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彭懷勝

1.送變電公司研發團隊在黃河灘地開展路試
“這是我們研制的第五代搶險車,采用遙控操作,最大行駛速度為8千米每小時,最大爬坡度為35度,可跨越300毫米垂直障礙,非常適用于電網搶險及復雜地形的物料運輸?!?月13日,國家電網公司相關領導在天津參觀檢查特高壓重大施工裝備情況時,河南送變電工程公司技術人員介紹他們的明星產品——履帶式電網搶險運輸車。
作為一款明星產品,背后自然也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時間回溯到2008年,作為河南送變電工程公司機械設備租賃公司(原博大科技公司)副經理的侯東紅,經常參加送變電公司每周一次的施工生產調度會。會上,經常有一線的項目經理提到,工程因自然環境差、道路運輸困難而影響進度。曾有過多年現場施工經驗的侯東紅深知,方便、快捷地把電力物資運送到施工現場,是保證施工工期的關鍵條件。
“面對復雜的施工環境,有一種專門用于電網工程建設物料運輸的設備對保障工程的安全和進度意義重大?!彼f。
有了這個想法,侯東紅馬上組織技術人員開展市場調研。結果顯示,當時國內外在電建物料運輸施工方面還沒有專用的施工機械,都是以其他工程機械輔助運輸,嚴重影響著電網工程建設的施工效率和施工安全。
很快,侯東紅撰寫的立項申請獲得了批準。
“這是一個我們從未涉足的新領域,困難和挑戰是無法想象的。”侯東紅說。
研發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工程師高曉莉回憶說,首先要了解施工需求,對現場需求掌握得越準確,設計的產品才會越符合施工要求。
通過走訪、電話聯系和發送郵件等方式,研發團隊獲取了大量的施工現場資料。隨后,他們對資料進行分類匯總和分析,并對設備的結構、性能參數等進行整體規劃設計。
“整體方案的制定是最關鍵的,每一個參數、每一個功能都是在理論計算和經驗總結的基礎上,經過了研發人員多次討論、反復論證,最終達成共識?!焙顤|紅說。
經過半年的潛心研制,2009年5月,第一代電網運輸搶險車研制成功。

2.電網搶險運輸車在大興安嶺林區運送塔材
產品問世后,侯東紅迫不及待地開展了不同地形條件的試運工作。
2010年5月,河南送變電公司承建的500千伏呼遼直流線路進入沖刺階段。該工程地處大興安嶺林區,地表看起來是草地,可只要受到重壓,就會翻起三四十厘米厚的稀泥。
“運輸極其困難,馬幫、六驅運輸車、拖拉機等,我們用盡了一切可行的辦法。關鍵時刻,公司調撥了兩臺電網搶險運輸車,十幾天運輸塔材500多噸?!表椖拷浝砼@^昌對搶險車的性能贊不絕口。
“通過在呼遼線的應用,充分體現了設備在山區、丘陵、泥沼地帶施工的優越性,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載物平臺操作不便、履帶行走底盤易損壞、行走慢等。對此,我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技術攻關,加以改進?!焙顤|紅說。
高曉莉告訴筆者,第一代電網搶險車的貨斗安裝在后龍門架的立柱上,在施工中由于物料不同,龍門架和貨斗要反復更換,施工效率低。對此,他們將龍門架和貨斗分開設計安裝,避免了反復調換,提高了施工效率。
“然而,有的客戶反映說這樣的設計在使用上還是不太合理,于是在最新的第五代產品上,我們取消了龍門架,實現了貨斗同時具備前后舉升和自卸的功能,這樣就可以直接裝載塔材和散料了。”高曉莉說。
同樣,彈性懸掛底盤的改進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研發團隊的另一名工程師劉新建告訴筆者,電網搶險運輸車前四代所采用的行走底盤,在使用中多次出現承重輪損壞的現象。經過不斷改進,第五代運輸車采用彈性懸掛底盤,從根本上解決了承重輪易損壞的問題,提高了設備使用壽命。
2010年5至10月,參與上海世博會安全供電和保電工作;2010年11月9日,在江蘇舉辦的電網應急演練中,順利通過各種挑戰;2012年5月11日,應邀參加四川省2012年防災救災綜合實戰演練……近幾年,電網搶險運輸車在大型電網工程建設和社會應急工作中頻頻亮相。
目前,該設備已累計銷售35臺,成功應用于500千伏呼遼線、錦蘇、淮上特高壓等數十項工程。
“設備加設的多種功能,使其在公路建設、各種抗災搶險等有關運輸作業中都能發揮重要作用。”侯東紅說。
通過電網運輸車的研發,侯東紅和他的團隊收獲的不僅僅是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他們依托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了高效的科研平臺,深化了開展自主科技創新的理念,也大大提高了科技創新的能力。
“其實,我們的科技創新成果還有很多,比如螺旋錨鉆機獲得了2014年度國家電網公司專利二等獎,38噸自行式牽引機、自頂升式高鐵跨越架等應用在了全國特高壓工程建設之中?!焙顤|紅告訴筆者。
“創新之路任重道遠,我相信我們一定還能為施工一線研制出更加優秀的設備?!闭劦轿磥?,侯東紅充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