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立
食品質量安全關系到13億人,關系到我們的子孫后代,關系到我們的切身利益,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國人最為關心的問題。去年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專門針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講了五個問題,食品質量安全是其中的一個。
中國散戶養殖、散戶種植質量難以控制。為什么農民漠視農產品的質量,不僅不維護質量還要摻假?背后就是物質利益。因此,當前核心任務是建立農產品質量的利益機制,讓農民從自己的物質利益角度出發來關心農產品的質量。而合作社可以是建立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利益連接機制的一個載體,通過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跟龍頭企業、加工企業進行價格的談判、交涉,農民的地位就會改變,力量增強。合作社可以對加工企業控股、參股,合作社也可以自己辦加工營銷企業,自己來銷售,農戶不僅可以賺取到種植、養殖環節的利潤,而且可以直接分享加工和銷售這些環節的利潤。通過合作社自己辦加工營銷企業或者控股、參股形成利益共同體,農戶從個人利益上也就關心食品質量安全。另外還要建立其他的制度,雙方要訂一個合同,不管市場價格怎么波動,農戶的牛奶都要按照合同的價格賣給加工企業。另外要拿出相當一部分盈利,分配給社員,這些都要通過合同來約定。所以發展合作社是維護中國食品安全的一個重要的載體,要使合作社成為維護食品質量安全的主體,這樣才能解決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這兩個制度要建立的話,也需要有合作社支撐,因為食品安全問題是不可能追溯到一家一戶的,有了合作社,合作社有了自己的品牌,所有在超市出售的產品商標上都要標明產品是在哪個合作社生產的,法人是誰,電話是多少,出了問題可以立即查處。另外還要建立食品標識制度,分為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由農業部門和質量安全部門共同來認證,一旦發現弄虛作假立即進行相應處罰。建立這兩個制度,如果沒有合作社,只是依靠數以億計的農戶,這兩個制度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所以,合作社可能是建立食品原產地和追溯制度以及質量標識制度的一個重要的主體。
政府對財政的補貼要對準合作社,而不是對準龍頭企業。政府的補貼要補貼給合作社,要扶持合作社。合作社要做大做強,要跨區域經營。合作社將來不僅聯系農戶,而且要自己辦加工廠,把自己的產品直接銷售到城市的各個超市。合作社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并且可以聘請有經營管理能力的人來幫助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