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肖晗 圖片 阿澀 設計 宋海強
道聽途說的阿澀
文 肖晗 圖片 阿澀 設計 宋海強
中國最出名的旅行家?
這個“大帽子”蓋給徐霞客好了,或者唐玄奘,總不會引起異議。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旅行家?
阿澀絕對是首屈一指的一號。不單是眾多驢友背包客、文藝小青年、有志大學生,就連坐在沙發上的阿公阿婆也在電視前跟隨著阿澀的腳步,閱歷世間美景,聽阿澀講故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的年齡分段中,16~45周歲的人定義為青年。阿澀今年45周歲,還算抓住了青年的尾巴——還沒步入中年,阿澀已經宣告退休了。
是的,阿澀還很年輕。
在大多數人滿足于高強度、高壓力的白領工作換取物質生活的時候,阿澀開始背上背包,莽撞地開始了自己的旅程。當部分白領們把假期消費在旅行團中,開始嘗試著享受度假時,阿澀已經將足跡遍布了世界各地,成為了驢友的先鋒。當少數中國人弄明白“旅行”和“旅游”的區別,真正地掌控自己的行程的時候,阿澀已成了知名的職業旅行家,并且把自己的旅行搬到了電視節目中、網絡互動和書籍雜志上,讓更多身不能至的人享受路上的灑脫與收獲。
2001年,32歲的阿澀是一個兢兢業業的上班族——在CBD,在陸家嘴,在天河,每天都有無數的人擠擠攘攘,提著電腦包,擎著星巴克,解開襯衫的第一粒紐扣,在地鐵車門關閉前最后一個擠進車廂。大多數人對于這種生活是沒有異議的——更多的人對此只剩下了抱怨。在這樣的生活中,阿澀迷茫了:我今年才32歲,難道我要到了60歲還是這樣擠在人潮中,然后平淡無奇地退休嗎?
既然已經看到了這個結果,阿澀認為在通向這個結果的過程中毫無樂趣。他毫不猶豫地把所有的儲蓄換成了美元,置辦了幾件“戶外”的行頭,開始闖世界了。
現在,我們來聽阿澀的道聽途說。
《越玩越野》專訪阿澀
Top4x4:“外面的世界”跟自己想象的一樣嗎,最喜歡的是哪種處境和感覺?
阿澀:我的感覺是一樣的。其實走的越多,越不愿意事先去想象外面的世界。如同英文單詞“偏見”(Prejudic)有“預判”的意思,預判就會讓我們產生偏見。就像拍攝的照片,特寫鏡頭不是真實場景的再現,最起碼不是全面的。喜歡跟隨著好奇心,隨心而發,隨意的、隨性的。
Top4×4:最初有所設定嗎,之后的旅程跟當初的設定有偏差嗎,起初想過會成為一個職業旅行家嗎?
阿澀:俺最初設計連續10個月走48國,結果到西班牙護照滿了,大使館不給護照加頁,只完成原計劃的一半。93天,走了24個國家。環游世界是俺從小的夢想。
Top4×4:像“老驢”進階的過程是怎樣的,都經歷了些什么?
阿澀:首先“老驢”這種說法非常不喜歡,我覺得我不是。驢是一種蠢的、倔犟的動物的代替詞,因為它跟旅游的“旅”是同音,剛開始的背包客給人的感覺是跟驢一樣的,而不是一種愉悅的、有文化的、感知的、有文化的形象。
我更喜歡的是一個從參團旅游者到背包旅游,逐漸轉向旅行、帶有傳播價值的媒體人、走遍世界的旅游記者、旅行家,這樣的一個過程,代表著不同階段的一種經歷。
Top4×4:怎樣能在不同語言、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和土地上游刃有余地探索未知?
阿澀:這個很簡單:隨心、隨性、隨意、隨遇而安、節哀順變、克己復禮……
Top4×4:旅途中遇到過哪些“奇葩”的人和事兒?
阿澀:2008年,我獨自游覽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在火車上,被3個壯漢明火執仗地給搶劫了。金錢等身外之物都可以忽略不計,最珍貴的是相機里滿滿的照片和手機里的通訊錄。不過我也收獲了更有意思的“禮物”——一份當地警察局的結案書。這東西一般人拿不到吧?
