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玲
媽媽的“三字經”調教出“華南小球王”
周智玲

1月25日,江西省南昌市洪城學校初二學生余洋佳子在中央電視臺主辦的 “誰是球王”中國羽毛球民間爭霸賽華南區決賽中登頂,獲得 “華南小球王”稱號,成功晉級全國總決賽。小小年紀就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現,余洋佳子的父母有著怎樣的教子之道呢?
因為父母忙于工作,所以余洋佳子出生后就被送到了外婆家照顧。不過,一到周末,父母就會準時將她接回家。上小學后,佳子的成績處于中游水平,父母覺得他們忙于工作,沒能顧得上孩子的學習,感覺很愧疚。懂事的佳子知道父母的期望,更加發奮學習。2008年5月,佳子已經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一個周五,付媽媽照常來接她回家,佳子撒著嬌對媽媽說: “媽媽,我最近看黑板有點模糊,你帶我去配副眼鏡吧。”
這么小就有近視?付媽媽一問老師才知道,原來這段時間佳子為了能在成績上有所進步,整天都在復習功課,久而久之視力有所下降。付媽媽明白緣由后就想,孩子初期一般是假性近視,如果讓孩子多放松,及時調整的話,應該可以恢復。
第二天,付媽媽帶著佳子來到家附近的洪城學校體育館,今天玩玩乒乓球,明天打打羽毛球,下次再試試排球、籃球。有媽媽陪在一旁,佳子玩得不亦樂乎。佳子雖然長得瘦小,但手臂很細長,這些項目中就屬羽毛球玩得最好。不到兩個月,佳子的視力果真恢復得差不多了。
恰逢當年暑假正值北京舉辦奧運會,佳子非常喜歡看奧運會的各項賽事,尤其是羽毛球比賽。當中國隊的張寧和謝杏芳對戰總決賽時,佳子興奮地對媽媽說: “媽媽,我也想像她們一樣站在賽場上打羽毛球。”
佳子冒出這個念頭,付媽媽很吃驚,真要往那方面發展的話,女兒肯定要有吃苦的準備。再去洪城學校鍛煉時,她把女兒帶到了羽毛球館參觀,里面正在訓練的隊員們滿頭大汗,卻沒一人停下腳步歇息。付媽媽問佳子: “如果你想當體育運動員,就得像他們這樣天天訓練,不再有以前打球鍛煉的舒適了,你還愿意嗎?”佳子認真地點頭說: “我愿意。”
2008年9月,付媽媽尊重了女兒的選擇,佳子正式轉學到了洪城學校就讀三年級。在這里,從周一到周五,上午上文化課,下午進行訓練,周六全天訓練。體能訓練包括800~1500米跑、雙搖跳繩、仰臥起坐等,一天下來運動量非常大,佳子常常感覺全身酸痛,但懂事的她很少在父母面前叫苦。
轉到洪城學校后,佳子開始學校寄宿生活。進入羽毛球隊的時候,佳子是年紀最小的隊員,身體素質也不是特別突出,每個月的隊內比賽佳子的成績經常墊底。

付媽媽常常傍晚去學校,看女兒訓練,陪她吃晚餐。一次,佳子忍不住跟媽媽哭鼻子: “媽媽,雙搖跳繩太難了,我兩條腳一點都不聽使喚,老跟繩子纏在一起。”
“雙搖跳繩?”付媽媽有點迷糊,跳繩還有那么多講究?她讓女兒示范后才了解,原來雙搖跳繩是雙腳跳起后,繩必須從腳下通過兩次。這確實比普通跳繩難度大,不過通過這樣的練習,不僅可以鍛煉手腕小腿的力量都,還能增強彈跳力和肢體協調性,這正好是佳子打羽毛球需要加強的地方。
“那你一個都跳不了嗎?”付媽媽問女兒。佳子搖頭: “不是,我也能跳,就是跳的速度、數量都落在別人后面。”付媽媽知道這是女兒被激起了好勝心,于是,她對佳子說: “既然你能跳,只是效率跟不上別人,那你就要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來練。勤能補拙,媽媽相信你一定能跳得更快更多的。”同時,付媽媽通過向教練咨詢、上網搜索,更詳細地了解了雙搖跳繩的規范步驟與技巧,以免女兒做無用功。受到媽媽的鼓勵和幫助,佳子練得更加刻苦,就連周末也在陽臺上跳個不停。看著女兒止不住的汗水,付媽媽沒有阻止,只是買好一袋一袋的新鮮水果,洗凈切好放在一旁。第二個月末的隊內比賽,雙搖跳繩的第一名竟然是小不點余洋佳子!
