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民
摘 要:塌方是隧道施工中經常遭遇的安全隱患,具有不可預見性和破壞性,處理塌方的方法也很多,沒有統一的標準,應根據具體情況,圍巖級別,巖層走向,穩定情況等綜合因素,制定具體施工方案。文章從技術方案情況,討論隧道大塌方處理方法。
關鍵詞:塌方;原因分析;重要性
1 工程基本情況
哈布特蓋隧道是新建伊敏至伊爾施鐵路中長度最大的隧道,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境內,穿越呼倫貝爾草原,全長185公里。
隧道全長3.4公里,大部分圍巖較好,部分地段圍巖破損,節理較發育,地下水豐富,施工難度較大。
2 塌方經過
隧道進口施工至里程DK130+135時(埋深48m),左側出現傾向于線路方向的節理面,傾角45°~60°,圍巖為全風化花崗巖,掌子面和左側拱墻開始出現坍塌,現場立即噴射混凝土進行封閉,但圍巖持續坍塌,不能達到封閉效果。
經駐現場查看、評估決定立即對未塌方段進行加固,即對DK130+125~DK130+122段按照50cm間距支立鋼架,噴射混凝土進行鎖口,控制塌方范圍進一步擴大。另外繼續觀察塌方區發展情況,待塌方基本穩定后再進行處理,隧道塌方持續至第二天上午8點將整個洞口堵死,塌方體堆積至DK130+120,預計塌方3000方以上,詳見圖1。
3 塌方原因分析
3.1 開挖完成后發現圍巖從DK130+132開始由弱風化花崗巖(Ⅲ級)突變為全風化花崗巖,屬于花崗巖不均勻球狀風化帶,無自穩能力。
3.2 圍巖節理面的突變:洞室左側圍巖有兩組節理面,一組節理面傾向于線路,傾角45~60°(順層),另一組節理面垂于線路,造成巖體破碎,應力釋放后突然失穩。
3.3 巖體內地下水含量增大,雖無地下水滲漏,但節理面處填充物已接近飽和。
3.4 隨著塌方規模的不斷擴大,造成洞室左右兩側及前后強風化巖或弱風化巖體相繼失穩。
4 塌方處理方案
4.1 方案介紹
經現場技術、經濟分析,考慮了三個處理方案,分別為:(1)小導管注漿方案。(2)超前管棚方案。(3)地表注漿結合洞內注漿方案。
4.1.1 小導管注漿方案
(1)首先對塌空區后方進行加固處理:在DK130+125~DK130+122段架立剛架,噴射混凝土加強支護;根據塌方情況分析,樁號DK130+115~DK130+125段輪廓外圍巖已經擾動或坍塌,對此段處理措施為:沿隧道徑向采用Ф42小導管注漿,長度3.5m,小導管間距50×50cm,梅花型布置。
(2)將塌方堆積體表面噴射混凝土10cm進行封閉,防止對塌方體注漿時跑漿;然后對塌方體進行注漿固結,注漿采用Ф42小導管進行循環注漿,每循環注漿長度不小于5m,分4次完成,間距50~80cm梅花型布置,沿隧道輪廓周邊小導管間距30cm,長度不小于3m,并且外插角盡量大(兼作第一循環超前小導管)。漿液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
(3)漿液達到一定強度后重新開挖,按Ⅴ級巖開挖,先施工超前支護,注漿采用Ф42雙排超前小導管注漿,小導管長度3m,間距30cm,小導管搭接長度不小于1m,開挖采用人工配合機械進行短臺階開挖,開挖后立即進行噴錨支護,并安設鋼架。鋼架采用150×150H型鋼,間距50cm,鋼架之間采用Ф22的鋼筋縱向連接,連接筋間距50cm。開挖支護完成一段后立即沿隧道徑向注漿,徑向小導管長度3.5m,間距50×50cm梅花型布置。
