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琦
在20世紀初的歲月里,大型乃至巨型飛艇曾經是天空中最為壯觀的飛行器,其風采遠遠超過當時還是初出茅廬的飛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給倫敦帶來可怕空襲、將德國軍隊和物資空運到非洲的“齊柏林”飛艇,開啟了戰略轟炸和遠程空運的先河。而美國“阿克隆”號、“梅肯”號,納粹德國“興登堡”號飛艇,都是那個時代的空中巨擘,是天上的“泰坦尼克”號。然而,隨著戰斗機將“齊柏林”飛艇打成火球,“阿克隆”號、“梅肯”號和“興登堡”號先后在空難中折戟沉沙,大型飛艇的發展就此中止。雖然有馮·卡門等許多科學家無數次指出大型飛艇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此后飛艇從未完全退出航空界,但飛機已經統治了20世紀40年代至今的天空,前者別無選擇地淪為空中少見的異類。但事物的發展總是不斷變化的,21世紀前十年過去之后,巨型飛艇再次出現在空中,仿佛一個巨人在說“睡了好久,我醒了……”
LEMV高空監視飛艇
自2009年奧巴馬政府宣布“將反恐戰爭的重點重新轉移到阿富汗”后,為了盡快實現“2014年實現阿富汗局勢平穩,北約聯軍撤出”的承諾,以美國為首的駐阿富汗多國部隊對盤踞在阿南部和巴北部地區的塔利班和“基地”武裝發動了無數次特種突襲行動。這種以精銳小股部隊實施的作戰行動取得了包括消滅“基地”精神領袖本·拉登在內的一些成果。但是,這樣的小部隊在地形和敵情條件復雜的地區活動亦十分危險,就在成功獵殺拉登之后兩個月內,“海豹”突擊隊先后有2架直升機被塔利班武裝擊落,造成數十名隊員陣亡。號稱最適合山地作戰的“海豹”6隊此后幾乎沒有了在阿富汗活動的紀錄。
敵后特種作戰的艱難是軍事常識,美國軍方也在盡可能地為他們的“超級戰士”們提供更好的戰場條件,空中情報和通訊保障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除了衛星,駐阿美軍的主要空中偵察和通訊中繼平臺是MC-12航空遙感/通訊飛機。該機由小型雙發客機改造而成,留空時間比較短,升限也比較低,監控范圍和滯空時間都不能滿足美國軍方的需求。因為在阿富汗無需考慮遭遇肩扛式導彈以上級別防空武器攻擊的可能,所以美軍高層就很容易地想到了飛艇這種看似慢悠悠、但滯空時間十分了得的空中平臺。
2003年,美國陸軍開始招標研制一種既可以有人、又可以無人駕駛的高空長航時飛艇平臺,要求是對大面積區域保持連續監測,將相關視頻、雷達和信號情報數據傳送到地面旅一級戰斗部隊。軍方也表示對飛艇運送大量貨物有較大興趣,所以要求這種飛艇在攜帶傳感器和長航時油箱載荷的同時,還能運送20噸貨物。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最終在2009年贏得競標,為美國陸軍制造這種被稱為“長航時多情報飛行器”(LEMV)的巨型高空監視飛艇。此時,該項目已經完全是針對在阿富汗的行動打造,也被稱為“白云”項目。事實上,美國和其他國家軍方早已注意到了飛艇作為空中預警和遙感平臺的最大優點,即留空時間遠長于飛機。不過,此前美國和其他國家試驗和部署的空中預警飛艇或遙感飛艇都是無動力系留浮空器,說白了就是“長得像飛艇但系在地上的氣球”。而LEMV有動力,能自主飛行,是真正的當代巨型飛艇。
2011年,諾·格公司研制的首艘LEMV原型飛艇下線。據報道稱,“長約100米,像一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的HAV304號進行了首飛。與傳統意義上的“比空氣輕”的飛艇不同,LEMV實際上是一種“比空氣重”的飛行器,它之所以能在空中停留和飛行,并不完全是因為巨型氣囊中氣體產生的浮力,而是60%依靠氣囊中氦氣產生的浮力,40%依靠柴油發動機的動力實現起飛與滯空,所以也被稱為“混合動力飛行器”。按照諾·格公司公布的數據,LEMV飛艇的起飛距離不超過300米,以便在簡易機場上起降。LEMV裝有4臺蒂勒爾特公司制造的圣特爾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每臺驅動1部涵道式螺旋槳推進器,4臺推進器總功率16千瓦,最大飛行速度150千米/時。滯空飛行時,只需要啟動1臺發動機即可,速度則放緩至55千米/時。降落時,飛艇將自主下降到系泊系統上,用絞車實施回收。正常使用的情況下,飛艇的氣囊不會漏氣,也就無需補充氦氣。
