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
《小蘋果》保持了曲調順口、余音繞梁的優良傳統,被人們奉之為新一代“神曲”。除了耳蟲作祟,那一整套舞步也是《小蘋果》爆紅的原因之一。這套舞步識別度極高,據說是由“江南style”鳥叔的御用編舞親自操刀,怪不得覺得如此神似。
話說回來,既然簡單易學能成為流行因素之一,那是不是表明,很多動作只要看一看試一試就能學會呢?其實不然,不信各位回憶一下有沒有這樣的親身體驗:看得真真切切的動作,自己做一下就完全走了樣,而且有時自己還渾然不知。
學好姿勢,要拷“第七感”
對肢體姿勢的感知,除了靠眼、耳、鼻、舌、手之外,還有另一種感覺——本體感受,它是探測我們人體自身狀態的一種感覺。
本體感受的信息主要來源于骨骼肌內普遍存在的一種感覺器官——肌梭,它是包裹在骨骼肌中的一種特殊的梭形肌肉纖維,外圍纏繞著一定數量的神經脈沖發生器,它能感應到肌肉的拉伸形變,并將其轉化成脈沖信號傳人中樞神經。另外,還有幾種器官也可以傳感肢體狀態的信息,譬如感知肌肉張力的高爾基肌腱器,或者監測關節是否擰巴到了極限的關節感受器。這些感覺器官統稱為本體感受器,它們都是確實地長在我們身體中的真家伙。
人的全身共有六百多塊骨骼肌,而且絕大多數都伴生著本體感受器,它們能源源不斷地提供信息,供神經系統(大腦、小腦等)使用。除此之外,本體感受的信息傳輸速度還很高。比如打球時胳膊被擋了一下,胳膊中的肌梭就會立即產生一連串神經脈沖,傳至脊髓,再傳回肌肉。如此形成的拉伸反射,最短只需耗時約30毫秒(眨一下眼睛需要至少100毫秒)。
然而,本體感受的精確度并不高,不善于察覺細微的姿勢變化,用工程術語來說就是“信噪比”較低。有研究表明,如果給胳膊肌肉的肌腱部分施加一個震動,即使胳膊沒動,人也會產生一種“胳膊移動了”的幻覺,幻覺中胳膊的角度和實際角度竟然能相差30。之多!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本體感受不但“信噪比”不高,而且抗干擾能力也不強。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模仿鳥叔的“騎馬舞”,學跳“小蘋果舞步”,管他動作走不走樣,神似就行。
本體感受帶來的神曲愉悅
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小蘋果》的流行還與能夠給人帶來愉悅感的多巴胺有關。多巴胺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神經遞質,它的效用在于讓人悲喜交加、又愛又恨。在運動功能方面,多巴胺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它承擔著兩項極其重要的職責:一是訓誡。當一個動作正確完成時,大腦深部就會分泌出多巴胺,以示激勵,并告誡運動神經系統在以后盡量采用類似的方式完成運動;二是獎勵。每當我們做出一個動作,且完成得符合預期甚至超出預期時,分泌出的多巴胺會讓人產生愉悅的感覺。
把多巴胺考慮進來,《小蘋果》的走紅就變得容易理解了。如果舞蹈動作比較簡單,舞蹈動作之間的姿勢對比也就非常明顯,那么人們能靠著不太精確的本體感受把舞步做到差不離。簡而言之,如果動作越簡明,模仿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分泌多巴胺獲得快感的幾率就越高。
新神曲《小蘋果》在神州大地的意外走紅,與上一代海外神曲《江南Style》承前啟后,再一次印證了一個道理:“神曲”基本上是“神經”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