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這句話中有兩個重要信息,一是“鼓勵和引導”,這是總的原則;二是“適合企業化經營”,這是前提條件。對于哪些是“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決定》沒有明確,就種植業而言,一些農業部門的領導和專家解讀為主要是“設施農業”,對于大田種植一般認為不適合工商資本直接經營,但是筆者在貴州省畢節市農村調研時發現,投身種植業的工商資本普遍都直接從事大田種植業的生產經營,除了部分工商資本不熟悉“三農”、照搬工業的經營模式,畢節作為民族山區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等原因,還另有隱情,直接從事大田種植業也屬“無奈之舉”。
工商資本為什么要直接從事大田種植業
工商資本到農村務農,需要流轉土地、雇傭人工,土地流轉的費用普遍高于農民自己耕種的收益(否則農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轉出去)、雇工的人工費用與農民利用零星的時間幾乎不計勞動力成本也無法比擬,成本倒逼的因素以及自身的眼界、經營經驗,都決定了不可能繼續采取傳統農業的經營方式,必須通過“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針對農產品細分市場,借助品種、品質、品牌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科技水平的提升,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但是“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需要基礎生產者——農民來對接,農民是否愿意對接、對接能力反過來又制約了工商資本組織農業的生產方式。工商資本為什么直接從事大田種植業?
1.農民對工商資本投資農業項目的經營成果等不起、不托底。畢節市下屬織金縣的一家經營高山有機茶的企業,從外地引進了茶葉新品種,最初設計實行公司+農戶的模式,即由企業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農民分散種植,企業按照訂單統一收購產品。但農民并不認可這種模式,一是茶樹由種到收要幾年時間,期間農民無收益,個別農戶生活難以為繼;二是農民對未來能否順利兌現“訂單”心中不托底。不愿意與企業共擔風險,寧愿流轉土地收租金、打工拿工錢,企業無法只有集中流轉土地,雇傭農民打工,直接從事大田種植業。
2.農民的種植習慣難于滿足工商資本的要求。農民多年的種植習慣、思維方式很難改變,特別是目前以老人婦女為主體的農村勞動力對新理念、新事物的接受和掌握能力差,其表現更是如此。一位基層的同志告訴我,有一家企業與農民簽訂訂單,由企業提供核桃種苗和技術服務,負責收購采收的核桃。農民在企業的指導下打壟種植了核桃苗,但沒過幾天,農民覺得核桃壟之間的空地太可惜,私下播種了玉米,玉米苗長得快,核桃苗生產慢,玉米搶奪了核桃苗的光、水、養分,核桃苗半死不活。企業找農民理論,農民道理充分,企業反倒有理說不出。
3.農民對工商資本的“統一”服務不信服、不接受。按照訂單農業的要求,企業要對農民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但一些農民對企業的技術服務并不信服,當面按企業技術指導人員的要求做,私下有意無意仍按自己固有的一套做,農業生產作業分散、生產周期長,很難保證生產的每個環節都按企業的技術要求做。
4.農民分散種植的產品難以達到“標準化”要求。由于多種原因的影響,即使企業統一供苗、統一技術服務,農民分散生產的產品,仍難以達到企業標準化的要求,無法“標準化”的產品,企業賣不上價,甚至銷不出去。企業不滿意、農民也不滿意。
5.訂單兌現分歧嚴重。以上多種分歧最后都體現在訂單兌現上,企業收不到自己滿意的產品,農民得不到自己預期的價錢,最后的結果只能是企業埋怨農民沒按要求去做,農民埋怨企業有意刁難。
工商資本和農民在合作的過程中,問題不少,交易成本較高。既然這么麻煩,企業索性就自己干,我流轉你的土地給你租金,我雇你打工給你工錢,落得省心;對于農民一方,你種我土地,我得租金,我給打工,我得工錢。得的都是干貨,免去了將來分多分少的不踏實。對此,基層干部經多見廣,對于工商資本流轉農民的土地雇傭農民直接從事種植業,多持積極支持的態度,認為這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較好的方式;反而對訂單農業顧慮重重。
工商資本直接從事大田種植業的利與弊
工商資本直接從事大田種植業,向種植業輸入了“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引進了現代農業科技和經營理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延長了農業的產業鏈條,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時采取土地租金+雇工工資的方式分利給農民,帶動了農民增收,作用不小。但從弊上看,也存在不少問題:
1.農業生產監督成本增加。據筆者對畢節所屬各縣直接從事種植業生產的企業調查,季節性臨時雇傭10-15個農民需要一個帶工或監工,帶工或監工一般由企業長期雇傭的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擔任,其職責是安排農民的活計、提出做工要求、指導農民按標準施工,監督工作質量,有點像生產隊時期的小隊長和企業的質量監督員。
2.存在窩工現象。由于上下工序銜接、雇傭的農民體力和勞動熟練程度不同需要以快等慢,勞動場地不夠較多人員展開工作等問題,確實存在窩工現象。據筆者實地對企業直接從事種植業的勞動現場觀察,確實有點像生產隊時期的勞動場景,并沒有工廠工人勞動那樣緊張有序。
3.農業剩余勞動力難以得到充分利用。小農戶生產可以自我支配時間,像老人婦女等勞動力可以得到較為充分的利用。在農村調研時筆者遇到一位老人夫婦,男的71、女的70歲了,老兩口身體硬朗,擺弄自家的六畝承包地還其樂融融。企業直接從事種植業盡管由于青壯年勞動力缺乏也季節性雇傭婦女老人,但像這樣年屆70的老人基本不會再雇傭。
4.帶動效應發酵慢。企業自我經營大田種植業,對當地農民生產具有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但由于被雇傭的農民純粹屬于雇傭勞動者,用心不足,也不能享受利潤分紅,對農民的技術傳播、農業產業調整、農民致富的帶動效應發酵較慢。endprint
工商資本從事大田種植業的升級版
