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張玉芹 史曉巖 _王 慧

2007年,在全省首家建立“經濟活動分析與考核管理系統”;2009年,在全省率先開發“農電標準體系建設管理系統”;2012年,又作為省公司試點,建立了“農網綜合降損輔助決策系統”……在線損管理甚至企業管理上,內黃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始終走在農電企業前沿。電量從跨進新世紀時的不足1億千瓦時到2013年的9.3億千瓦時,設備、線路總量翻了幾番,綜合線損率卻能始終保持在6%以下。“一方面健全制度,構建全員參與的線損管理體系,另一方面緊跟科技步伐,不斷開發應用新的技術降損手段。”9月18日,該公司總經理李新雷在接受《河南電業》采訪時,介紹了他們的降損良方。
《河南電業》:李總,您好。據了解,內黃縣公司有良好的線損管理傳統,您能否簡要介紹一下?
李新雷:線損是供電企業一項重要的技術經濟指標,涉及輸、變、配、用等各個環節,其水平的高低是企業規劃、計劃管理、運行管理、營業管理、計量管理等諸多方面管理水平的綜合體現。
長期以來,內黃縣公司一直高度重視線損管理工作,將其作為企業綜合素質提升和供電所管理提升的重要抓手,對線損管理的組織模式、業務流程、監督程序、考核評價進行了持續的健全與完善,探索建立了一套功能合理、整體協調、運轉高效的線損管理協同體系。公司一直堅持“大線損”管理格局,全員參與、全員降損,生產、營銷、農電、調度、客戶服務、電費管理、配電、計量、稽查、企劃、監察審計等部門全部參與線損管理與考核,強化統籌協調,完善過程管控,實施月考核、月獎懲、月兌現,激發全員降損的積極性、主動性。我們還一直堅持每月召開線損分析會,當月線損最高的3條線路,其線路管理人員必須參加會議,和線損管理小組成員一起,對高線損“病情”當場進行會診,病因出在哪兒,哪個部門制定降損措施,落實責任人員,次月匯報降損效果,直至線損降到目標值。
《河南電業》:近兩年,內黃縣公司在線損管理方面又做了哪些突破和創新?
李新雷:在線損管理過程中,我們發現理論線損計算不合理、抄表不到位、核算不準確、電費回收不及時等現實問題如同潛伏在水面下的暗礁,制約著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在細致研究、分析這些環節存在的漏洞后,我們決定借助科技手段深入挖掘降損空間。其一,大力推進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設,實現了全縣所有變電站及用電臺區全覆蓋,用電信息自動采集,能實時計算出各條線路、各個臺區的線損數據,解決了抄表、線損核算環節不到位、不準確問題。其二,在安裝用電信息采集終端時,同步推進遠程預付費系統建設和電力陽光卡繳費,實現了1200個專變用戶預付費系統全覆蓋,全縣28萬戶居民用戶100%使用電力陽光卡預付費,電費不但能全部順利回收,而且每月還有2000萬至3000萬元的結余。其三,作為省電力公司試點縣,內黃公司量身構建了“農網綜合降損輔助決策系統”,實現了農網各個電壓等級的線損理論計算、線損統計分析和綜合降損調整,為線損管理工作提供科學指導,幫助制定降損方案,促進實現節能降損。
目前,內黃縣公司將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營銷MIS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和農網綜合降損輔助決策系統相結合,建立起了科學指導、措施全面、方案最優的科技降損體系,不僅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還極大地減少了員工工作量,使大家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營銷、服務上。2013年,公司供電量完成9.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1%;綜合線損率實現5.7%,同比降低0.01個百分點。今年1至8月,公司供電量完成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5.9%,綜合線損率實現5.71%,同比降低0.16個百分點。
《河南電業》:農網綜合降損輔助決策系統在線損管理中能發揮哪些作用?
李新雷:作為省公司試點單位,內黃縣公司開發應用的“農網綜合降損輔助決策系統”,是在新的技術條件下研究更為精細化的線損理論計算方法,實現農網各個電壓等級的理論線損科學、準確計算。
在計算理論線損的同時,該系統還能具體線路具體分析,科學診斷存在問題,提供及時的降損建議和調整方案,調整方案包括無功補償的優化、變壓器經濟運行調整、變電站最佳位置選址、三相不平衡調整、新增單相電能表選相、變壓器最佳接入位置、電壓調整、導線置換等各個方面,幫助企業全面實現電網的優化運行,將電能損耗降至最低。
《河南電業》:內黃縣公司實現了全縣所有變電站及用電臺區全覆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對線損管理帶來了哪些影響?
李新雷:2012年6月,公司領導班子召開辦公會,決定在原有臺區已經安電采終端的基礎上,自籌資金1300萬元建設完善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當年年底,全縣6818臺配變全部實現遠抄。自此,公司線損管理實現了自動抄表、自動計算電量、自動計算電費、自動統計線損、自動考核和自動分析營銷數據,有效杜絕了各種人為因素導致的“跑冒滴漏”現象發生。
借助該系統,公司對1200多家專變用戶全部實現了電費監控和負荷監控,并且也為供電優質服務提供了支撐。在電費監控方面,專變用戶采用遠程預付費方式繳費,公司對其提供全方位的電費提醒服務,即將欠費時、欠費后、因欠費而對其采取停電措施前,該系統都會自動向用戶發送短信提醒,同時還推出了延時停電服務,防止用戶因夜晚繳費不便而被停電,最大限度地保障專變客戶生產用電。在負荷控制方面,不僅可以通過實時在線監測、稽查,及時發現非正常用電情況,在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間用電緊張時,還可以依托該系統有選擇性地遠程操控壓限專用變負荷,有效保障重要客戶用電及民生用電。
《河南電業》:采用技術手段降損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才能在優化電壓等級、改善網絡結構、縮短供電半徑、優化無功配置方面發揮效用。這些資金投入,能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嗎?如何來保障?
李新雷:技科技進步是降低電網損耗的有效手段,也是促進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強力引擎。我們實施科技降損的一系列實踐證明,管理降損和科技降損是線損管理過程中的兩個輪子,二者統籌配合,可以有效減少電量損耗、降低企業運營管理成本、提升效率效益。
以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為例,經過測算,該系統建成后每年可減少抄表收費成本720萬元,降低線損方面增加收入3076萬元,合計每年增收3796萬元,投入的1300萬元不到半年就能收回成本。同時,同步實施的預購電措施還增加了可觀的現金流,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科技降損與管理降損有效配合,可以使企業發展進入“投入—發展—再投入—再發展”的螺旋上升通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河南電業》:眾所周知,線損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將線損壓降到理論線損臨界點,下一步,貴公司打算在哪些方面挖掘降損空間?
李新雷:對供電企業而言,降低線損率是一項主要工作和長期任務,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下一步,我們要一方面要繼續加強電網建設與改造,增加智能輸變電設備投入,為線損管理筑牢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強化農村臨時用電管理,計劃在跑冒滴漏多發的灌溉用電上發力,在農田機井上全部安裝用電信息采集終端,實現每一眼機井用電情況可控、在控,進一步提升企業綜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