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婧
新年之后,各地“用工荒”再度如期而至,東西部用工拉鋸戰再啟。一方面是東部、南部企業用工缺口較大,招人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是中部、西部企業用工需求擴大,農民工開始“回流”。河南、重慶等傳統勞動轉移大省,不僅省內轉移超過省外,而且轉移就業差額進一步擴大。
正因為爭奪的是同一批勞動力,所以才出現了“用工荒”、“招聘難”。爭奪同一批勞動力,又說明東部、南部的企業與中部、西部企業還處于同一競爭水平。雖然中部、西部在產業鏈方面還不如東部、南部完善,但中部、西部在用地成本、生活成本甚至是環境成本等方面的優勢,足以抵消東部、南部的產業鏈優勢,因此,不同地區之間的用工待遇不斷拉近,而中部、西部離家更近、生活成本更低的優勢,自然也就吸引了更多的人就近擇業。
高端人才總是稀缺的,如果東西部的用工拉鋸戰是圍繞高端人才展開,那就真的是可喜可賀,證明我國的產業升級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遺憾的是,東西部的用工拉鋸戰卻主要是圍繞“農民工”展開,這反而證明我國的產業升級還沒有真正上路,承接產業轉移在很大程度上也還是一句空話,只不過是中部、西部在簡單重復東部、南部的發展舊路,整個社會依然在重復建設,將帶來更大的產業過剩危機。
面對“用工荒”的拉鋸戰,更多企業將目光投向了他們評價并不高的90后新生代農民工身上。年輕人固然有“看世界”的愿望,但他們暫時還不需要養家糊口,所以訴求不僅限于賺錢,也會考慮工作之余的文化娛樂生活,考慮未來的職業發展,所以對工作更加“挑剔”。一方面,要滿足90后的“挑剔”,用工企業必然要增加成本;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能實現夢想的90后也必然會回鄉,所以這種方式也不是長遠之計。
產業升級說易行難。現代生產升級理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意識中比較優勢的稟賦論,主張產業升級是要素相對價格變化的自然演進結果;另一種是策略性貿易理論,主張通過政策主張培育規模經濟和競爭優勢。歐美等自由貿易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基本上是自然演進的結果,而日韓等后起之秀而更多的是在政府政策的引導和培育之下升級的。
面對已經持續了近10年的“用工荒”,東部、南部的企業為何不主動選擇產業升級呢?對企業來說,世界工廠的“中國模式”奠定了世界市場低端制造業的規模效應以及國內發展不均衡的梯度效應,讓傳統路徑還有錢可賺,故沒有主動升級的動力。對政府來說,由于缺乏長期產業政策的引導和培育,而又對保持經濟增長壓力較大,現在“騰籠換鳥”,“騰籠”倒是比較容易,但“換鳥”卻很難,故而產業升級也就更多地停留在口頭上。
產業升級是產業形態的變化,也是社會配套建設及時跟進的動態適應過程,更是人才的升級換代。“錢學森之問”不能根本解決,人才的升級換代就是一句空話,創業就難以升級,產業也就升級緩慢。戶籍、教育、醫療、房價、生活成本等社會要素不能跨越區域鴻溝,更多的人就只能在比較中做出短淺選擇,東部、南部甚至會發生人才擠出效應。也就是說,產業升級絕不僅僅是企業的事情。現在的趨勢是,“用工荒”下的用工拉鋸戰在短期內還將繼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