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_ 黃福安
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寶庫中,素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之說。敝人以為,唐詩列其首位,不只是因為唐朝的年代最早,更重要的是在于唐詩的成就最大,影響最為深遠。唐詩瑰麗多彩,光芒萬丈,每讀唐詩,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鼎盛時期疆域達到1251萬平方公里,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咸海以西的西亞一帶,南至越南順化,北至貝加爾湖到北冰洋一帶,全國人口達8000萬,京師長安人口曾達到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金碧輝煌的宮殿,街道縱橫,道路寬廣,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軸線上,寬達150余米以上,被稱為“天街”。大明宮是長安最宏偉的宮殿,也是世界古代史上面積最大、最宏偉的宮殿建筑群,面積為明清北京故宮的4倍多。長安還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萬國來朝,商賈云集,使長安成為唐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世界的中心。
國富民強也成就了唐詩,唐朝亦被稱為詩的時代。唐詩作者達3700多人,存世的唐詩有54000余首。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岑參、王維,中唐時期的李賀、韓愈、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杜牧,是其中的幾個代表。他們的詩作風格多樣,既有熱情奔放的浪漫情懷,又有憂國憂民的現實關注,既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還有清新自然的田園詩。唐詩是中國文學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雖有杰出詩人出現,但總體水平不如唐朝,使漢唐詩成為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總結吸取前朝滅亡的經驗教訓,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以農為本,發展生產,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平定外患,促進民族關系融洽,穩固邊疆,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治世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后來又有“永徽之治”“開元之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盛唐也是唐詩發展的高峰期,出現了李白、杜甫、王維等著名詩人。
李白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李白年少時飽讀詩書,青年時“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游歷名山大川,結交名流。中年時由友人舉薦,得唐玄宗召見,任翰林侍詔,做皇帝的侍從文人,居長安三年,對宮廷和貴族社會有了直接了解。后受權臣排擠,離開長安,再度漫游,客死他鄉。李白懷有遠大抱負,毫不掩飾對功名的向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等詩篇中屢有展露。李白向往行俠仗義,寫下了不少游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三年的經歷,使李白對政治黑暗的現實有了深刻了解,胸中積淤了痛苦和憤懣,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等一系列仰懷古人、抒發情懷的著名詩篇。
李白大半生過著四處漂泊的生活,流連于名山大川之間,將自己的豪情壯志融入自然景物中,借景抒情,言物詠志,寫出了大量贊美山川的優美詩篇。他筆下的黃河、長江奔騰咆哮,一瀉千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他筆下的山峰高聳峻拔,崢嶸奇峭:“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在李白的詩中,奇險的山川與他叛逆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最杰出的代表,其中膾炙人口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詩句,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李白的詩富于表現自我,主觀抒情色彩濃烈,常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把浪漫主義發揮到了極致,達到了無人企及的高度。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燕山雪花大如席”等,神思奇想,極富感染力,確有詩仙風采。
李白又寫了許多具有優美意境的山水詩,表現了詩人閑適恬淡的另外一面。例如:“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等。他在詩中表達的思鄉懷友之情,感情真摯,親切自然,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李白的詩風雄綺飄逸,豪邁浪漫,自由奔放,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對后人影響巨大。
杜甫是與李白同時代的又一唐代著名詩人,其詩的成就與李白齊名,被稱為“詩圣”。杜甫少年時也是飽讀詩書,青年時游歷名山大川。35歲到長安求官,過了十年窮困落魄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個八品的小官。杜甫曾經歷安史之亂,飽受戰亂之苦,49歲時棄官入川,流落四川8年,57歲時出川,輾轉流徙于湖北、湖南多地,59歲時病死在一只小船上。正因為杜甫曲折的人生遭遇,使得他的詩更多地關注世事紛亂和百姓苦難,詩風老成穩健,感情真摯,是現實主義的代表。著名的“三吏”“三別”,描述了民眾的悲慘遭遇和窮困生活。社會的極度不平使杜甫的心中充滿了悲憤,寫出了近乎控訴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郭沫若曾寫下對杜甫詩的評價:“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16個字是對杜詩很好的概括。杜甫的詩歌反映了一個正直誠實的知識分子的人生遭際,又客觀深刻地反映了唐帝國由盛轉衰的真實歷史。

與李白相比,杜甫的詩歌更加關注現實,詩風沉郁頓挫,感情深沉,平實雅淡,描寫深刻,細膩感人。杜甫的詩內容深遠,題材廣泛,描述民間疾苦,抒發憂國憂民情懷,真實感人,故號“詩史”。杜甫也有著遠大的抱負,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春望》表現了杜甫的家國情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浴不勝簪。”杜甫把一生的心血傾注于寫詩上,“讀書破萬卷”,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寫作態度嚴肅認真,無論古體詩和近體詩,都得心應手,臻于完善。他的詩具有堅實的內容、純真的熱情、深沉的激憤、凝重的格調,追求崇高,達到完美的境界。
