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碧
針對網絡謠言在互聯網尤其是論壇和微博上的多發態勢,如何來識別網絡謠言?網絡為何成為謠言多發地?如何利用技術手段監管網絡謠言?如何有效粉碎網絡謠言?尋找到這些問題的科學答案,就能更好地預防和杜絕網絡謠言,更好地抓捕散布網絡謠言的違法犯罪分子。
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網民總數達到5.91億,網絡已成為中國現代社會最主要的信息傳播媒介。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傳播具有迅捷、廣泛、交互等優勢,但其以匿名、自由、低門檻等為特征的自媒體傳播方式,也帶來了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網絡水軍等各種網絡“怪胎”。
所謂網絡謠言,是指通過網絡介質(例如郵箱、聊天軟件、社交網站、網絡論壇等)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的話語,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領域、名人要員、顛覆傳統、離經叛道等內容。謠言傳播具有突發性且流傳速度極快,因此對正常的社會秩序易造成不良影響。
由于網絡謠言和不少新聞事件密切相關,又經過種種包裝,要識破這些謠言并不容易。那么,如何找到網絡謠言的破綻,有效地識別網絡謠言?可以根據網絡謠言的一些特點來進行辨識:(1)隱蔽性。網絡身份乃是隱蔽的,這增加了普通網民查找謠言來源的難度,不利于及時揭穿謠言。然而,我們也可以從發帖者的身份來推測可靠性,對于那些匿名發布的“重大消息”,其可靠性一定要打一個問號。(2)知識性。許多網絡謠言,以傳播知識的面孔出現,增加了識別的難度。此時,可以通過多查找資料來識別網絡謠言。(3)炒作性。有人親自或利用他人制造關于自己的“謠言”。這種謠言,美化自己的居多,丑化自己的也有,目的就是引發關注。(4)攻擊性。攻擊性的網絡謠言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無聊,有的是泄憤,有的是報復,有的是宣泄。(5)預言性。為了吸引眼球,有人不斷在網絡上預言未來禍福吉兇,這些言論大多是謠言。
傳謠者對多媒體技術手段的利用,也大大增加了網絡謠言的識別難度。隨著照相機、攝像機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謠言也從純文字過渡到所謂的 “有圖有真相”,甚至有視頻。
研究發現,這些滲透著謠言的“真相圖片”或“真相視頻”,要么是張冠李戴,要么是掐頭去尾,要么是配以暗示性的文字,有的甚至對視頻重新配音,結果讓網民誤以為“眼見為實”。殊不知“真實”也是可以杜撰出來的。
網絡謠言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不僅僅是我國,在國外也是如此。2010年5月7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調查表明,有32%的美國青少年曾經有過被人在網上散播謠言、未經允許公布私人電子郵件、受到威脅性信息、未經允許上傳令人難堪照片等欺凌和騷擾的經歷。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微博、推特、臉譜等多種形式社交網站的出現,網絡謠言越來越多,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
為何有人喜歡在網絡上傳播謠言?有人需要獲取見不得光的利益,有人需要利用“轟動性”的謠言來贏得自己在網絡上的關注度。由于大多數網絡謠言披著“為民著想”的外衣,大多數幫助傳播網絡謠言的微博“大V”或普通網民,則是希望以轉帖來傳遞“正能量”。
網絡謠言的產生有其一定的社會、文化和科學等方面的原因。社會生活的不確定性,為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科學知識的欠缺,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社會信息管理的滯后,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機會;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公信力的下降,使公眾的不信任感增強;網絡推手制造謠言,強化了謠言的擴散,挾持了網民的意見;商業利益的驅動,是謠言滋生的經濟動因。公民科學素質不高,也是網絡謠言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學不在的時候,謠言就會泛濫”。2010年第八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3.27%,只相當于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網絡謠言具有一般謠言的社會學特征和物理學特征。從社會學角度來看,網絡增加了謠言載體的多樣性和信源(謠言源)的難以追溯性,網站、電子雜志、搜索引擎、群發電子郵件等等,均可成為謠言傳播的便捷載體,而且信源較為難查,需要動用特殊的偵查手段。網絡增加了聽信謠言者的廣泛性,不少網民成了謠言自覺或不自覺的受眾和傳播者。網絡增加了謠言的存在時間,由于反復轉帖,使謠言消失速度大大降低。網絡增加了謠言的迷惑性,網絡導致認知失調,特別是青少年缺乏鑒別能力,容易接受謠言。網絡增加了謠言的殺傷性。從物理學角度看來,網絡造成了謠言的多源性和強烈輻射性,造成了變異性的加劇。謠言在轉貼中不斷被修改,內容變化的速度大增,造成謠言傳播的復雜網絡特性增強。
通過技術手段監管網民的各種行為,對網絡謠言進行有效阻擊,是各國的普遍做法。只有對網絡謠言運用技術措施進行監控和跟蹤,及時查找出造謠源頭,才能給予造謠者強大的威懾力。在技術上,網絡安全監管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內容監管技術,其中又包括內容過濾技術、反垃圾郵件等技術;二是行為監控技術,如身份鑒別技術、網絡審計技術、入侵檢測技術等;三是網絡狀態監控技術,如網絡數據偵聽、截獲、分析技術等。
