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 / 圖 Pictures_ 楊戰營

王屋山土饃

炒涼粉

雞蛋不翻兒
濟源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伴隨著歷史的變遷與發展,一路芳香。
濟源人偏好面食,該區域盛產雜糧,人們在粗細搭配上精心雕琢,使營養和美味共享。
談起濟源的風味小吃,首推雞蛋不翻兒。清早,在街邊小巷,隨處可見賣雞蛋不翻兒的小攤。買上一兩個,外加一杯豆漿,就是一頓不錯的早餐。
相傳雞蛋不翻兒發源于濟源黃河岸邊,是舊時船家的干糧。所謂不翻兒,即制作過程中不用翻即熟,同時也為了討個吉利,希望能太太平平,不要翻船出事。雞蛋不翻兒歷史悠久,制作考究,風味獨特,深受大眾喜愛。其制作工具俗稱“不翻兒鏊”,形狀像倒放的“凹”字,下面有三條腿,一般用生鐵鑄成。制作材料選用優質大米、小米,打制成漿,然后發酵,加入各種特制調料,攪拌均勻,放于“不翻兒鏊”中煎烤,1分多鐘即可出鍋。然后再將雞蛋打碎拌勻,倒于鍋中煎烤,將事先做好的不翻兒置于雞蛋上面,蓋上鍋蓋,燜半分鐘,這樣“帽沿”較厚,外焦里嫩;“帽頂”則是一層焦黃的薄皮,酥脆無比。該小吃外型美觀,營養豐富,色澤鮮亮,為美食之佳品。
“麥梢泛黃,碾轉飄香。”如果雞蛋不翻兒代表著濟源人民對生活的祝福,那么“碾轉”就是濟源飲食文化方面的創新。
碾轉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是過去災荒年青黃不接時節的過渡食品。百姓就把剛灌漿未成熟的新鮮嫩小麥,脫粒炒熟,去殼簸凈,再經過石磨碾磨,擠壓擰轉,成為條狀,顏色青綠、麥香濃郁、營養豐富,是地道的綠色美食。碾轉可涼拌,也可煎炒。涼拌時,加上蔥花、蒜泥、鹽,滴上幾滴香油,香中帶甜,爽嫩滑口;煎炒時,可以加入雞蛋、香椿、肉類等,入口筋道、質感耐嚼。無論是涼拌或是煎炒,碾轉都保持了全麥的營養,入口即透著一種天然新鮮青小麥的淡淡清香,清香中帶著微甜,使人口舌生津,回味無窮。
“色如碧玉,麥香留齒。”以前,碾轉是一種曇花一現式的美食,只能在每年的5月中旬才可吃到。碾轉雖是饑餓時的靈感,但在奢華歲月里風采不減。隨著儲藏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碾轉也可以冷藏,成為四季皆宜的小吃。凡吃過的人,每到那個季節總會不自覺地想起。碾轉帶給人們的,不僅是舌尖上的滿足,更有一份關乎鄉情與時光的回憶。
土饃,是濟源王屋山區的傳統土特產。長期以來,山區人民食用土饃來調節人體機能,補充有益元素,醒脾健胃、消滯化食、柔和腸胃。《本草綱目》記載:“壁土拌炒,借土氣助脾,多用于脾虛泄瀉”;《本草蒙荃》中亦云:“陳壁土制,竊真氣驟補中焦,用于補脾止瀉。”
傳說很久以前,在風景秀麗的王屋山,突然流行一種奇怪的疾病,人人胃酸、心嘔,腸胃不適,無食欲;方圓百里的郎中無一人能醫。無奈,人們登王屋山天壇頂祭天七七四十九日,以求神靈相助。此舉感動上天,便由觀音菩薩化作一人間姥太前來相助,她采來山頂之土,將面團放到土中炒制讓病人服用,幾天后相繼痊愈。人們為了感謝菩薩,親切的稱之為“土姥太”,將此面團稱作“土饃”。
土饃以面粉為主要原料,雞蛋、芝麻、香油、蔥花等為輔料,做成指甲蓋大小的長條狀或圓形,和王屋山一種特有的食用白土在一起攪拌炒熟,經久耐放,清香可口,并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高鐵、高鈣、高鋅、高鉀食品,對于消化不良、腹脹腹瀉有極佳效果。
游王屋濟瀆風光,品傳統清香小吃。南北風味、相容共生是濟源飲食文化的一大特點,除雞蛋不翻兒、碾轉和土饃外,還有炒涼粉、肉夾饃、疙瘩甜湯等風味小吃。舌尖上的濟源,傳統飲食與現代文明相融共生,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