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12日大跌至5年前低點,相對于今年夏天的高點,幾乎腰斬了一半。不過,如果你仍相信油價和國際接軌一說,仍傻傻盼著油價下調了,就有點太天真了。
半個月內,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連著兩次上調燃油消費稅,兩次調整之前,汽、柴油的消費稅單位稅額分別為1元/升和0.8元/升,經過兩次調整后,汽、柴油的消費稅單位稅額分別為1.4元/升和1.1元/升。以目前北京92號汽油6.63元/升價格計算,車主購買1升汽油繳納的稅費約為2.56元。總稅負比重為38.6%。
第一次加稅時,體制內學者照舊拿出與國際接軌一說。“根據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2013年3月份測算,汽油稅收占最終零售價格的比例,中國大陸為30.46%,德國為56.92%,日本為39.30%。所以從目前國際成品油稅負水平來看,我國的稅負仍比德國等國家要低。”
明眼人很容易發(fā)現的是,專家選擇性的回避了另一組數據:美國汽油稅為11.22%,中國臺灣為26.31%,更重要的是,稅收與福利對等,以德國為例,汽油稅確實很高了,但除了12噸以上的卡車以外,高速路一律免費。專家要比,怎么不比全了呢?
到第二次加稅,中國的稅率之高已經很難和國際接軌了,只能拿國情來說事了。財政部網站上發(fā)布的答記者問解釋“對成品油征收消費稅,有利于促進資源節(jié)約,抑制對能源的過度消費;同時可以進一步加強消費稅在治理大氣污染、促進節(jié)能減排方面的調控力度。”
然而,以環(huán)保的旗號增稅,是否就師出有名了呢?“外行”的網絡大V們紛紛質疑加稅為什么不開聽證會?對此,財政、稅務部門早已回答了多次,按照現行《消費稅暫行條例》規(guī)定,國務院有權決定消費稅的稅目、稅率。一位財政部前官員透露,趁著降價漲稅,是“民憤較小”的選擇,看來有關部門已經“考慮到你們的承受能力”,但消費者為什么還不領情?
相對于降價加稅這種小聰明,怎么讓這稅加得讓人服氣顯得更為關鍵。不然,就連人民網都開始左右互博了,一邊是本報《專家稱油價不能過低, 提高成品油消合情合理》,一邊又轉發(fā)新華電訊文章《別把燃油消費稅弄成“油價調節(jié)費”》。
既然加稅是“為了環(huán)保”,那么首先要確保多收的稅確實用于環(huán)保。專家在《人民日報》舉例說,2012年我國成品油消費稅為2811.04億元, 2013年財政決算用于節(jié)能環(huán)保支出3435億元,增長15.91%,這一增幅高于全國財政決算總支出11.32%的增幅,表明更多的新增財政資金投入到了節(jié)能環(huán)保上面。
專家雖然有數據,但與財政部稅政司原司長劉克崮對此問題的回答是同一邏輯。劉克崮司長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這就像一個池子,有五個進水管,有三個出水管,你在出水管是不可能知道這些水是從哪個進水管里流入的。既然大池子分辨不清水來自哪,又怎能保證增稅用于環(huán)保呢?公眾不得不擔憂:上漲的燃油稅是全額進入國庫,還是直接進了石油巨頭的口袋?就算能夠全額征入國庫,到頭來會否還是成為石油巨頭的巨額補貼?
消費稅與油價,一個是不斷波動的市場價格,一個是理應強調固定性的國家稅收,二者本無必然聯(lián)系,如今卻非要將兩者摻和在一起。這既會讓人感覺油價調節(jié)機制“說話不算數”,更會讓人擔心,將來油價漲回去了,消費稅還能不能降下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