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秀
我一直在高中任教,第一次到鄉鎮初中支教,對我而言是個難得的機會。2013年5月9日,我們一行8人乘車大約一小時,到達支教點五村中學。
進入支教班級,迎著學生好奇、友善的目光,我忐忑的心情逐漸平靜。我上課的內容是七年級數學《9.1.2不等式的性質》。因為課前知道學生已經學習了不等關系,接下來將學習解不等式并應用不等關系解決實際問題,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定為不等式的三條基本性質,難點是第三條基本性質(在不等式兩端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方向改變)。為此我打算采用從具體事例分析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類比等式性質創設問題情景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同時教給學生類比、猜想、驗證等問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動手、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的第一環節,我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顧等式的基本性質。結果,學生要么答非所問,要么簡單地回答“有等號”。我繼續啟發引導,直到學生完全弄明白這個問題為止。雖然在這里花費了較多時間,但我認為這為學生全情投入下面的學習打消了顧慮,培養了信心。
在第二環節,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三個性質的理解,我設計了4個問題,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三個性質。學生有些拘謹,各自完成任務后不敢和本組同學展開討論。不過,好在內容簡單,學生只要認真觀察都可以得出正確結論,而提問的效果也剛好證明了我的猜測。
接下來,我出示了三道思考題:①比較不等式的性質2和性質3,看看它們有什么區別?②比較不等式的性質與等式的性質,它們有什么異同?③不等式性質2和性質3,為什么兩邊不同乘(或除以)同一個整式而僅僅是一個數?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類比、比較,促成知識“正遷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不等式基本性質的理解,而且使學生體會到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整體上把握、發展了學生的辯證思維,培養了他們運用已有知識探索新知的意識和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
最后就是嘗試練習階段,我設計了4個小題,由淺入深,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題,在最近發展區上發展并展示自己,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學習自信。
這節課,除了開課時的不盡流暢,后面一直很順,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顯而易見。我一邊教學,一邊思考初、高中的教、學現狀,對二者的差異有了真切的體會:初中數學知識面窄,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語言方式進行表達,系統、嚴謹且難度不高,便于學生理解、記憶,適于知識的提取和使用;高中數學知識面廣,且知識呈塊狀組合,經常是一個知識點剛入門,就跳入了另一個新的知識點,因此,在高中階段,注意知識內部的小系統和各系統之間的聯系成為學生學習的著力點。
但是,就目前初、高中教與學雙方而言,都還有一些問題亟需解決:初中課堂教學速度慢,教師通過課堂內、外大量反復的練習及具體的指導,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直至讓學生全部掌握,但初中老師將各種題型的解法建立了“思維模式”,如解不等式分幾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會讓學生慢慢“習慣”于這種機械的、便于操作的解題方式,模仿做題、模仿老師的思維及推理過程,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定勢思維,導致大多數學生到了高中以后仍然沒有分類、討論意識,這對他們此后的高中學習非常不利;而高中生每天至少要上8節課,各科教師都要布置課外作業,數學教師課堂教學的速度大大加快,學生集中進行數學學習和練習的時間大大減少,且一升入高中便觸及非常抽象的集合語言、邏輯運算語言、函數語言、圖象語言,這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學”的壓力陡增,而偏偏在這種情況下,高中教師已經不能再像初中老師那樣監督每一個學生的作業和課外練習,并確保每一個學生都已掌握知識后再開新課……
初、高中在教與學上的有效銜接,已如箭在弦上。
(責編 白聰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