進。讀書是遠行的動力,它會催促著你走出去,去看大千世界、去讀人生百態(tài)、去邂逅那個出生之初本應成為的自己。
編輯:萌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