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瑤
10月14日,法國巴黎Paris le Bourget 展館人聲鼎沸,首屆世界核能展在這里開幕。中國展區內,自主知識產權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展臺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的目光。這是今年繼莫斯科核工展、維也納展會后,中國自主品牌“華龍一號”第三次“走出去”。
剛滿二十周歲的中廣核集團最近動作頻頻。除了攜“華龍一號”參展之外,當地時間10月14日,中廣核成為羅馬尼亞核電項目的最終投資者,積極推進國家的核電“走出去”戰略。
這離不開中國核電的自主發展。此前,我國核電裝備尤其是主設備常受制于人。核電裝備的國產化,促進了中國核電近十年間的規模化與批量化發展。從2005年動工的嶺澳二期,到后續的紅沿河、寧德、陽江、防城港核電站,設備國產化占比越來越高,這不僅為中國三代核電技術的發展埋下了伏筆,也為中國核電“走出去”打下了基石。
核電自主一直是中國核電人的夙愿。自主發展核電是核電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和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而核電裝備國產化是基礎。
從嶺澳核電站二期項目的國產化率64%、寧德項目的80%,再到陽江項目5、6號機組的85%,這一串國產化率數字變化的背后,是各方付出的巨大努力。
在業內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是,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曾經連續四年除夕,帶著技術骨干和專家,駐守在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下稱一重),督戰核電裝備關鍵設備的國產化。
據了解,從2005年中廣核嶺澳二期項目開始,國家能源局不僅對核電項目國產化目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而且也對計劃的落實及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給予了具體的指導和組織協調。從中廣核與沈鼓集團簽訂的第一份核級泵聯合研發協議,到與一重、二重、上重簽訂的主設備大鍛件工藝評定協議,再到與相關企業簽訂的涉及機電儀等方面的聯合研發協議、長期供貨戰略協議等等,國家能源局都參與其中。
這些協議的簽訂和落實,極大地促進了裝備制造企業的崛起。據了解,作為我國第一家核電專業化工程管理公司,中廣核工程公司依托18臺在建機組逾2000億總投資的巨大市場,帶動了整個產業鏈5400多家企業共同發展。相關企業通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自主創新和大規模技術改造,裝備制造企業生產技術能力大幅提高,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電裝備制造體系,具備了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的供貨能力。
核電裝備國產化,從無到有,幾乎所有參與其中的企業都有過“血淚史”。以一重、二重、上重為主的大型重裝企業通過在大型鑄鍛件方面的攻關,從紅沿河一期工程開始,大型鍛件開始實現國產化突破;以東電、上電、一重、哈電等企業為主的核島主設備制造企業,在嶺澳二期工程實現國產化的經驗基礎上,設備加工、成型、裝配能力全面提升,除部分關鍵部件外,已經實現全套核島主設備獨立供貨任務;以沈鼓、重慶水泵、阿波羅、大連深藍等企業為代表的核電泵制造企業和以大連大高、中核蘇閥、江蘇神通為代表的核級閥門企業完成了核級泵閥和重型非核級泵的研發,使核級泵閥國產化率由嶺澳一期的4%和6%分別提高到75%和80%。
與此同時,批量化建設20多個核電機組,在使用過程中的經驗反饋,又為國產化質量的提升帶來了重要參考和依據。如今,嶺澳二期、紅沿河、寧德、陽江等一批核電站的投產和良好運行,又充分驗證了國產化質量的可靠性。
成果也是顯著的。從目前全球核電發展來看,中國的核電發展是全球最快的,28個在建機組占到了全球在建機組數量的40%。核電行業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4月底,全球在建的核反應堆有72個,大部分位于中國與俄羅斯,此外,173個核反應堆待建,309個有建設意向。其中,中國有28個在建、57個待建的核反應堆。
這一切都為中國核電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經驗,打下了堅實基礎。
盡管如此,核電在國內市場上似乎一直未能打開局面。
從核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例來說,2001-2013年我國核電發電量占比均較低,最高占比僅為2.3%。核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在未來能源結構中,占比仍然有望提升。

許多業內人士都曾呼吁這一點。地質礦產部原部長、中國礦業聯合會名譽會長朱訓在日前召開的“2014新浪財經能源論壇”上就曾表示,“核能要用,要安全使用。”他說,改革開放以后,自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建成投產以來,中國已成功建設了一批核電站,并都在安全有效運行。他認為,實踐證明,我國發展核能是可行的,加之近年來地質部門發現了一批中型、大型、特大型鈾礦產地,利用核能發展,國內資源條件在不斷改善,所以堅持好安全這條紅線,加大核電發展力度,是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舉措之一。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8月27日主持召開常務會議時表示,“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開工建設一批風電、水電、光伏發電及沿海核電項目;要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完善和落實配套政策,改革投融資機制,更多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促進項目順利實施。”
新能源行業分析師曾朵紅表示,在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清潔能源作為能源結構乃至整個經濟結構調整的依托之一,歷經過去兩年優化調整,正被寄望成為托起未來經濟“穩增長”的新支點。當前我國的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強力倒逼能源消費升級換代,清潔能源加快推廣應用比以往更加迫切,因此要求開工建設一批風電、水電、光伏發電及沿海核電項目在情理之中。
