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武俊
最高人民法院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司法解釋,該司法解釋已于2013年9月30日起施行,《解釋》明確了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的法律邊界,厘清了從重或加重處罰的量刑邊界,為“穩(wěn)準狠”打擊有關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據(jù)、統(tǒng)一了辦案標尺,為依法打擊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犯罪行為提供了更加明確的司法依據(jù)。
所謂“虛假恐怖信息”,是指以發(fā)生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劫持航空器威脅、重大災情、重大疫情等嚴重威脅公共安全的事件為內(nèi)容,可能引起社會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機的不真實信息。對虛假恐怖信息概念進行具體的界定是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對刑法原有規(guī)定進行的精細化,有利于司法機關的精準適用。刑法原有規(guī)定的編造爆炸威脅、生活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已經(jīng)難以囊括新型犯罪出現(xiàn)的一些內(nèi)容。懲治虛假恐怖信息犯罪不是對言論自由的非法限制,因為編造虛假恐怖信息是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言論自由的前提是不能妨害國家、社會和公民的合法權益。虛假恐怖信息等特定的言論可以成為刑法意義上的行為,刑法對這類行為進行規(guī)制與憲法保護言論自由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
《解釋》的制定出臺具有嚴峻的現(xiàn)實背景,是為遏制虛假恐怖信息犯罪猖獗的現(xiàn)實需要。近年來,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的犯罪活動愈演愈烈,以航班“詐彈”信息為例,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3年9月,我國已發(fā)生向航空公司或機場打電話謊稱有爆炸物的案例已有80多起,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特別是2013年5月15日至5月18日的短短四天時間內(nèi),全國就連續(xù)發(fā)生六起編造虛假爆炸信息威脅民航安全的事件,造成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共22架次航班返航、備降或延遲起飛,給民航企業(yè)和廣大乘客造成了重大損失。虛假恐怖信息比一般謠言的社會危害更大,動機也是形形色色。有的為勒索錢財,向商場、酒店等企事業(yè)單位散布爆炸威脅的虛假恐怖信息;有的出于無聊、好奇或者為了“出風頭”,還有的則是基于發(fā)泄私憤、報復社會等動機,散布“發(fā)生地震”、“飛機上有炸彈”等虛假恐怖信息,引起不同程度的社會恐慌,嚴重影響了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人民群眾正常的工作、生產(chǎn)、交通、生活等秩序,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社會危害。
《解釋》的制定出臺具有深刻的法律背景,是為準確適用刑法有關規(guī)定,統(tǒng)一司法標準和規(guī)范司法行為的需要。我國《刑法》第291條規(guī)定,“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是刑法中對“嚴重擾亂社會秩序”、“造成嚴重后果”的認定標準沒有做出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各地司法機關對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在法律適用上理解也不盡一致,導致個案司法標準不統(tǒng)一。為了更加精準地適用刑法,為依法打擊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犯罪行為提供更加明確的司法依據(jù),有必要通過司法解釋來統(tǒng)一司法標準和規(guī)范司法行為,為《刑法》打上更加細密的法律補丁。
《解釋》明確界定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的認定標準。《解釋》第一條對《刑法》第291條之一規(guī)定的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的認定標準做了進一步明確。1.對于編造恐怖信息,傳播或放任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應認定為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罪。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人編造虛假恐怖信息后往往會實施傳播行為,有的行為人在編造虛假恐怖信息后,即使沒有自行傳播,也存在著放任他人傳播的情形。因此,編造者無論是否自行實施傳播行為,只要編造的虛假恐怖信息實際被傳播散布,嚴重擾亂社會秩序,都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編造虛假恐怖信息后,及時采取措施,有效防止了其編造的虛假恐怖信息被傳播,沒有擾亂社會秩序的,不作為犯罪處理。2.對于明知是他人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應認定為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是導致虛假恐怖信息引發(fā)嚴重危害社會后果的關鍵。即使行為人本人沒有編造恐怖信息,但明知是虛假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也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解釋》明確規(guī)定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六種情形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以列舉方式明確了入罪的六大門檻。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的基本入罪標準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從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破壞公共交通秩序、破壞有關單位的正常工作秩序、破壞居民生活秩序、干擾國家職能部門的正常工作秩序、其他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等六個方面明確界定了“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六種情形:其一是致使機場、車站、碼頭、商場、影劇院、運動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秩序混亂,或者采取緊急疏散措施的。其二是影響航空器、列車、船舶等大型客運交通工具正常運行的。其三是致使學校、醫(yī)院、廠礦企業(yè)、國家機關等單位的工作、生產(chǎn)、經(jīng)營、教學、科研等活動中斷的。其四是造成行政村或社區(qū)居民生活秩序嚴重混亂的。其五是致使公安、武警、消防、衛(wèi)生檢疫等職能部門采取緊急應對措施的。其六是其他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這六種情形是基本的入罪標準,也是判斷相關案件是治安案件還是刑事案件的關鍵所在。對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的行為,只有達到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程度的,才能以犯罪論處。如果行為人雖然實施了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的行為,但沒有達到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嚴重程度,就不能以犯罪論處,只能依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guī)定處理。