在有人駕駛的情況下,HAV304飛艇可攜帶1600千克載荷,在6000米高空停留21天。但諾·格公司表示在無人駕駛模式下,其載重能力完全可以翻番,甚至可以執行遠程空運任務,攜帶油囊和集裝箱。2012年初,五角大樓宣布即將在阿富汗試驗部署LEMV飛艇。但就在2013年2月,美國陸軍宣布無限期擱置LEMV計劃,這種“競標時轟轟烈烈、項目取消時花落無聲,然后再會鬧出一些反復”的現象,自2001年“反恐戰爭”開始后就發生了不知多少次。于是,“白云”項目也沒有了下文。
“雷鳥”Ⅱ號巨型運輸飛艇
如果說巨型偵察飛艇還不能“引領新世紀飛艇的新潮流”,那么巨型運輸飛艇或許能。2012年底,一艘外形極其奇異而壯觀的巨型飛艇出現在加利福尼亞州空曠平原上一處原為美國海軍陸戰隊飛艇庫的巨大廠房里。它通體為耀眼的銀色,在氣囊上寫有英文字母“DRAGON DREAM”,意為“龍之夢”,雖然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某個冰激凌的品牌……而當它于2013年年初實現首次升空時,已經有了新的官方名字:“雷鳥”Ⅱ號。
“雷鳥”Ⅱ號或者說“龍之夢”是美國環球飛行器公司總裁兼首席設計師帕斯基爾納克及其團隊研制的運輸飛艇原型。按照帕斯基爾納克的說法,他從小就夢想著讓“興登堡”號那樣的巨型飛艇重新成為空中最壯觀的人造景象,而全新的“巨型直升飛艇”的設計,使這種夢想有了實現的可能。
“雷鳥”Ⅱ號全長77米,有效載荷超過30噸,氣囊由軟質鋁基復合材料制造,因此通體閃爍著耀眼的金屬光澤。據稱這種復合材料十分牢固,“即使步槍子彈也無法擊穿它”。值得一提的是,“雷鳥”Ⅱ號的氣囊并不是傳統飛艇的雪茄型或水滴型,而是像某種大面包那樣長而扁平,加上四個用來升降高度的控制面、銀色的外表和后面會提到的特殊起降方式,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某些“UFO目擊事件”……“雷鳥”Ⅱ號是世界上首艘實踐“直升飛艇”這種設計理念的飛艇:作為一艘硬式飛艇,它的氣囊內還有數個較小氣囊用于儲存懸浮所需的氦氣,其余部分則用來充入和放出空氣。采用類似潛艇的原理,當氣囊內的空氣排出時,飛艇就上升,吸入空氣時,飛艇就下降,而吸入和排出空氣的設備就安裝在飛艇底部的4個“腳”狀起落架上,與安裝在氣囊上的控制面相結合,實現看上去很是科幻的垂直起降。另外,“雷鳥”Ⅱ號的駕駛艙自動化程度非常高,只需2名飛行員,大多數情況下一人即可駕駛,且駕駛艙內的開闊視野也是大多數大型飛機無法企及的。“雷鳥”Ⅱ號的動力來自2臺活塞發動機,最大航速為185千米/時,大約是目前主流民航客機的五分之一,但其耗油量只有C-130運輸機的三分之一,航程則是安-124巨型運輸機的4倍以上。
按照環球飛行器公司的說法,巨型直升飛艇項目進展順利,目前正在接受惡劣天氣條件下的飛行試驗,2015年將向用戶交付第一艘全長137米、運載能力(含人員和貨物)超過66噸的巨型運輸飛艇,未來還將制造運載能力超過250噸的巨型飛艇。雖然帕斯基爾納克一再表示巨型飛艇可以作為空中郵輪為人們提供旅行和觀光的種種好處,但是制造“雷鳥”Ⅱ號的3500萬美元資金卻是由五角大樓和航空航天總署支付的。于是,該項目的軍用價值也就不言自明了。隨著俄羅斯國力的回升和美俄間一些矛盾的激化,俄羅斯可能會終止向美國提供安-124巨型運輸機的租賃服務,而巨型運輸飛艇或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替代選擇。加上“直升飛艇”概念標榜的垂直起降和空中懸停能力,可以將人員、裝備和物資運輸到普通飛行器無法起降的地區,這對于在類似反恐戰爭的軍事行動中建立前進基地和執行諸如災難救助等非戰爭軍事行動之類的任務來說,都有不少好處。
自上世紀50年代以后,已經有幾代人未曾領略過巨型飛艇的豐采了。然而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中的,自從2001年第二次阿富汗戰爭爆發以后,諸如裝甲汽車、螺旋槳攻擊機、超輕型迫擊炮(擲彈筒)和速射迫擊炮、單兵飛行裝具等早已消失在兩次世界大戰硝煙和冷戰鐵幕下的武器,紛紛以各種方式改頭換面重新登場。有的已然是大國軍隊不可或缺的制式裝備,有的以“特戰武器”的名義躍躍欲試,因為戰爭的形態已經變了,打什么樣的仗,就要造什么樣的武器。
如果再說得遠一些,隨著如今能源成本的不斷升高,美國及西方世界經濟持續不景氣,節約能源的新概念大型飛行器顯然是吸引世界眼球、顯示美國先進科學技術的有效工具。而美國又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豐富氦氣資源的工業國,加上之前的技術儲備和民眾心目中的認同感,都使其成為世界上最適合發展飛艇的國家。新一代的大型和巨型飛艇會不會重新翱翔在美洲和世界的天空上,我們期待時間的答案。
(編輯/一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