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杰
4月以來,地方政壇進入活躍期。作為各地政情的風向標,書記、省長的活動往往具有指向意義。今年4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各地絕對的主題。
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是調研日程最為密集的一位。4月8日至12日,羅志軍在鎮江句容茅山鎮調研。4月16、17日,在東海縣、贛榆縣調研。4月19、20日,到揚州、泰州調研。4月24、25日,又轉戰宿遷調研。直到“五一”節前的4月28、29日,羅志軍還在南通市調研。在一個月內的30天中,羅志軍共有13天在外調研。
在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看來,各級領導的密集調研,與當前面臨的復雜改革形勢有關,“當前經濟數據并不樂觀,近期事關社會安全的惡性事件也不斷發生,這種局面究竟如何更好的把握?在很多改革問題不能馬上解決的情況下,短期措施如何應對,需要了解更多實際情況。”
官員去哪兒
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一輪調研中,不少官員的日程中都有下縣駐村調研。
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于4月8日至12日到蘇南的丁家邊村駐村調研,且未有市、縣領導陪同,省委書記只帶“極少幾名工作人員”自省委大院直驅村里,堪稱“省—村直達式”調研。
湖南書記徐守盛則攜帶“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韓永文,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省委派駐衡陽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督導組組長楊泰波”來到其聯系點湖南衡東縣,與村民代表座談,“讓老百姓信得過跟著走”。
這種選擇與中央層面的要求息息相關。在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七常委的聯系點,也都是縣域層面。

到教育實踐活動的聯系點調研,是很多地方領導的普遍選擇,也可視為“規定動作”。
4月3日,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到他的聯系點清遠市佛岡縣指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并進行調研,強調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堅持從嚴要求、堅持問題導向。
同一天,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也來到自己的聯系點,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調研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情況。
在“規定動作”之外,更多調研活動屬于“自選動作”。而自選動作地點的選擇,則往往與該地區近期最為社會關切的工作有關。
對于京津冀三地而言,新一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受到極大關注。三地領導的調研日程中,都必不可少的會選擇最為相關的地點進行調研。
4月1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孫春蘭,圍繞“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雙城聯動發展”這個主題,行程近400公里,深入天津機場、寧河縣、武清區進行調研。孫春蘭調研后表態,做好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雙城聯動發展這篇文章,必須牢牢把握中央對天津的城市定位,既要立足比較優勢,也要正視差距短板,既要攜手京冀抱團發展,也要眼睛向內做好自己的事。
兩天后,4月3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用一天時間,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到京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在通州區調研。他調研后的結論是,要進一步理清思路,集成優勢,推動新城建設,完善城市副中心功能。
而從4月1日至7日,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就加快河北首都經濟圈內的貧困地區發展到承德市、張家口市、衡水市調研。他希望各地能抓住首都經濟輻射外溢的大好機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統籌推進城鄉建設。
4月14日,孫春蘭再次到天津市寶坻區調研時,主題仍然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雙城聯動發展。
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安順則在4月17日,來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工業區的首鋼京唐公司調研,希望推進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切實發揮首鋼的示范帶動作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經濟轉型”是調研重頭戲
在2014“改革年”中,如何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做好文章,是各地主政者的最關切的事。而在各項改革任務中,“經濟轉型”改革依然擺在首位。《中國新聞周刊》梳理后發現,與“經濟轉型升級”相關的調研安排是各地普遍的“重頭戲”。
在面臨“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重任的山西省,4月2日,省長李小鵬到大同市南郊區調研采煤沉陷區治理工作,這是今年他第三次進山下鄉對這一專題進行調研。
而對于深陷“大氣污染”困境的河北省,則面臨壓縮鋼鐵產能的挑戰。4月2日,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到唐山調研,要求堅定不移調結構、轉方式,努力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
云南則希望進一步縮小與全國在產業和人才方面的差距。4月3日,云南省委書記秦光榮在昆明高新技術開發區調研過程中,反復強調兩個關鍵詞:“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在他看來,必須下定決心轉方式調結構,下定決心抓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下定決心研究一批扶持政策,堅定不移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東北老工業區的轉型升級任務依然艱巨。吉林省委書記王儒林在4月10日到長春市部分企業、科研院所和項目建設現場,圍繞加快培育新的支柱產業進行調研。
而浙江省省長李強則持續就電子商務和科技創新調研。4月8日至9日,李強赴嘉興調研經濟工作。他希望嘉興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建設全面接軌上海的示范區,在借勢上海自貿區中打造高端產業集聚發展的高地。隨后在4月10日專程到杭州阿里巴巴集團調研,提出阿里巴巴集團作為全球領先的電商企業,要始終做創新變革的引領者。通過大力推進“電商換市”,推動全省經濟轉型升級。
“十八大之后就明確了,中國的問題要靠深化改革來解決。但是,現在改革的內外部環境并不寬松,改革觸動的利益關系也非常復雜,要真正觸動實質改革非常困難”,蔡霞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改革需要通過調研了解情況,但應該警惕一些地方“只有調研、沒有改革”、維持現狀的消極心態。

調研更親民
在外界的印象中,領導干部調研一般的形式無非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問”,或者與“黨員干部群眾座談”。
不過,隨著“習近平總書記排隊買包子”“李克強總理花19元在海南買特產”等事件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地方主政領導,在調研中頻現“親民”舉動。
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市長王安順就于4月19日到首都圖書館參與志愿服務,親手為讀者找書、整理書籍。
據北京市官方媒體報道,郭金龍跟首圖青年志愿者王嶼學了幾次如何掃描圖書的條碼后,便很快上手,歸書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整理完一推車的書后郭金龍感嘆志愿者的辛苦:“一直彎腰再站起來,這個彎腰的姿勢還是挺費勁兒的,真不容易。”在首都圖書館四層的地理歷史、經濟語言借閱室,市長王安順推著車,一本一本地彎腰將讀者歸還的圖書倒放在書架上,掃描完再一一擺正。
在二樓的檢索大廳,不少剛入館的讀者正在電腦上查詢自己的想找書的位置,郭金龍則現場教學,用檢索系統幫51歲的劉女士查找關于糖尿病的書籍。
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也有著“親力親為”的調研風格。4月8日下午,羅志軍和極少幾名工作人員,不要市縣領導陪同,從省委大院驅車直接來到丁家邊村南山子自然村。
在村民莫巧喜家吃過晚飯后,羅志軍先后走訪了郭五根、戴云峰、戴德貴、任發根、莫順林等農戶。
住農家、干農活,是羅志軍駐村調研的一個常規選項。9日上午,他用半天時間參加了農業生產勞動。在村民孫順達家的桑葚地里,羅志軍和唐萬青、孫順達等村民群眾一邊為桑葚地鋤草,一邊詳細詢問桑葚產業發展情況。
對于當前以走“群眾路線”為主題的教育實踐活動,蔡霞表示,如何將調研與改革破題和制度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需要各地多動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