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_葉 健

作者:
[美]埃里克·布萊恩約弗森(Erik Brynjolfsson)
[美]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 fee) 著
蔣永軍 譯
中信出版社 2014年9月
人猿相揖別,不過從人使用工具開始。對于工具的價值,人類是樂觀的,荀子的觀點“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也贏得了數千年的認同。
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后,隨著蒸汽機的普及,很多體力勞動者確確實實地失業了。從這時起,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機器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如今,以數字化技術為先導的第二次機器革命已然開啟,機器也越來越智能。一些腦力勞動者擔憂,我們是不是有天也會被機器搶了飯碗?這個問題,正是《第二次機器革命》要探討的。
沒有人會懷疑世界已經被數字化改變,但問題是,數字化多大程度上改變了世界。在書中,作者是非常樂觀的。
工業革命時代,通過機械的廣泛深入應用,人類手和腳的功能幾乎無限延伸:再重的東西也可能被舉起,再遠的路也能更快到達。不過,在物理世界中,人類無法超越能量守恒的定律,從“永動機”被證明理論上不可能,也標識了工業革命時代的極限。
但是,在數字化時代,一些傳統定律有可能被打破。作者提出了兩個,即“摩爾定律”和“莫拉維克悖論”。前者非常著名,但太過保守。摩爾最初認為集成電路計算能力的指數增長將持續十多年,但是實際上至今仍然有效,雖然時間已過去近50年。后者則相對專業,是指涉及知覺和機動性的技能時,再智能的機器也無能為力。不過,美國一些先進的機器人挑戰賽顯示,這個“悖論”也并非沒有可能被打破。
數字化帶來的結果是,在網絡空間里,無論是計算能力還是存儲能力,增長的趨勢似乎沒有盡頭。IBM公司2012年一項研究顯示,截至2012年人類文明所獲得的全部數據中,有90%是此前產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產生的數據規模又將達到當時的44倍。
所以,數據存儲越來越多,本地存儲不夠了,就有了云計算,數據積攢足夠多后,就有了大數據分析。這些技術已經讓生活日趨智能。
技術的發展已經讓人目不暇接,但這可能只是開始。正如谷歌CEO拉里·佩奇去年所說:“我們的行業、谷歌以及所有人,只是完成了可能性的1%,甚至連1%都不到,我們前進的速度很慢。”
所以,目前人類還沒有看到數字化技術的極限,這也是人類恐懼的來源。
在書中,作者將數字技術稱為新的“通用目的技術”,和蒸汽機和電力一樣,將對經濟體系各個部門都有潛在而重要影響的技術。
如今,各個行業都在強調“互聯網思維”,雖然這個概念本身存在爭議,但是熱議的背后,也體現各個行業對于數字化改造的思考。
工業革命已經讓機器變得有力,而數字化發展則讓機器變得智能。面對比人類更強壯和智能、并且可大規模復制的機器,我們的生活和就業又將發生什么變化?
對于生活來說,顯然是便利了,工業時代創造了洗衣機,現在連打掃衛生、端茶送水都能由機器人完成。但是對于就業來說呢,可能就不是好消息了。
技術進步是創造更多就業還是更多失業,是讓大家過得更好還是只讓一部分人過得更好?
這個問題分歧很大,書中也梳理了不同的觀點。對此,作者的觀點小眾但明確:技術進步確實在影響就業,且只有一部分人從中獲益。作者指出,“更好的機器可以代替人類勞動力,更可能的是,它們會驅動具有相同技能的人類勞動者的工資下降。”在作者看來,如果機器能夠廉價完成工作,為什么還要交給人類呢?
同時,作者也列出數據證明,從1990年到2008年間,雖然中等家庭的收入有所增長,但是他們的開支則增長得更快。可供選擇的商品更為豐富,并不能掩飾其經濟能力的脆弱。而與此同時,最富的那1%的群體的財富在迅速增加。所以,作者認為,技術是在加速社會的貧富分化,而非共同富裕。
這種觀點,與《互聯網沖擊》一書有共同之處。雖然互聯網是扁平的,但是網上會產生少數信息交匯點,在對海量信息分析后,他們會掌握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加劇了信息的不對稱。
這樣的結果是,由于互聯網的平等,社會中的貧富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理想的生活不是不勞而獲,而是不勞無獲且勞而有獲。
面對技術的進步導致社會的分化,作為個人,其實很無力。所以,作者在建議部分,更多的是對政府的建議,比如實行負所得稅,以及改善教育。但是對于個人來說,已經等不及政策見效的那一天了,更何況這些政策還沒影。所以,我們現在能做什么?
沒有標準的答案,但是卻有條思路可供參考。在《全新思維》一書中,提出未來將屬于那些擁有與眾不同的思維的人,也就是那些右腦發達,富有創意、共情、模式識別、娛樂感和意義追尋等能力的人。計算機無論怎么發展,屬于模擬人腦的左腦功能,而右腦則是人類的自留地。
實際上,蘋果公司從小眾走向大眾的過程,也正是設計感被公眾逐漸重視的過程。在物品稀缺的年代,只要功能好,就能賣得好。但是當功能逐漸趨同時,設計就成了關鍵。所以,喬布斯一直嘲笑微軟沒有品位,這在10年前還算個笑話,如今卻值得我們認真回味。
當然,如果你能精通一門靠譜的手藝,比如廚藝、種植、木藝等,雖然這算體力活,但是這在高度專業化的未來,也會是不錯的出路。以后,對于大學的崇拜可能將會落伍,取而代之的,是對專業程度的崇拜。正如那句流行的話,任何事情做上一萬小時,你就成這一行當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