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恒
8月18日一大早,郟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安良供電所的農電工劉英就騎著摩托車來到所負責的機井通電房內,記錄統計灌溉農戶的用電情況,看到灌溉用電正常后,他又來到田地里,逐戶檢查用電安全情況。自7月底以來,他一直忙得顧不上家。
今年汛期,郟縣遭遇了1984年以來最嚴重的旱情,全縣22座水庫21座干涸無水,13條河流全部斷流,秋作物受旱面積44.21萬畝,超過全縣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二,抗旱保人畜用水、保秋收成為最重要工作。郟縣公司應時而動,集中一切力量,全力做好抗旱保供電工作。
8月15日,筆者在堂街鎮石橋店村看到,剛剛灌溉后的煙田似乎受旱情影響不大,長勢正旺。
70多歲的李根旺老人正忙著澆地,待老人停下來,筆者向他問起旱情。“這次電力部門實施的農田機井通電工程可真派上用場了,我家5畝地,我一個人兩天就能澆一遍,你看看這長勢,大旱之年估計收成也不會差!”老人說。
近幾年,石橋店村村民一直致力于煙葉種植和發展蔬菜大棚特色農業,對水利灌溉要求較高。該村原有120多眼井,但由于灌溉用電設施落后,且農田多,一部分農田無法用電灌溉,一到澆地時,很多村民就犯愁。2009年,該村實施農田機井通電工程后,村里新建了6個灌溉臺區,120多眼機井全部通上了電。
“一刷卡水就流出來了。因為灌溉有保障,盡管今年煙葉受到了旱情影響,但與往年相比,今年收成也不差!”一直服務村民灌溉用電的農電工申留欣告訴筆者。
在郟縣,還有很多村莊像石橋店村一樣受益于農田機井通電工程的建設。據統計,僅近兩年,郟縣農田機井通電工程就新建排灌臺區42個,使35個行政村、336眼機井通上了電,增加電灌耕地2.1萬畝。今年,郟縣公司又新建改造配電臺區108個,可以使84個行政村、1282眼機井通上電,增加電灌農田6.77萬畝。

1.供電公司在機井旁建設供電臺區

2.為煙農排查灌溉線路
7月28日,經過緊張施工,郟縣公司順利完成為黃道鎮山前李村新增一臺100千伏安變壓器的施工任務,使該村新打的3眼機井通上了電,很好解決了人畜用水和部分農田灌溉問題。
山前李村有453戶人,耕地1780畝,截至7月20日,持續的旱情造成該村近一半的耕地受災。為緩解該村旱情,當地政府在該村緊急新打了6眼機井,保障該村的飲用及灌溉用水。
黃道供電所所長李顯峰在服務農村抗旱保供電中了解了山前李村的情況后,立即啟動抗旱保供電綠色通道,僅用3天時間就完成了配套電力工程建設任務。
為全力做好抗旱保供電工作,郟縣公司啟動了抗旱保電預案,成立了以總經理為組長的抗旱保電領導小組。實行抗旱保電情況日報制,每天對供電轄區抗旱保電情況進行匯總上報,及時掌握各項工作開展情況。
8月4日,郟縣長橋鄉雙槐趙村、西谷劉村和孫莊村的村民敲鑼打鼓來到郟縣公司,送上錦旗,對該公司在旱災之年為3個村送上“及時電”表示感謝。
據雙槐趙村村主任王改葉介紹,該村有750口人,耕地1000余畝。村里原來只有一臺80千伏安的民用變壓器和一臺30千伏安的農灌變壓器。入夏以來,隨著用電負荷攀升,特別是今年旱情嚴重,灌溉負荷增加,原有的變壓器容量不能滿足需求。長橋供電所所長康曉偉組織施工人員冒高溫施工,很快為該村調換安裝了160千伏安變壓器和80千伏安變壓器各一臺,不僅滿足了村民生活用電需求,而且解決了灌溉用電問題。
8月13日,郟縣公司施工人員經過連續3天的緊張施工,為安良鎮山區的巖郭村新增了一臺100千伏安變壓器,新架設了500多米400伏供電線路。
據悉,截至8月20日,郟縣公司共自籌資金60余萬元,為黃道、安良等亟須抗旱用電的鄉鎮安裝變壓器4臺。同時,合理調配資源,將有電無水臺區的配變調整至有水無電的臺區,現已調整17臺配變。

3.干涸的水渠
7月25日,冢頭鎮小廟張村村民張建設正在田間澆地,水管卻不出水了。張建設看了看張貼在臺區上的供電服務聯系卡,撥通了電工陳國順的電話。10分鐘后,陳國順和同事梁俊玲就來到了張建設面前。
“陳電工,這咋停電了?” 張建設著急地問。
“我問過了,所里已安排人員在查找故障,說啥不能影響你澆地。”陳國順回答道。
20分鐘后,當地供電人員排除了供電故障,張建設的抽水電機又發動了起來。
“旱情嚴重,村民們輪流澆地,平均一天澆地的就有50多戶,用電負荷猛增,安全工作更不能馬虎。”冢頭供電所所長高攀說,“為方便村民用電,我們把手機號碼寫在機井房上,并要求電工24小時開機。”
為全力以赴做好抗旱保供電工作,郟縣公司實行領導帶隊包片服務制度,24小時值班,一旦發生抗旱保電突發事件,以最短的時間趕赴現場;對于抗旱臨時用電報裝服務工作,該公司開辟綠色通道,簡化報裝手續和中間環節,提高報裝效率;依托13個供電所,組織105人成立17支抗旱保電綜合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灌溉提供服務,確保農民抗旱用電無憂。
在做好抗旱保供電工作的同時,郟縣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關注社會民生。8月4日上午,該公司舉行抗旱救災捐款儀式,捐款兩萬多元。
大旱之年,一項項電力工程投入使用給干涸的大地帶來綠意,一個個忙碌的身影彰顯了責任企業形象,他們共同為農戶守護住了心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