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圖 Pictures_王耀剛
百善孝為先,在我省東北部有一個以隋朝大孝子張清豐的名字命名,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的縣城,這就是“中國孝道文化之鄉”——清豐縣。在這片熱土上孕育著一座美麗的村莊,她享有“省級衛生村”“市級綠化示范村”“縣級文明生態村”等多項美譽,今年,又被確定為全省“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這個村叫西趙樓村。
11月3日,筆者前往清豐縣韓村鄉西趙樓村,領略美麗鄉村的別樣風景,感受供電服務帶給村民的富足生活。
出清豐縣城,沿302省道西行約4千米,有一座高約2米、寬約1米的標志石刻,上面雕刻著三個紅色大字——西趙樓,向右轉是一條筆直平坦的水泥路,不遠處便是整齊劃一、布局新巧、花團錦簇的村落。村口是村委會,聽說要采訪供電服務工作,村黨支部書記盧午申非常高興地前來做向導。
“俺村發展的這么快,多虧供電局的大力支持啊!”看到一排排電桿井然有序、一盞盞路燈伸臂迎客,盧午申有感而發。
隨后,他邊走邊介紹村里的變化,隨著實施農田機井通電工程以及農村供電設施綜合治理工程,該村老年人都能輕松地完成澆地任務。因此,年輕人都放心地外出打工,主要從事裝修、建筑和運輸等行業,現在人均收入達到了9000多元,村里電視、電腦、空調、電磁爐及微波爐等家用電器與日俱增。
據了解,西趙樓村2009年完成了農田機井通電工程,改造10千伏線路700多米,敷設400伏線路12千米,建成配電臺區4座,電力改造機井44眼,農田全部實現了電力灌溉。2013年,該村實施了農村變壓器與供電線路綜合治理工程,將原來的3臺100千伏安變壓器均增容為200千伏安,規范10千伏線路100多米,400伏線路1200多米,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八九年前,村里亂糟糟的,街道不像街道,房屋五花八門,垃圾遍地仍,污水到處流,無業的村民也比較多。但現在一切都變好了,以前的窮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談及村里的發展狀況,村民盧朝偉說。
隨著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西趙樓村里還新建了文化廣場、標準化電教室。

1.向“空巢老人”宣傳用電常識

2.幫助農民檢查家用電器

3.西趙樓村文化廣場
光粼粼的湖面,蜿蜒曲折的木橋,垂釣休閑的小亭,古色古香的長廊……放眼望去,給人充滿無限魅力的感覺,讓人很難想象這就是西趙樓村文化廣場。
走進文化廣場,有五六位老人正在聊天,聽說要采訪,他們都圍了上來。你一言,我一語。據他們講,文化廣場到處都需要電,尤其是晚上,景觀燈通了電,如畫一般,人工湖在電動潛水泵的帶動下,從機井中“咕嘟咕嘟”地噴出五彩水泡,形成波浪,連綿起伏。廣場上,大家在音箱的配合下,熱熱鬧鬧地扭起秧歌,跳起廣場舞。
“現在用電太方便了,我經常利用家里的電腦學習各式各樣的舞蹈,然后再帶著音箱去教大娘大嬸們,真是其樂融融。”談及供電服務,組織跳廣場舞的年輕“老師”高金慧贊不絕口。
走進西趙樓村電教室,各種設備齊全規范。由于全村黨員剛剛結束了學習活動,大大的電子屏上,還顯示著紅色字幕。正前方,關閉不久的投影儀屏幕后,醒目地寫著“道德講堂”四個大字。正在操作筆記本電腦的50多歲村會計盧延雨說:“我們組織學習活動,都是通過放映幻燈片或其他影片進行的,像投影儀、電腦,不光是我,村里許多人都會操作。”
“城市里的孩子可以上少年宮,現在,我們農村學校也建起了功能齊全的少年宮,農村孩子們也能全面發展了。”西趙樓村小學教師盧世乾說。
西趙樓小學是“市級規范化學校”“市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以及“縣級示范性小學”。學校不僅全部實現了微機化教學,而且也豐富、完善了少年宮設施。盧世乾向記者先后介紹了少年宮音樂室、舞蹈室、微機室、科技室、心理咨詢室及書法繪畫室6個活動室。參觀時,看著一架架電子琴、一臺臺液晶屏幕電腦,筆者不由得感慨農村變化之大。
“現在電的用途越來越廣泛,有了電,我們的少年宮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孩子們才能更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多地了解五彩繽紛的世界。”盧世乾說。
看到少年宮齊備規范的設施,一起參觀的西趙樓村農電工趙海鷹深有感觸地說:“我的小孫子和他的小伙伴們對少年宮特別感興趣,一到假期,他們都積極報名參加少年宮興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