《解釋》明確規(guī)定了應當酌情從重處罰的五種情形。《解釋》第三條明確規(guī)定了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應當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范圍內(nèi)酌情從重處罰的五種情形:其一是致使航班備降或返航,或者致使列車、船舶等大型客運交通工具中斷運行的。其二是多次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的。其三是造成直接經(jīng)濟損失20萬元以上的。其四是造成鄉(xiāng)鎮(zhèn)、街道區(qū)域范圍居民生活秩序嚴重混亂的。其五是具有其他酌情從重處罰情節(jié)的。
《解釋》明確規(guī)定了對于編造、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同時構成數(shù)罪的擇一重處。《解釋》第五條規(guī)定,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同時又構成其他犯罪的,擇一重罪定罪處罰。例如,行為人出于勒索錢財?shù)绕渌缸锬康模蛘咄ㄟ^破壞計算機系統(tǒng)等犯罪手段,編造、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同時構成數(shù)罪的,擇一重罪定罪處罰。如果行為人故意針對人員密集場所編造、傳播虛假恐怖信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后果,同時觸犯了刑法第115條、第291條之規(guī)定的,應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
《解釋》明確界定了“虛假恐怖信息”的范圍。《解釋》第六條規(guī)定,“虛假恐怖信息”是指以發(fā)生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劫持航空器威脅、重大災情、重大疫情等嚴重威脅公共安全的事件為內(nèi)容,可能引起社會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機的不真實信息。此外,《解釋》的保護范圍既涵蓋了機場、商場等區(qū)域場所,又涉及航空器、列車等動態(tài)場所,還包羅了學校、醫(yī)院等公共場所以及行政村、社區(qū)等,實現(xiàn)了生活、生產(chǎn)、交通、工作等領域的全覆蓋。
最高人民法院在頒布該司法解釋的同時,還公布了張琬奇編造虛假恐怖信息案、潘君編造虛假恐怖信息案和熊毅編造虛假恐怖信息案等三起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犯罪的典型案例,以案說法,震懾犯罪,有利于幫助司法人員提高司法能力,向廣大群眾普及法律知識,讓公眾保持警惕,及時發(fā)現(xiàn)和避免傷害。
案例一
張琬奇編造虛假恐怖信息案。2007年3月23日19時許,被告人張琬奇因和前男友宮某某之間有經(jīng)濟糾紛,到宮某某承包的北京大學第二體育館歌舞廳欲收取當日的營業(yè)款。遭到拒絕后,張琬奇使用手機撥打“110”報警,謊稱北京大學第二體育館內(nèi)有炸彈,造成公安機關出動多名警力趕赴現(xiàn)場進行排查,并疏散北京大學第二體育館內(nèi)群眾200余人。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裁定認為:被告人張琬奇無視國法,編造爆炸等恐怖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其行為已構成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罪。鑒于張琬奇系限制責任能力人,且認罪態(tài)度較好,可依法從輕處罰,判處被告人張琬奇有期徒刑二年。
案例二
潘君編造虛假恐怖信息案。2010年11月30日13時30分許,被告人潘君在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赤沙南約街邊,使用手機撥打“110”報警電話,編造在廣州市公安局海珠區(qū)分局官洲派出所內(nèi)裝了炸彈,會在15分鐘后爆炸的虛假恐怖信息,造成公安機關出動大量警力對官洲派出所及周圍進行排查。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裁定認為:被告人潘君編造爆炸威脅的虛假恐怖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其行為已構成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罪,判處被告人潘君有期徒刑一年零三個月。
案例三
熊毅編造虛假恐怖信息案。2012年8月30日22時許,被告人熊毅得知債主將搭乘航班向其索債,為阻止或遲滯債主到達,遂撥打深圳機場客服投訴電話,謊稱當天從襄陽至深圳的深圳航空公司ZH9706航班上有爆炸物,將于飛機起飛后45分鐘爆炸。深圳航空公司接到通報后,隨即啟動一級響應程序,協(xié)調(diào)空管部門指揮ZH9706航班緊急備降武漢天河機場。緊急備降期間,導致空中九個航班緊急避讓,武漢天河機場地面待命航班全部停止起飛并啟動了二級應急響應程序,調(diào)動消防、武警等多個部門200余人到現(xiàn)場應急處置,深圳航空公司為運送滯留在機場的乘客,臨時增加兩個航班,給深圳航空公司造成直接經(jīng)濟損失17萬余元。湖北省襄陽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人民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熊毅故意編造虛假恐怖信息,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其行為已構成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罪,判處被告人熊毅有期徒刑四年。判決宣告后,被告人熊毅未上訴,判決已發(fā)生法律效力。
建議最高法院在此次公布的三個案例的基礎上,繼續(xù)總結提煉適用新司法解釋的典型案例,加強案例指導和以案說法工作。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司法解釋的宣傳力度,并配以典型案例以案說法,提高全社會對虛假恐怖信息的認知、識別和防范水平;同時,要加大對一線基層司法人員的工作指導,通過案例指導,提高基層司法人員準確理解和適用司法解釋,“穩(wěn)準狠”打擊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的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