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安
大圈子小圈子算是社會網絡研究的經典問題了。做社會網絡研究的什么千奇百怪背景都有,比如學物理的,模型復雜得能用來催眠,可是不管多復雜的模型理論和數據,萬變不離其宗,講的不過就是不同網絡結構的trade-offs,用史湘云的丫鬟的話說“都是些陰陽”。什么叫社會網絡的陰陽呢?比方說吧,小圈子可以膨脹變成大圈子,大圈子可以縮小割裂成小圈子。這種動態的平衡,是不是有點太極生兩儀的意思?
親密的小圈子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團結一心,其利斷金,實在是居家旅行,殺人滅口必備之利器。可是,小圈子也有無法回避的問題。比如,賈寶玉和林黛玉“既熟慣,則更覺親密,既親密,則不免一時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就是這個道理。更要命的是,圈子小,眼界就小,一來小圈子里人少,二來關系重疊多了,相互影響,觀點逐漸趨同,乏味得要命。
很多時候,小圈子的問題就是大圈子的優勢所在,要不怎么說是陰陽呢。大圈子人脈廣,眼線足,東方不亮西方亮。王熙鳳同學講究的八面玲瓏,左右逢源,說白了就是圈子大,玩得轉。然而,像小圈子一樣,大圈子也有令人掃興的陰陽兩面。網絡上大大小小的論壇里,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號稱“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要么他的四海只有茶杯那么大,要么他的兄弟不過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孫悟空當年縱橫三界,和各路神仙妖怪稱兄道弟,一旦被壓到五行山下,五百年來,“在此度日如年,更無一個相知的來看我一看”。孫大圣的悲慘遭遇告訴我們,關鍵時刻大圈子是多么的不靠譜。
沒有孩子之前,我雖然是混跡科研隊伍中的一個光榮的小兵,也很敢于在內心深處對社會網絡研究嗤之以鼻,不是常識嗎?騙科研基金的吧?有了孩子以后,我從科研隊伍中光榮退伍,有些研究結果卻讓我感覺到很多壓力。比如說,從我師妹和她導師的研究綜合來看,已經不僅僅是智識問題,而是告訴我一個重要的道理—— 孩子的社會網絡決定他幸福,我的社會網絡決定孩子的社會網絡,這豈不就是說我的社會網絡間接決定孩子的幸福?
對于移民家庭來說,也許你跟我一樣,是個得過且過的人,懶得刻意思考什么是圈子不圈子。但是對于孩子,“外國”對于他們來說是“祖國”,就不可避免地思考一下這樣的問題:“是想在移民文化的狹小世界里建立肝膽相照的小圈子呢,還是大膽辛苦地跨越鴻溝,在膚色文化混雜的大圈子里大展拳腳呢?”
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