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應過分干涉學校教學
“期中考試班里的平均成績就在年級墊了底,期末的時候平均分只前進了三個名次,依然連年級中游都排不上,這樣的老師,怎么放心讓他來教我們的孩子?”帶著這樣的質疑,南京市某中學初二某班的部分家長聯合向學校遞交了一份申請,要求更換班級的數學任課老師王偉(化名)。在這份申請上,20多位家長不僅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還羅列了王老師的種種“不是”:教學生數學題不夠細心、沒能在班級的數學復習中投入太多的時間、教學方法存在問題等等。(2月19日 《揚子晚報》)
【點評】家長對學校行使監督權無可厚非,但不可無限放大這項權利,過分干涉學校的正常教學。學校總會存在師資、生源等各方面的差異。對此,學校一方面要積極做出解釋和回應,對家長進行善意的引導,另一方面也要反思自身的不足,做好教師培養和調配工作,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優化師資配置,努力滿足群眾的教育需求。
預防小學生近視還需標本兼治
新學期開學,武漢新洲邾城街章林小學一(1)班的學生用上了新型的預防近視課桌椅。據校長章建明介紹,這批桌椅是由武漢市青少年視力低下防治中心為學生配備的,用以督促學生形成正確的用眼習慣。(2月22日 《新京報》)
【點評】預防學生近視,僅僅依靠這樣的“欄桿課桌”還不夠,需從根源上進行治理和預防。大力實施減負,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外活動時間,把學生從應試教育、題海戰術中解放出來,才是防治近視的根本舉措。
對成績優秀的學生
也應布置一定量的作業
南京部分學校寒假作業分層布置,成績越好作業越少。學生家長吳先生告訴記者,老師是這樣布置作業的:按照最后一次期末考試的成績,單科成績排名在班上前幾名的學生,可以免做該科目的作業;單科成績排名靠后的學生,不僅要一字不落地完成該科所有的寒假作業練習題,老師還要上門家訪,針對假期的強化復習提出建議。(2月10 《人民日報》)
【點評】分層布置作業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過,除了對成績較差的學生加強訓練外,對成績優秀的學生也不能放任不管,從鞏固知識的角度來說,還是應該在合理范圍內布置一定量的作業。
“擇學區”成為新的社會問題
“我很著急的,再晚怕入不了學。”“孩子明年讀書,我趁早把事情辦了,省心!”……在寧波,雖然小學報名差不多要4月底5月初才開始,但不少家長已經暗潮涌動了。浙江省教育廳已經在2012年發布實施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擇校限制令”——“零擇校”政策。從此,學區房成了香餑餑。目前,許多所謂名校周邊的房子已經成為家長的寵兒,不少寧波市民像螞蟻搬家一樣進行著一場遷徙。(3月12日 《現代金報》)
【點評】這則新聞放諸全國應該都不是個案。由“擇校”演變為“擇學區”,正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這也折射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緊迫和困難。要均衡片區與片區、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徹底改變家長根深蒂固的“名校”情結,都需要各地教管部門認真、踏實、細致地做好每一項工作。
“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
是“頭痛醫腳”
“我們也不要鼓勵農村的孩子上大學,因為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就是一個悲劇。”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無黨派聯組的分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館長王平語出驚人,由此引發很大爭議。(3月10日 《信息時報》)
【點評】王平委員對農村發展現狀的憂慮心情可以理解,但“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顯然是“頭痛醫腳”,違背了正常的人才流動規律和農村學生自我發展的訴求。就社會經濟發展而言,要改變目前農村落后的現狀,還需實施更多的配套改革舉措,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扎根農村;就教育改革而言,應該引導、鼓勵更多大學畢業生從基層做起,積極投身農村建設,同時還應調整高校專業設置,解決就業難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