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合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這些改革舉措為農業市場化改革、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傳統農業管理方式變革指明了方向。在農業領域,如何發揮市場決定價格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呢?關鍵是解決信息失真問題。
(一)真實信息是市場的靈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在1964年《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指出,改造傳統農業關鍵是引進新的現代農業生產要素,要采取以經濟刺激為基礎的市場方式,通過農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變動來激勵生產者采用現代生產要素。我們理解,舒爾茨所說的市場方式,就是以價格變動這一關鍵信息,引導生產者進行經營決策。實際上,不只是生產者經營決策,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都是以公開透明的價格、供求等市場信息為依據的。可以說,公開、透明、全面的價格、供求信息是現代市場體系、現代農業管理的數據基礎。如果信息不真實、不全面、不及時,農戶“看不見、聽不懂、用不上”;如果價格不是交易價格,與市場的實際行情存在差距,市場反映就與實際不符。要改造傳統農業,就必須夯實數據基礎。
(二)老派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都由政府主導,建立了從農業信息的采集、分析到發布的監測預警體系。特別是美國農業部的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涉及120多個國家、60多個品種,每月的《世界農產品供需預測報告》、每年的《農業中長期展望報告》,已經成為全球農產品市場變化的風向標。美國作為農產品出口大國,信息監測預警及發布主要是讓農場主、經營者和需求者更好地決策,最終實現為本國農產品開拓市場的目標。美國農業部認為,如果農業生產和市場信息不能由政府的一個部門來統一收集、分析與發布,就無法保證信息的公平性、及時性、真實性和權威性。早在1946年的美國農業市場法案中就明確規定,凡享受政府補貼的農民和農業生產者,都有義務向政府提供農產品產銷信息。美國監測預警主導了國際市場話語權,掌控了供求調控主動權,把持了世界貿易主導權,維護了國家農業核心利益。
(三)我們的難題在哪里?去年3月,美國農業部發布報告預計玉米產量大幅增長,芝加哥玉米期貨價格當天跌停。而我國宣布豐收之后,國內價格不降反升。信息失真的原因在哪里?各類機構發布的信息的不全面、不及時,采集的價格不是交易價格,與市場的實際行情存在差距,不能客觀反映市場實際;信息服務方式使得農戶對市場信息“看不見、聽不懂、用不上”;此外,也沒有相應立法來保障市場信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各環節信息分別掌握在不同部門中,多部門發布信息,市場無所適從;同一品種的信息采集和發布標準不統一、口徑不一致、結果不一致是常有的,市場無法識別;分散在各部門的相關人數不在少數,不但沒有合力,而且缺乏穩定專職的基層信息采集人才、能夠進行行業宏觀分析的專家型人才、能夠運用模型進行定量分析的技術型人才和能夠持續跟蹤全球市場的國際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