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

10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分組審議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對該草案進行“一讀”。
據(jù)一位不愿具名的委員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對于草案擬取消9個死刑罪名,“委員們意見分歧比較大,部分委員認為應該保留死刑。”
現(xiàn)行刑法從1979頒布至今已有35年時間。前30年時間,死刑罪名一直在做“加法”,到1997年刑法全面修訂時,死刑罪名已經增加到了68個。
2011年,死刑罪名首度開始削減,減少至55個。如果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獲得通過,那么刑法死刑罪名將減至46個。
但是,當前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實務界,乃至整個社會輿論對于死刑罪名的消減與否,觀點并不完全統(tǒng)一,且爭議頗大。以至于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陳忠林認為,刑法立法似乎方向都有問題。“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到最終取消死刑的趨勢,我認為這個方向是對的,但做法上有問題。”
陳忠林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根據(jù)當前國家經濟發(fā)展以及國家具體情況,減少死刑不應該是立法上的直接消減,而應該是司法適用上的嚴格控制,減少適用死刑罪名。”
此次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擬取消了9個罪的死刑罪名,即走私武器、彈藥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幣罪,偽造貨幣罪,集資詐騙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阻礙執(zhí)行軍事職務罪,戰(zhàn)時造謠惑眾罪。
據(jù)知情人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在10月31日分組審議過程中,部分委員認為,走私武器、彈藥罪,走私核材料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戰(zhàn)時造謠惑眾罪,集資詐騙罪等社會危害大,應該保留死刑罪名。
其中,對于取消“走私武器、彈藥罪、走私核材料罪、阻礙執(zhí)行軍事職務罪、戰(zhàn)時造謠惑眾罪”罪名,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解放軍總裝原政委遲萬春委員贊同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但對減少死刑的標準,他表示疑惑,如果根據(jù)“在實踐中較少適用”就取消,就值得商榷。
“核安全,包括核材料、核武器、核設施,在所有安全中是第一位的。這些方面一旦有事,就可能造成的社會恐慌及涉及到國家安全、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等其他問題,這四個罪名是否應該取消死刑,我個人認為當前不宜。值得研究,要慎重。”遲萬春說。
對此,解放軍總裝原副部長李安東委員也認為,應該保留“走私核材料罪”死刑罪名,“走私核材料和核擴散帶來的危害是常規(guī)武器彈藥不可比的。世界各國都把核材料管制列為最高級別,特別是一定要確保不能落入恐怖主義分子之手。保留該項死刑罪名可保持對犯罪分子的懲處和震懾,在國際上也可彰顯我國對于確保核材料安全的決心。”
此外,李安東也建議不明確取消戰(zhàn)時造謠惑眾、動搖軍心罪死刑罪名。“因為戰(zhàn)時造謠惑眾、動搖軍心是非常嚴重的犯罪,可能影響戰(zhàn)爭的進程和勝負”。
同樣,也有楊衛(wèi)、張健委員認為,走私武器、彈藥罪應保留死刑罪名。他們認為,反恐形勢嚴峻,販毒、走私中的暴力抗法事件逐漸增多,國內的非法武器不是減少而是增多了,走私武器彈藥對社會安全造成重大的隱患。
對擬取消強迫賣淫罪死刑,許振超委員說,強迫賣淫罪的部分案情相當惡劣,對婦女野蠻踐踏,手段殘忍,如不用死刑震懾,這種犯罪行為始終是對婦女的一種威脅。
據(jù)悉,在審議中,也有部分委員支持取消草案提出的9個死刑罪名。比如蘇曉云委員認為,這次擬減少9個死刑罪名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征。“以前我們的理念是殺人償命、冤冤相報,這不能完全涵蓋犯罪的行為以及內在的本質。”
對于擬取消9個死刑罪名,部分委員也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比如民建中央副主席張少琴委員認為,國際上有一些國家已經取消了死刑,但其法律體系中仍保留終身監(jiān)禁的規(guī)定,有些犯罪數(shù)罪并罰可以被判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為了發(fā)揮好刑法懲罰犯罰、保護人民的功能,建議在不斷取消死刑罪名時,增設終身監(jiān)禁罪名。”
10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在作關于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說明時表示,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是為了落實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
這是繼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取消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之后,再次消減死刑罪名。
2010年8月23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中,一次性削減了13個死刑罪名。
與2011年廢除死刑的13個非暴力罪名相比,此次《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廢除死刑的罪名中,出現(xiàn)了非致命的、發(fā)案率比較少的暴力犯罪。
死刑罪名減少后,是否會導致治安惡化?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就草案向常委會作說明時表示,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取消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以后,沒有對社會治安形勢形成負面影響,社會各方反應正面,一些嚴重犯罪反而穩(wěn)中有降。
但是,正在“一讀”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還是引起部分委員們的擔憂,建議更多考慮實際國情以及取消有關死刑罪所造成的后果。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何曄暉認為,死刑罪罪名的確定,在立法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這種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對人民群眾人身及財產安全造成的后果,對國家安全造成的影響。因此,她認為不應減少走私武器彈藥罪的死刑罪名。
而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小川委員表示,取消死刑罪名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本國的實際。中國的現(xiàn)階段適當保留死刑罪更有利于推進法治進程,更有利于全社會法治意識的樹立和法治社會的建立。
實際上,從《刑法修正案(八)》取消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死刑后,對于死刑存廢就一直存在爭議。
在理論界,對于“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最終廢除死刑的觀點,已為各方所認同,但是在具體操作上存在較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