同年,俺去斐濟體驗當地一家別具一格的水上運動——一匹馬在海灘上飛奔,后面拴著繩子拉客人在沙灘上“沖浪”;另一個則是前面是摩托艇在海里轉來轉去,后面則是游客和一條大狗趴在一個充氣墊子上,看誰先掉到海里。那天下午,天有些陰,由于南半球是反季節,當時也比較冷,第一項“人狗大戰”我贏了,可“馬拉沖浪”難度比較大,試了兩遍都沒成功,連手上的戒指也掉了。拍攝完之后我開始在沙灘上找戒指——當時正好是海水漲潮,在沙灘上找一個戒指無異于大海撈針。半個小時后,我讓兩個同事先回酒店,自己則留在海灘繼續尋找。海水已經開始退潮了,一旁的酒店老板看我很執著,就給我一個大耙子,可就這樣攏了兩個小時還是沒找到。這時有個人走了過來——盡管在過去的幾個小時里,不時會有人來幫忙找一會兒,但直覺告訴我這個人沒準會是“lucky star”。果然,在簡單詢問了戒指掉落的大致方位后,這位“lucky star”毫不費力地從沙子里把戒指撿了出來。
這不光是戒指本身價值的問題,這件事對我的意義很大——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大海撈針”也能得到結果!
Top4×4: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去了解別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阿澀:這很簡單,就是尊重和平等,而且是通過真誠的方式來表現尊重和平等。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想去沒去過的地方去了解別人的生活狀態。這是旅行中最有意思的一個環節,而不是換個地方吃吃睡睡。
為什么要強調尊重、平等和真誠呢?因為這3種態度可以凝聚成一個字:“愛”。有愛的感覺在,陌生人也會自然而然地跟你親近,就算文化方面毫無交集,對方也能感受到我們和他們一樣,不過是由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歷史背景塑造出來了不同的文化載體。
Top4×4:不同地區的文化、歷史、信仰、生活方式有沒有某種巧合或相似,比如與氣候、緯度等因素有關?
阿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無論是在氣候、緯度、海拔這些相近的地方,產生類似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差不多。比如說整個熱帶的島嶼文化,北寒帶的薩滿教文化都是差不多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亙古不變的哲學。
所以我們說的不同地區的文化顯著特征,所謂的不同的地區是它的地理位置不同,但是,實際上它的生態環境、自然環境很相似,造就了人的體貌特征、生活方式都有趨同性。
Top4×4:行路對“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行路”與“讀書”間的關系?
阿澀:作為一名職業旅行家,環游世界就是俺的工作。我很喜歡這個過程,也擁有無法衡量的收獲。去不同的地方,見識不同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對世界的看法肯定是在不斷地改變的。
以前曾經看到過這樣一種說法:“不要告訴俺,您受過多少教育;請告訴俺,您去過多少地方。”俺斗膽篡改了一下:“不要告訴俺,您去過多少地方,請告訴俺,您對世界的看法。”
俺覺得,一位旅行者,他應該是知識的、社會的、道德的和政治的。但是最根本的一點,他應該是思考的。正所謂行成于思而毀于隨。正是思考,形成了一位旅者的世界觀。
Top4×4:到陌生的國家或地區,有哪些“一定要做”的事情?
阿澀:和當地的一些情感的交流,在和他們交流中,留下深刻的觸動。留下的這種印象的東西,珍藏下來,有時候一個人觸景生情的時候,拿出來回味一下。
Top4×4:什么樣的土地和人民會讓人流連忘返?
阿澀:最難忘的是那些感動了俺的地方,它不是一個具體的地方,只要一個地方能感動了俺,這就形成了俺記憶中的memory(記憶),your memory is you,人們是靠這些memory來豐富自己生命中每一階段的色彩。
Top4×4:不同信仰下的人民對待生活會有什么樣的區別?
