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老煙槍:看了此文長知識,雖然仍舊迷失在看得見的機場,但終于理解了看不見的一部分。
@仙逍劍:機場不一定是幸福終點站,但卻是很多故事的起點或終點。
@3.1415926:作為飛機場的常客,我不理解那些動不動就因誤點大吵大鬧的乘客,難道他們不惜命嗎?天氣原因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作為機場的一名員工,看到這組報道備感親切。通讀封面報道,忽然覺得對自己工作8年的單位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其中涉及的某些崗位正是自己的工作;陌生的是,在這個龐大的機場中,它的結構如此精細復雜,而自己恰恰只是其中的一顆小小螺絲帽。
因為航班延誤,在過去幾年中,媒體的報道都指向了機場服務缺位等問題,但這篇報道,客觀、理性地分析了問題。 (曉陽)

有位公司人在朋友圈說,因為媒體總是想要故事,到最后企業喪失了講述真實的勇氣和機會,只好迎合媒體需求編段子講故事了。我深表贊同。
公司的運行原本平淡瑣碎,但是水滴石穿,不斷積累的力量最終改變了行業格局也改變了社會。因此,如果把視線拉長到幾年或者十幾年,那種前后對比的巨變才有一種感人肺腑的力量。比如,支付寶促進了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十年間,驚心動魄卻又潤物無聲。
另一個被津津樂道的問題之一是,商業競爭會讓企業負責人水火不容嗎?比如,騰訊和阿里的競爭很激烈,可是馬化騰和馬云也都是華夏同學會成員,他們還和馬明哲一起合作投資了眾安保險。我前段見到眾安保險的一位高管,免不了八卦地問了一句:“你會不會很難辦啊,股東中有馬云和馬化騰,他們倆打得這么激烈。”他回答說,“我們還是尊重市場規律,馬化騰和馬云都支持這一點。”我總是想,雖然對手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但競爭背后也有對彼此的尊重,所以他們總能超越競爭,留存了彼此對話的空間。
我也相信,大部分能夠做大做強并且實現了可持續性發展的企業,盡管企業創始人的性格千差萬別,他們或者粗暴、或者吝嗇、或者急功近利,甚至游走在法律邊緣,但是大多數企業或者提高了生產力,或者給社會增加了更多的美感等等,都在推動社會的進步。
不能給社會帶來正能量的企業是不會長久的。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法制的健全,正相關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
也許我有偏見,但是我確實想把致敬送給實干者和操盤手。我一直認為,一旦抽離了具體的場景,成為簡單粗暴的概念,很多問題都會顯得可笑,比如富二代能不能接班、家族企業好不好。
商業其實復雜,正因為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每一篇報道都似乎是一場冒險,寫得戰戰兢兢,有時寫完還要找幾個業內人士看看才稍微心安,有時候這種恐懼感更甚,會覺得自己缺乏描述的能力,非常尷尬地陷入一種不可知的狀態。后來發現,同行中有這種癥狀的并非我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