佳子有一個習慣讓付媽媽很不放心,那就是她從小挑食嚴重,只吃青菜,很少碰葷菜,以致她瘦小體弱,在羽毛球隊員中沒有優勢。可喜的是,進了球隊后,因為運動量大幅增加,佳子的挑食情況有了明顯改善。付媽媽在得到教練的允諾后,隔幾天就熬一碗雞湯送給佳子喝。雖然佳子的身板仍不見變壯,身高卻一天一天地長,氣色也愈發紅潤,這讓付媽媽感到非常欣慰。
付媽媽最關心的是女兒的文化課。佳子原來讀書成績一直在中等水平,轉學之后,學校對他們的文化課要求不比以往,學習時間更是被大幅壓縮。因為訓練量大,她也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在課后鞏固復習。小學的教育內容雖說簡單,卻都是基礎課程,落下了一課,可能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到以后的學習。
在這樣的情況下,付媽媽只給女兒定了一個最低要求:課堂上認真聽講,有不懂的及時請教老師和高年級的同學,保證在每一天課程結束后不留有對當天知識點含糊的情況。付媽媽說: “媽媽不希望你將來成為一個四肢發達卻頭腦簡單的人,你明白嗎?”佳子點點頭,她有信心可以做好。
付媽媽并沒有強制性地檢查佳子每天的完成情況,但一到周末,她會花半小時問女兒這周學的新知識。一天,得知女兒已經學到關于修辭手法的知識時,付媽媽有了一個想法,她對女兒說: “下個周末,你邀請幾個要好的同學一起到媽媽的服裝店來玩,怎么樣?”佳子高興地答應了。
周日,佳子帶著幾個女同學早早來到了媽媽的服裝店。付媽媽笑著對她們說: “有喜歡的衣服你們就去試,阿姨今天一人送一件。” “太好了,謝謝阿姨!”幾個小姑娘高高興興地看看這件,摸摸那件,選好后都爭先恐后地到試衣間去換,穿好出來她們你看我我看你。付媽媽問: “你們都挑好了準備帶回去的衣服嗎?”佳子和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挑好了!”付媽媽說: “我覺得你們挑的衣服都很漂亮,不過,帶回去之前你們得先通過一個簡單的考驗,就是用語文課上所學的修辭手法來形容這些衣服和穿衣服的人,怎么樣?”小姑娘們一聽,個個都信心十足。高個頭女孩率先說: “她這件綠色的衣服像一片荷葉,她那件金色的衣服像一件鎧甲……”付媽媽鼓勵道: “你用的是比喻,對嗎?太棒了!你們應該還學過排比、反問、夸張這些修辭手法吧。”另一個女孩說: “穿上新衣服我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謝謝阿姨!”最后,佳子開口了: “媽媽,是您牽著我的手,帶我接觸到羽毛球;媽媽,是您安慰鼓勵我,讓我學習訓練都進步很快;媽媽,是您給我買新衣服,讓我開開心心過周末。謝謝媽媽!”聽著聽著,付媽媽的眼眶濕潤了。
在付媽媽的教育引導下,佳子文化課的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她還將這種學習能力運用到了羽毛球訓練上。她會研究每一位隊員打球的習慣和手法,在比賽時靈活轉換策略。 “佳子的速度和靈敏度確實不是最突出的,可她屬于用腦子打球的那類球員。”佳子的教練這樣評價她。用腦子打球的佳子從當初的零起步,經過5年的刻苦訓練以及許多比賽的磨礪,多次在江西羽毛球單人賽事中取得佳績。
2013年11月,中央電視臺推出大型民間體育賽事 “誰是球王”,繼乒乓球民間爭霸賽之后推出羽毛球民間爭霸賽,分海選、大區賽和總決賽三個階段進行比賽。從江西省的海選中脫穎而出后,2014年1月25日,余洋佳子代表江西隊前往海南省三亞市參加華南區決賽,最終,她在華南區決賽中登頂,成功晉級全國總決賽,榮膺 “華南小球王”稱號。
我國第一部關于家長教育的學術專著《家長教育學》出版
2006年,由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社區與家庭教育研究所申報的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家長教育體系的研究”獲批立項,由一些專家學者分別主持各題目的研究,有許多學術工作者和上百所學校的教師參與了實踐。此課題研究歷時5年,獲得了豐碩的成果。這部《家長教育學》就是這一系列研究的總結。
本書特點:
理論實踐結合
在理論上,本書對家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定義、內涵與外延,對家庭教育管理體制和家庭教育立法問題進行了比較周密的論述;在實踐層面,既有對我國家長學校的情況調查,也有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具體指導,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
中外研究結合
本著“洋為中用”的原則,本書不僅對國內大陸和港澳臺地區開展家長教育的情況進行了說明,還對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前蘇聯等國家的家校合作情況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許多研究者既引用了國內專家的學術觀點,也借鑒了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可謂廣征博引,資料豐富”。
歷史現實結合
本著“古為今用”的原則,本書不僅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家長教育的經驗進行了總結,還就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等歷史問題進行了探討,并闡述了新時期“三結合”教育的關系特點和“中國特色家庭教育管理體制的構建思路”,明確了家長教育的發展歷程和努力方向。
一般特殊結合
就一般性而言,本書給學前兒童和中小學學生家長列出了72個指導專題和內容要點,對實施0-18歲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就特殊性來說,本書對獨生子女家庭、離異(單親)家庭、重組家庭、隔代教育家庭、弱勢群體家庭、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殊兒童家庭、犯罪未成年人家庭和流動家庭等不同類型家庭的家長提供了具體幫助,便于家長各取所需。
《家長教育學》為家庭教育奠基。孩子的問題源于家長,家長的問題源于童年,童年的問題源于家庭。本書以新的視角將人們過去在家庭教育中偏重親子教育(治標)的視野轉移到重視家長教育(治本)方面,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和突破。從這個意義上講,《家長教育學》是家庭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主編:趙剛
開本:16開
定價:50元
出版:教育科學出版社
訂購聯系方式
地址:長春市人民大街5268號家教指南雜志社
郵編:130024
聯系人:張秀燕
電話:0431-85098172
一次性購書50本以上可享受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