阿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在印度,因為人們大多數人信仰印度教。人與人之間不平等,而且造就這種不平等的一種緣由是他們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他們只在同一個等級通婚,不同等級之間 是不可以通婚的,可怕的是人一出生就有了等級,而且重要的是這一輩子都是沒法改變的。
在法國、拉丁區、德國、意大利、還有他們中間的瑞士,為什么火車從意大利開往瑞士總是晚點,從瑞士到德國或是從德國到瑞士都不晚點,德語區為什么那么有創造性,城市也很干凈?一到了拉丁區看到人們生活的很松散,做事也會拖拖拉拉。到了法國會看到人們對自己的國家、對巴黎那么的熱愛。巴黎是俺認為最浮華的一座城市,一個時尚的中心,人們穿衣戴帽的狀態都不太一樣。
不要告訴俺,您去過多少地方,請告訴俺,您對世界的看法。
在美國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的人在那個地方自己治理自己才形成了這樣的聯邦,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政治體制。每個民族都保有他們自己的顯著性。像美國這樣,從本國跑出來的人,跑到美國,向往自由之地,最后成為了這樣一種管理的方式。
Top4×4:國內外的“背包客”在旅行方式、心態及外在表現上有什么區別?環境又有什么區別?
阿澀:國內外背包客大致上都差不多,核心問題是花費不一樣,花費不同造成消費的區域和消費的心態、消費的能力也不同。花費不同的核心就是匯率價值,美國人花一塊錢等于我們花六塊錢,背包客出去就會不一樣。還有一個就是,由于各種現實的原因造就背包客功利心的問題,國內外都看到過,走過一些地方就急于借此讓自己出位、出名,然后賺得眼球,獲得經濟價值。背包客里有這樣一種浮躁的現象。
環境的區別不光是匯率的問題,還有一個市場的成熟問題,在中國可能你走了一圈,設計一個遠大的目標去完成它,回來后就會有媒體的采訪、追捧,因為中國人走的還是比較少,這種現象容易發生。但是,在國外隨便走了幾十個國家,屢見不鮮,沒有什么特殊性,除非你走遍了全世界,前一段見過這樣的報道,否則的情況下,除非你在行走的過程中創造了超過行走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才有傳播的可能性。
Top4×4:對目前的背包熱現狀有什么看法和建議?很多人向往“休學辭職去旅行”,這個話題已在社會上引起熱議。
阿澀:背包熱以后會越來越熱,對于是否是休學、辭職去旅行,不好去評價。我一直說旅行是一個人的私事。就像當初我們的父母一直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找一份好的工作,大家都按著這個去做了嗎?主流或非主流一直存在著,總有人去選擇主流,也總有人去做非主流的事情。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非常現實的,每一個人都要會為自己的選擇、行為去買單,去負責。不過旅行是一個人的私事,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價別人也是不道德的。
Top4×4:自己的社會價值是怎樣在旅行的過程中體現的?
阿澀:有一句英文說得特別好,“I travel therefore I am”,我旅行因此我存在。讓人們可以跟隨俺的旅程,了解和認知這個星球。
Top4×4:做純粹的旅人和做電視節目有什么沖突嗎?
阿澀:什么事情都是相對的,我的工作是電視內容的一部分,主要是成為一個線索,跟隨我一起游覽目的地。環游世界就是我的工作。
Top4×4:針對不同的人群推薦幾個旅行目的地(如青年學生、新婚蜜月、白領休假、退休人士頤養天年等)
阿澀:多數市場當中都是這樣去劃分的,但對于我來說走的地方多了,沒有男女老少的分別,更不會按他的職業、收入狀況、退休與否來劃分。我只有三個類別,去過那里的人、住在那里的人和想去那里的人。所以我的建議是,去沒去過的地方,見沒見過的人,做沒做過的事。
我覺得讓人們看世界是為什么?是告訴他,他活著,是活在這個星球上,而不是活在一個職業里,或者是活在眼前的這種社會。因為這個世界真的很大,不是眼前的這種生活。工作是為了謀生,但是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Top4×4:針對現在很熱門的“高端旅游”有什么看法?
阿澀:一聽到“高端旅游”這個詞兒,總是聯想到頭等艙、管家式服務……人們總是評論形式,卻忘記理會實質。我一直都說,高價不是高端,那只是好艙位、好酒店、好吃好喝好下水、好山好水好無聊。一次觸及靈魂的旅行,才是 High End . 一直覺得,這是人類站起來的原因,可以讓思想高于一切。
Top4×4:今后有什么打算嗎?還會繼續周游世界嗎?
阿澀:最近我做了一個調查,發現這世界上有超過2 000人,游歷過100個國家。有超過200人,造訪過200個國家。有不到20人,走遍了3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尚無一個中國人。我今年45歲了,正式退休,從此,致心一處,走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