然而事實卻并未按照想象的發展。
根據《中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15年核電規劃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在建1800萬千瓦:2020年規劃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
而中國目前的核電裝機容量僅有不到2000萬千瓦,這意味著中國必須在今明兩年啟動一批沿海核電項目,否則該目標將難以達到。
目前,有多方消息稱,國家能源局可能會在原來規劃的基礎上減少500萬千瓦的核電裝機容量。有分析認為,今年年內啟動沿海核電項目希望非常渺茫。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核電的廠家都希望國家在核電政策上的連續性。如果核電政策不連續,容易造成后續項目跟不上,帶來產能的浪費,同時還會打消廠家的積極性,對于國產化的攻堅也毫無益處。
在全球范圍來看,核能在一些發達國家已成為主要能源,近10多年來,核能在世界能源消費構成當中已達5%左右,而中國目前僅為0.8%。
國內市場暫時按兵不動,中國早已將更多目光轉向了國外核電市場。
8月21日至22日,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牽頭,組織包括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和43位院士專家,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總體技術方案進行了評審。
專家組認為,“華龍一號”成熟性、安全性和經濟性可滿足三代核電技術要求,設計技術、設備制造和運行維護技術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是目前國內可以自主出口的核電機型。專家組建議,盡快啟動示范工程。
隨著“華龍一號”的誕生,中國的核電自主化開始進入新的“走出去”的階段。
中廣核“華龍一號”總設計咸春宇日前在答記者問時提到“華龍一號”在“走出去”上具備三大優勢: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安全性和經濟性的均衡和產業鏈的比較優勢。
“華龍一號”從研發工作開始時,就立足于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堆型。據咸春宇介紹,比如研發過程中使用的計算軟件,雖然國外已有可以買來用的,但技術輸出、“走出去”時可能面臨知識產權障礙,因此集團提前策劃,在自主研發方面進行了合理的安排。
國際核電市場競爭極為激烈,除了政治外交因素外,技術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是競爭能否勝出的關鍵。咸春宇表示,同等安全水平條件下就是比造價。核電是民用產業,核電發展的最終效益就體現在為公眾提供安全、環保、廉價的電力上。“華龍一號技術安全性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經濟性優于國際其他堆型,這是核心優勢。”
此外,中國核電經過30年發展,核電規模和全產業鏈能力都有了跨越式提升,工程建設、生產運營等領域形成了比較優勢,國際市場對這些成績都很關注。同時,國內成熟的裝備制造體系和產能優勢,能夠形成“走出去”的供應鏈優勢,為“華龍一號”的經濟性提供了保障,降低了風險。
中廣核新聞發言人胡光耀表示,未來10年,將以“華龍一號”作為中國核電“走出去”戰略的國家重點品牌,按照“循序漸進、風險可控”的原則,積極布局國際市場,帶動我國裝備制造、工程建設與管理、技術服務等隊伍“走出去”,實現高端能源領域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
至此,“走出去”所需的至關重要的技術因素也已實現。
去年10月,國家能源局首次提出核電“走出去”戰略。中國核電開始從“引進”轉向“輸出”,參與國際項目競爭。
世界核能協會今年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30年,國際核電市場將新增160臺左右機組,新增投資達15000億美元,前景十分誘人。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今年7月在做客某網站視頻節目訪談時曾表示,“出口一個核電站,相當于出口100萬輛桑塔納轎車。”他說,中國很早之前就想在國外修建核電站了。但實際上,中國付出了數年的努力。
多年來,全球核電市場的蛋糕始終被俄羅斯、法國、美國、日本、加拿大和韓國等少數國家瓜分,中國必須直面與它們的競爭。
根據2014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資料,直至去年,中國核電在“走出去”方面獲得的成績包括:中核承建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站2、3號機組開工建設;中廣核與羅馬尼亞達成合作開發切爾納沃德核電站3、4號機組意向。今年6月份,英國政府明確表示,歡迎中國企業投資并參與欣克利角項目,以及更加廣泛地逐步參與英國新建核能項目,包括牽頭開發英國其他核電廠址,以及在滿足英國獨立核監管機構嚴格要求的條件下,在英國部署中國反應堆技術。
隨著核電“走出去”逐漸上升至國家戰略,國家領導人在外交中更加注重對國內核電的營銷。
3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英國首相卡梅倫時表示,雙方應在核電、高鐵、高技術、金融等領域打造示范性“旗艦項目”。6月,李克強訪英期間,核能合作成為《中英聯合聲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中廣核來說,今年也是其國際化戰略的一個“初春”。3月26日,在習近平和法國總統奧朗德的見證下,中廣核與法國電力簽訂了在英國新建核電項目工業協議和關于核能領域研發、設計、采購及運維合作協議的聯合聲明。這開啟了中法合作新模式,是兩國首次在第三國共同開發核電項目。
為布局歐洲新能源市場,6月18日,中國廣核集團英國辦事處在英國倫敦揭牌成立。30日,中廣核在法國注冊成立了中廣核歐洲能源公司。
據了解,為推動中國核電“走出去”,中廣核早已做了布局謀劃。2009年,中廣核首次以國際市場開發為目的在泰國設立實體化運作的海外辦事機構,開始全球布局,為進軍國際市場做準備。
據中廣核介紹,規模和業績、技術和人才、體系和機制,以及產業鏈優勢,是未來中國核電走出去的四大優勢,無論是核電安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工程建設和管理等方面,中國核電都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
2014年成為了中國核電“走出去”的重要一年。毫無疑問,未來中國核電的國際化還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