(4)隧道開挖至樁號DK130+135后,往大里程方向加固長度通過超前地質鉆孔確定。為確保下一步施工安全,防止隧道二次塌方,減輕對結構的壓力,待隧道安全穿過塌方段后,在拱頂鉆孔對塌空區回填輕型泡沫材料,回填必須密實。
(5)塌方段處理結束后,仍按Ⅴ級圍巖施工,并盡快進行地質預報,探明地質變化范圍,直至圍巖變為Ⅲ級為止。
(6)塌方處理結束后,盡快施做二次襯砌,二次襯砌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參考圖號“兩伊施隧(參1)-32”。
4.1.2 超前大管棚方案
(1)從塌方區后方即未受塌方影響,圍巖穩定性較好的地方對隧道斷面擴挖,長10m,高0.8m形成管棚工作室,并且進行錨噴混凝土加固。主要作用是保證施工超前大管棚時,管棚不能侵限。
(2)管棚沿隧道輪廓線以外35cm布設,管棚中心間距40cm,管棚長度40m,共布設約50根,總長2000m。管棚采用Ф108無縫鋼管,管棚分節長度3m,兩節管棚之間設聯接管,扣絲聯接。管棚施工采用地質鋼套管機,安裝完成后灌注M30水泥砂漿。
(3)漿液達到一定強度后進行開挖,開挖采用短進尺臺階開挖,開挖后立即進行噴錨支護,并安設鋼架,鋼架采用150×150H型鋼,間距50cm,鋼架之間采用Ф22的鋼筋縱向連接,連接筋間距50cm。
(4)待隧道安全穿過塌方段后,在拱頂鉆孔對塌空區回填輕型材料,回填必須密實。
4.1.3 地表注漿結合洞內注漿方案
(1)地表注漿范圍DK130+115~DK130+145,注漿寬度隧道中線兩側各20m。鉆孔深度線路輪廓以外要鉆至隧底部位,輪廓線以內鉆至輪廓線30cm以外。隧頂塌方段正好位于山頂部位,埋深約48m。因此平均鉆孔深度約50多米。
(2)鉆孔鉆機采用地質鉆機,注漿孔采用1m×1m梅花型布置,注漿采用Ф78鋼管灌注M30水泥漿。
(3)注漿達到一定強度后進行開挖,開挖采用臺階法開挖短進尺,開挖后立即進行噴錨支護,并安設鋼架,鋼架采用150×150H型鋼,間距50cm,鋼架之間采用Ф22的鋼筋縱向連接,連接筋間距50cm。
4.2 方案比較
綜合以上,經專家論證,小導管注漿所需材料、機具均能滿足要求,現場操作工人熟悉工藝,容易保證施工質量,且施工速度快,資金投入小,較能保證施工安全。因此決定采用小導管注漿方案。
4.3 施工關鍵技術及安全保障措施
4.3.1 注漿壓力控制:注漿壓力以孔口壓力表顯示的值為準。通過注漿泵控制調節。當管路阻力≤0.2MPa時,可略去阻力損失,而由泵壓來監控。根據泵壓與油壓的關系設定油壓值,確保注漿過程安全方便。
4.3.2 注漿結束標準:在正常情況下,采用定壓注漿。當注漿壓力達到或接近設計終壓值時,結束注漿。而當注漿壓力接近或達到設計終壓的80%,如出現圈套的漏漿,經間歇注漿后,也可結束注漿。
4.3.3 注漿檢測:(1)注漿終凝后,進行二次注漿,檢查吸漿率,如果沒有明顯吸漿,證明注漿已經密實。(2)取芯檢測凝結情況及凝結強度。
4.4 對于漿液材料的選用說明
選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可以為處理塌方贏得時間;同時雙液漿的良好的滲透性,能提高塌方松散體結石率,降低處理難度及風險。
因處理及時、方案科學可行,該坍方區域很快處理完畢,確保了施工安全,保證了工期,經現場檢測,處理結果滿足質量和安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