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民等
2月3日,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在接受中央電視臺記者專訪時表示,為了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興趣、優勢的課程,今后將探索減少高考考試科目、文理不分科、外語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2月5日 中國廣播網)
事實上,與高考英語的廢留之爭一樣,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也是“老生常談”,此前全國多地都曾做過嘗試,例如山東、江蘇、廣東等地都曾試行高中文理不分科,但最后都“無疾而終”。近期教育部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在全國探索推行高考文理不分科,引發了一輪新的爭議。
文理分科的弊端在哪里
@朱建民(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校長):分文理科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升學、考試而設計的,對人才培養不利。在應用領域,面臨的諸如純物理、純化學等問題極少。教育應該強調與實踐相結合,突出綜合運用能力。因此,學校培養應該實現跨領域學習,給學生提供“全營養”式的教育。從人的全面發展來看,文理兼顧,不可偏頗。
@周其鳳(北京大學原校長):過早的文理分科對于一個人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這不僅僅是知識結構的問題,更重要的還在于不同學科對人思維的培養和思想方法的培養是不一樣的。學校教育實際上最重要的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而是對一個人思維的培養和思想方法的培養,這對人的一生都起到重要作用。
@朱永新(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太早的文理分科,可能讓我們損失了一大批像蘇步青、錢偉長一樣文理兼容的大師。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可以從文科生轉學物理,并取得巨大的成就,可現在,還有哪個文科生可以轉學物理的?
文理分科的條件是否成熟
@王輝耀(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如果說高考體制沒有任何變動,分科不分科意義不是特別大。實際上目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改革高考,高考體系簡化以后,比如只考兩門或三門,取消分科就是比較合理的,因為這個時候學生可以學很多的課,可以做很多東西,都不會受影響。
@王海燕(教育部首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成員、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高中課改中增加選修課,就是讓學生逐漸學會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而不是簡單地依靠文理分科。讓學生根據興趣選修課程,是高中課改的目標之一。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取消文理分科、依靠學生選修來自主確定其興趣方向的條件或許并不是很成熟。
@王石川(時評人):我們談了很多年素質教育,但是目前大多數中小學依然實行應試教育。如果應試教育不死,文理不分科又有何益?要想實現取消文理分科后的美好愿景,首要任務就是祛除應試教育,真正施行素質教育。否則,單純取消文理分科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會加重學生負擔,客觀上助長應試教育。
文理分科該如何改革
@吳穎民(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文理分科改革需要一盤棋考慮,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如,分科后考哪些科目?大學依據哪些科目的成績進行招生?或許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例如芬蘭的學生需要考多個科目,但在申請大學時只需提交4科的成績,其中2科是根據興趣自行選擇的。
@張敏強(教育部高考命題專家、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讓高校根據不同專業要求招生,比如在理工科招生方面,數學、物理成績都要求達到A等,而外語、歷史要求達到C等即可。
@鐘秉林(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我是不支持文理分科的,分科造成學生負擔加重。現在的學生負擔已經很重了,我不知道再加重會成什么樣子,因為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如果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基礎教育改革做起,將來可能要降低中小學的學業標準,精簡一些教學內容。
各階段的教育均需要調整
@程方平(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面對高中文理不分科的問題,需要調整改善的不只是高中階段的教育教學。現行的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中的教育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均需要調整,以使不同階段、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有感覺、有興趣、有信心、有目標地學習,從而為高中教育合理回歸基礎營造良好的氛圍與條件。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