唐代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王維善于表達山水田園之美,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寧靜平和心境。王維多才多藝,詩書畫都很有名,受禪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被后人稱之為“詩佛”。王維的詩歌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是邊塞詩、山水詩、律詩或是絕句都有廣為流傳的佳作。王維尤以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成就最高,他的詩中有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邊疆關塞的壯闊蒼涼,小橋流水的恬靜,著墨不多,形象鮮活,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蘇軾稱贊王維的詩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字摩詰)。王維少年得志,生活悠閑,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長安東南的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遠離塵世,寄情山水,布衣素食,好友相聚,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十分逍遙。其詩作自然清新,淡泊寧靜,信手拈來,韻味無窮。我十分欣賞王維的那首《山居秋暝》,詩中寫道:“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中遠近相宜,動靜相兼,充滿詩情畫意,也頗有生活情趣。還有“山中一夜雨,樹梢百重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或描寫山川田園風光,或抒發壯志情懷,或表達朋友之情,至今讀來仍在我的心中引起強烈共鳴。
和王維并稱山水田園派代表詩人的孟浩然,在藝術上也有獨特造詣。他的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親切自然,生活氣息濃厚。如《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淡而有味,意境清曠。他的另一首《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更是通俗易通,老少皆宜,成為經典之作。他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代的人和后世所傾慕。李白稱贊他的詩“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贊嘆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唐代的邊塞詩人中以高適、岑參為代表。高適少年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他的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的精神。高適的代表作《燕歌行》氣氛悲壯淋漓,主題深刻含蓄。全詩以濃縮之筆,寫了戰役的全過程,其中的“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等詩句,寫出戰場的殘酷與悲壯,表達了詩人的悲憫和禮贊,極富感染力。岑參曾兩度出塞,在邊疆軍營中生活了8年。他在詩中充滿激情地歌頌了邊防將士的戰斗精神,如《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描寫了將士們勇往直前,轉戰沙場的壯烈場面:“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在《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則描繪了將士們風雪中行軍的緊張氣氛:“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岑參的邊塞詩氣勢雄偉,想象非常豐富。
中唐時期成績卓著的詩人當數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理論主張,并親自領導新樂府運動。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通俗易懂,其代表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等。白居易的詩主要分為諷喻詩和閑適詩,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密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特點。《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最成功的詩作,突出特點是強化抒情,只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在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潑墨如雨,務求盡情。
唐詩的形式多種多樣。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有絕句和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較嚴格,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不僅繼承于漢魏民歌、樂府傳統,而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五言、七言古詩,并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典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練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走近唐詩,仿佛走進了萬木競發、欣欣向榮的春天,處處生機勃勃、異彩紛呈。唐詩反映了盛唐時期的社會景象,詩中充滿了一種健康豐滿的美,充盈著青春活力,散發著自由和快樂的氣息。唐詩反映了唐朝社會的變化,詩中有邊塞戰爭的刀光劍影、將士的豪邁情懷,也有山水田園的恬靜閑適、自然風光,還有反映社會變遷、百姓疾苦的真實場景。唐詩是反映唐代社會萬千氣象的一幅壯美畫卷。
閱讀欣賞唐詩,使人聯想起唐朝的“胖美人”。唐朝國力強盛,百姓相對富庶,故當時的審美標準是“以胖為美”。唐朝的壁畫中,美人形象多豐腴肥碩,梳著高高的發髻,身著寬大的衣服,頗顯雍容華貴。唐玄宗李隆基寵愛的大美人楊貴妃楊玉環,就是一個豐腴的年輕女子,體態豐盈,膚如凝脂,長袖善舞,“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而唐詩的風度、氣勢、神韻,盡顯萬千氣象、千姿百態,與“胖美人”頗為契合。正因為如此,唐朝的美詩與美人,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傾慕、所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