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4
月19日,第八屆臺灣“遠東建筑獎”在臺北遠企中心揭曉。作為兩岸獎金最高的建筑獎項,大陸地區的“南外灘水舍”和臺灣地區的“羅東文化廣場”各獲得獎金新臺幣100萬元。
不是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本屆入圍的10個作品,有一半是改造設計。那些一度走向沒落的老房子,在眼光獨具的設計師手中,獲得了新生,而在注重文脈和歷史延續的評審眼中,它們,富有肌理的質感,比地標性的商業建筑,更有溫度,更值得珍惜。
南外灘水舍:煥發第二春
4月15日下午,記者隨“遠東建筑獎”評審團一行一起走進上海“南外灘水舍”參觀。外觀并不炫目,甚至可以說是低調到了極點,墻皮剝落的混凝土外墻,絕不顯山露水,可是一走進室內,就是另一番感受。底層的吧臺,時尚氣息已撲面而來,經過改造的客房,簡約、舒適、摩登,巨大的落地窗戶,可以憑眺江景。
一打聽才知道,這里原來是上世紀30年代建造的一棟不起眼的小房子,荒廢多年,而現在,經過上海如恩設計研究室的夫妻檔設計師郭錫恩和胡如珊兩位的妙思巧運,已經搖身一變為上海南外灘老碼頭新規劃區內的水舍精品酒店,在黃浦江畔,與閃爍著璀璨燈火的浦東天際線隔江相對。特別是,八竿子打不著的30年代老舊房子和水舍精品酒店,兩者的強烈沖突,經過設計師的妙手,如今妥帖篤定地融合在一起,既保存了歷史的文脈,又讓老舊建筑重新煥發青春,實在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燈是新的、床是新的、玻璃是新的,可是,與此同時,原有的混凝土結構被保留,古老的地磚、大量被加入的耐候鋼,馬上把人的思緒拉回到當年黃浦江運輸碼頭的工業背景。甚至,如果你夠仔細,還能看到彈孔的痕跡。那種美,使行走在其中的人在歷史與當下之中體驗一種時空穿梭的感覺,正如設計師郭錫恩所說:“一座城市成熟的時候,便會尋找老的東西,就像人一樣。”即使是新建的部分,你也能感受到它與歷史的對話。在原來的三層建筑之上,郭錫恩和胡如珊決定加建第四層,與黃浦江上的船舶工業以產生共鳴,同時,頂層的屋頂花園,又完全符合商業的功用,誰說老建筑不能煥發第二春?“南外灘水舍”就是一個老房子改造的成功案例。
“南外灘水舍”在上海本地的知名度似乎還不太高,可是,它之前已經獲得2010年臺灣室內設計大獎、商業空間大獎TID獎,可以說名聲在外。郭錫恩和胡如珊夫婦,都畢業于加州大學柏克萊建筑學院,郭錫恩在哈佛設計學院取得了建筑學碩士學位,胡如珊則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建筑及城市規劃碩士學位,他們在學生時代起就常常在一起合作,形成了相當的默契。
在美國求學之后,一直留在美國就業。他們有想過回到亞洲生活,只是不知道該在哪里定居。直到有了外灘三號這個項目,他們才決定搬來上海居住了一年,在這過程中他們發現,其實他們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對設計的夢想都能在上海實現。
2006年,兩人創立了設計共和(Design Republic),一家總部位于中國上海、匯集諸多國際頂級設計師的系列產品的家居零售店,也就是這一年,郭錫恩被美國《I.D.》雜志評選為年度最值得關注的40名設計師之一,第二年,他們的設計共和旗艦店就榮獲了2007年度亞洲設計大獎(DFA)大中華杰出設計獎。
上海,見證了他們設計和愛情的結晶。在記者面前,短發、黑衣的胡如珊顯得特別年輕干練,實在看不出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對于當下中國的建筑設計,她也有著非常理性的看法:“現在中國正在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一種嶄新的思想,如何將中國文化融入到設計中去是我們思考的問題。只是,這種思考還沒有發展成熟,當務之急是如何突破商業的限制,進行更多的討論,讓設計師之間有更多的交流。”
心,好像瞬間就靜了下來
雖然沒有獲獎,但是其他入圍的作品中,改造工程也得到了評審的一致青睞。
走在同濟大學建筑系副教授袁烽的工作室J-Office的空間里,光影的流動、靜如鏡面的池塘、形態特別又完全符合人體力學的椅子,都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由空心磚壘成的圍墻,乍一看,簡樸質拙,但隨著時間的流轉、光影的變化,這些空心磚居然能夠變幻出不同的視覺感受,而內部的景觀又仿佛蒙上了一層薄紗若隱若現。后院的茶室讓樹生長在建筑中,人與自然無縫對接,心,好像瞬間就靜了下來。那是設計的力量,樸實,卻如此華麗地將空間的美展示在你面前,也難怪,連林志玲主演的《101次求婚》都要在此取景。
這是原來第五化纖廠廠區中一棟建于上個世紀60 年代的老廠房,早已廢棄,當中一間廠房的屋頂曾經坍塌,現在,袁烽整修之后種上了爬山虎。“在整個三跨廠房的空間規劃中,我們拆除了質量并不理想的第二跨廠房的屋頂,”袁烽說,“并將辦公空間的入口布置在正對著第二跨廠房軸線的位置。這樣步入整個空間感受到的首先是系列屋架下的草坪。這種無形的‘曠感,并非由形式所塑造,而是來自簡單的空間取舍。”
當記者問及這些空心磚的抗震性時,袁烽對記者說:“我們都做過縝密的計算,橫向和縱向的抗震性都達到標準,這些空心磚底下我們都加了鋼筋,增加了它的抗拉性。”
無獨有偶,章明改建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原來是上海南市區發電廠主廠房。那根標志性的大煙囪當然已經不再有實質性的功用,但是它依然矗立在黃浦江邊,就像是為一個逝去的時代樹立的一座紀念碑。當然,無需傷感,發電廠變身中國第一個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之后,它的建筑主體,沒有荒廢,依舊在釋放熱能。那些工業時代的元素,比如七層濱江平臺上的粉煤灰分離器,章明也有選擇性地保留,只是涂上了一層暗紅色的涂料。
使現代感和后工業時代的遺跡感如此強烈地對比在一起。甚至,大煙囪內,你都可以去轉一圈,走在煙囪內圈的走道上,章明笑著說:“有人說,可以在這里辦音樂會,音響效果肯定不錯啊。”
2010年世博會時,這里曾經是城市未來館,在生態環保方面也做了很多實驗。“這里所有的電能,都依靠黃浦江水源的熱泵,”章明自豪地說,“不要小看了自然的力量,盛夏時節,館里會給觀眾提出警告:請穿上外套進館。因為溫度太低了。”
設計,可以讓建筑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可以讓老舊過時變得摩登fashion,因為設計,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