開發、應用基于網絡技術特性的防堵軟件,可阻止謠言肆虐。網絡謠言即使是匿名發布,但在網絡上仍會留下了蛛絲馬跡,比如上網歸屬地、IP地址及電話主人,借此可以尋跡追蹤,找到謠言的“始作俑者”。利用這一特性,可以開發出追蹤謠言首發帖的系統軟件,捕捉謠言的首傳者。只有對網絡謠言運用技術措施進行全面監控和跟蹤,及時查找出造謠源頭,才能給予造謠者強大的威懾力。
在上海世博會期間,上海電信推出了DDOS防網絡散播、攻擊系統軟件,通過技術系統對信息內容進行篩選、過濾和防堵,控制網絡謠言等負面信息的擴散傳播,從技術上為互聯網插上“金盾”,有效抵制謠言突然蔓延。另外,QQ、MSN等即時通訊工具及郵件,屬小眾傳播的網絡形式,防止謠言傳播的難度相當大,較難人工監控,但仍可以通過開發監控軟件對一定時間同一內容的轉貼數量突然暴增的現象進行跟蹤、分析,可對轉貼者進行不斷提醒、勸告,減少謠言傳播。
盡管網絡監管技術常常引來“侵犯隱私權”和“違背言論自由”的爭議,但鑒于網上不良信息對國家和個人所造成的巨大威脅,美、英、日、韓、新等多國都加緊開發過濾技術,推廣應用過濾軟件,并輔以行政干預手段,加強網絡謠言防御。
作為世界最大的過濾軟件生產國,美國擁有強大的網絡過濾技術和高效互聯網監控系統,可隨時實現對不良信息及敏感終端的監控。美國聯邦調查局戰略信息和行動中心公開招募軟件公司開發監控軟件,以獲取自動掃描臉譜、推特等社交網站和一些新聞網站上公開信息的能力,幫助警方及時得到與恐怖主義、突發事件、重大事件、網絡犯罪等有關的信息。
美國著名的“肉食動物”和“梯隊”系統,不僅能夠監控指定用戶的網絡活動,還可將觸須伸至北美大陸以外的電子郵件等網絡系統。近年,美國又推出了“謠言機器人”等多款軟件,實時跟蹤分析謠言來源及走向,實現對即時通信、在線數據庫等的監控。對廣泛應用的臉譜等社交媒體,美國加緊開發“地雷式”可嵌入軟件,以便施行危險言行的高效追蹤和監控。
歐洲一些專家很早就意識到借助網站日志對互聯網進行管理的重要性。歐盟相關法律文件對日志所涉及的問題進行了專門闡述。歐盟數據儲存指令2006年生效,誰在網絡上發布虛假信息、造謠生事都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尋蹤覓跡,會對有意識造謠、傳謠的不法網民產生震懾作用。德國內政部調集專業人員和技術力量成立了信息和通信技術服務中心,為警方展開調查和采取措施提供技術支持,該中心下設一個類似網上巡警的調查機構,并賦予他們特殊的調查權限。
網絡是虛擬社會,但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密不可分,直接關系現實社會的和諧穩定。網絡謠言把謊言包裝成“事實”,將猜測翻轉成“存在”,在網上興風作浪,擾亂人心。如果任其橫行,將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影響社會穩定,危害社會誠信。如何有效粉碎網絡謠言?要采取多種手段,聯合多種力量。
粉碎網絡謠言首先應由發布網絡信息的互聯網企業來負責。互聯網企業需要加快開發相應技術的創新力度,采用多種軟件技術應對網絡謠言。作為我國固定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三大服務運營商,移動、電信、聯通應加強對與其合作的各類服務商的資質審核,嚴格監控各大網絡信息公司,加強對互聯網、WAP、聲訊、短信等各類合作業務的指導、管理,并加強虛擬主機、主機托管、專線接入等互聯網接入服務、域名真實性核驗,以及服務器層層轉租行為的全面排查,杜絕網絡信息公司利用自有網站和業務大量傳播謠言。
在澳大利亞,網絡服務提供商與政府傳播和媒體管理局簽署協議,保證不傳播謠言、垃圾郵件等。傳播和媒體管理局還向網絡服務商提供過濾軟件,以保證協議的有效執行。
網絡信息公司還應逐步推行網絡實名制,從技術加強對微博實名認證的管理。網絡的隱蔽性、匿名性必然成為虛假消息盛行的溫床。時下,只有通過實名認證等方式來加強網絡信息管理,強化互聯網信息主體的責任風險意識,讓網絡信息變得陽光起來,使虛假有害信息無處藏身,從而凈化網絡文化環境。
網絡實名制除與身份證掛鉤外,還應與手機號、固話、煤氣、水電等常用生活工具捆綁,進一步提高實名制的可信度與權威性。而這一切的完成,有賴于全國個人信息查證制度和網絡的健全,以及相關技術的配套。
對于政府來說,可以發動社會力量來粉碎網絡謠言。在英國,謠言治理是整個社會危機管理的一部分。為此,英國在社區設立了公民咨詢局,主要職責就是向民眾答疑解惑,對社會問題正本清源。公民咨詢局是政府免費提供法律咨詢的機構,工作人員大多是來自社會不同領域的、具有專業知識的志愿者。公民咨詢局與政府、議會等各方面聯系密切,因此能保證在提供咨詢時具有權威性。同時,民眾通過公民咨詢局,還能更直接地找到相關部門,提高民眾與有關部門的溝通效率,擴大知情權。英國的實踐證明,謠言控制中心或咨詢中心在社會動蕩、自然災害等危機時刻能及時把真實信息傳播出去,從而達到保障社區和諧、社會穩定的作用。
為何我國近年來網絡謠言盛行,除了一定的社會和文化因素之外,過度寬容、打擊力度不夠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顯然,我國司法機構也認識到網絡謠言泛濫的社會危害,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為依法打擊網絡誹謗等刑事犯罪,提供了明確的司法依據。
網絡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被譽為足以改變世界發展進程的強大技術力量,但是這種技術力量必須是推動人類社會文明健康發展的正能量。而要保證這一點,只能依靠人類的最高理性——法律。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必須依法規范網絡秩序、凈化網絡環境,讓網絡謠言止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