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長江經濟帶”成為一個政經熱詞。在中央政府,它被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數次提及,并寫進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股市,長江經濟帶概念股逆勢走強,乃至一度漲停;在長江沿線省市,各地方政府圍繞著它上下奔走,謀篇布局。
長江經濟帶整體開發的戰略構想,將被打造為中國經濟新的支撐點。
《中國新聞周刊》獲悉,為了給國家制定長江經濟帶規劃提供參考,國家發改委要求有關11個省市起草1個總報告和6個專題報告,其中總報告重點為經濟轉型升級,6個專題報告則分別以綜合交通、產業轉型、新型城鎮化、對外開放、生態廊道和協調機制為主題。目前,所有的報告已經悉數上交。國家長江經濟帶戰略指導意見將在年內出臺。
這對于沿江各省市都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對于長江中部大省湖北而言,更是意味深長。湖北省會武漢,這個中國近現代史上曾經的商業中心、四大名鎮,在過去中國經濟高速騰飛的幾十年里卻稍顯落寞。“最早,國家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開放戰略,之后又在西部12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而武漢所處的中部地位尷尬,不東不西,成為了政策的洼地。”一位受訪的武漢官員,這樣解讀這座城市幾十年來的困擾。
搭上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快班車,湖北期待著重現大武漢的輝煌,并在全國這盤棋上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
事實上,圍繞著長江經濟帶戰略,有關11個省市都在摩拳擦掌,謀篇布局。為了給各自爭取更多的政策紅利,他們彼此之間也展開了競爭。這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如何組織協調沿江各省市的規劃和項目,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如一位受訪官員所說,“要避免一開始一哄而上,而后又不了了之。”在《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專家都提到,如何打破行政壁壘,讓生產要素在全流域自由流動,對長江經濟帶建設至關重要。
此外,如何在維持經濟發展的同時,避免重蹈發達地區城市發展的覆轍,諸如城市擴張失速、環境污染等等,也是決定長江經濟帶能否發揮后發優勢崛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