在貴州省畢節市,工商資本從事大田種植業已經出現了新的模式和勢頭。這些企業大都經過統一流轉土地、雇傭農民生產、企業統一經營階段之后,對大田種植業生產經營的規律更為熟悉;趨利避害,愿意采用新的模式激發農業生產者的責任心和主動性。與此同時,在企業打工的農民或周邊農戶通過企業的帶動,掌握了一定的技術、觀念得到改變;更為可貴的是,認可了企業的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與企業合作的意愿趨強。企業和員工、農戶意愿趨同,合作的認可度大大提升。工商資本從事大田種植業的升級版已經呈現。
1.企業統一建基地,農戶分散管理。企業通過大規模流轉農民的土地,統一規劃基地,統一引種、統一采取標準化的技術和管理,為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基礎條件,與此同時,通過雇傭農民到基地打工,也培養和鍛煉了一批農民。企業在對農民進行考察,并征得農民同意的基礎上,按照返租倒包、利益分成的模式交由農民自我生產管理。如畢節市七星關區的鑫鴻蔬菜種植有限公司,流轉農民的土地統一建設蔬菜大棚,雇傭土地流轉的農民進棚打工。兩年之后,農民掌握了技術。將大棚交由農民管理,產出蔬菜企業統一銷售,收益按6:4的比例在農戶和企業間進行分配。
2.企業統一建基地,員工承包管理。與農戶分散生產管理方式相近,企業統一建好基地,統一供種苗,實行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營銷,交由員工承包經營,按比例分成。
3.企業牽頭組建合作社,合作社聯結農戶。企業實行多角度或全鏈條經營,種植業僅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一個車間。由企業主要出資,吸收農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組建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獨立運營、單獨核算,按約定分紅。如金沙縣廣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總體經營旅游、農家樂和獼猴桃種植。在獼猴桃種植部分,先由企業流轉農民土地,進行統一種植,通過對農民的引導示范之后,按企業出資、農民土地入股的方式組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由合作社統一指導,農民分散生產管理,合作社集中收購獼猴桃對外銷售。
4.企業自有基地,免費技術指導農戶。企業自己建設基地,自我經營,同時免費對周圍的農戶進行指導。如織金縣九豐蔬菜種植公司,這是一家由山東壽光老板投資的公司,公司在城關周圍建立了兩個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同時常年派出8名技術人員對農戶種植蔬菜提供技術指導。對此,筆者曾與該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就為什么免費對農民開展技術指導進行交流,該負責人說,致富當地農戶是企業的社會責任,老百姓都學會種蔬菜,都富裕了,才能支持企業;還有深層次原因在于,現代生產需要規模,老百姓都種植蔬菜,才能打出名氣和品牌,企業才會有更多的財源。
思考與建議
思考一:工商資本采取何種方式投資大田種植業,采取何種組織形式組織大田生產,不僅與企業對農業、農民、農村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有關,也與農民的自身素質、種植習慣、傳統意識、對企業輸入的現代要素接受程度有關。工商資本對農業生產的復雜性、勞動的分散性認識不足,農民對工商資本進入的接受程度、風險承受意愿都會影響工商資本的決策。對于種植業中哪些“適合企業化經營”,不能主觀臆斷、一概而論。在運作中,企業通過與農民的互動,會逐漸摸索出適合雙方或多方的模式。
思考二:工商資本投資大田種植業的積極性很高,但目前在畢節市尚未發現投資于糧食生產經營的。這固然與畢節山多良田少適宜種植經濟作物、糧食生產缺乏比較優勢有關系,更主要的是糧食生產經營的比較效益低,果樹、蔬菜、中藥材等產業通過工商資本加入現代要素進行規模化、品牌化生產經營,產業附加增值具有較大的空間,而糧食價格基本鎖定,缺乏附加增值的空間,企業在支付了土地流轉費用和各種成本支出之后,難以再有剩余,當然也就缺乏投資的積極性。保證糧食安全問題,中央三令五申、決心前所未有,但措施還需要進一步跟上,前提是必須充分考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建議:
1.對工商資本直接從事大田種植業不應急于設置門檻。工商資本從農民手中流轉土地,雇傭部分農民打工,對部分農民呈現出“擠出效應”,固然帶來不少問題。但是原因很復雜,部分工商資本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通過與農民的互動與協商,會逐漸尋找到雙方都能接受、都能獲得較大利益的模式,從而達到企業贏利、農民致富、農業發展的目的。各地差異較大、條件不同,一刀切的認定大田種植業不適合企業化經營是不適宜的,在目前階段,做更多的觀察和了解更為有利。
2.對于當前的農業農村工作應著眼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并重。當前正處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期,各種利益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入農業和農村,城鄉爭地、各種利益主體和農業經營主體爭利、爭地矛盾突出,協調好各方利益和關系格外重要,在當前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問題上,既要保護農民的利益,也要保護工商資本的利益,片面強調保護農民利益,不重視保護工商資本的合法利益,工商資本不能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會大打折扣,農民致富也會受到影響。重視當前農村、農業生產關系,恰當協調處理農村農業各種生產關系尤為重要。
3.積極引導工商資本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一些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對農業和農民了解不夠,對實際問題準備不足,存在生搬工業經營理念從事種植業的情況;農民對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心存觀望,合作的意愿不高,這些都需要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工商資本采取“公司+農戶“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以便使工商資本務農少走彎路,更好地發展農業,帶動農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