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
老年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并發缺血性心臟病的危險因素
鄭文
目的 探討老年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并發缺血性心臟病的危險因素。方法 選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本院78例老年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其記為觀察組, 同時, 選取本院同一時期78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 記為對照組, 對比兩組患者日常生活習慣、心電圖、病史和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等各項指標, 探討老年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并發缺血性心臟病的危險因素。結果 對照組缺血性心臟病病發率明顯低于觀察組, 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患者年齡、日常生活習慣、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等都有可能誘發老年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并發缺血性心臟病。
老年; 高血壓;高脂血癥;缺血性心臟??;危險因素
近年來,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加劇, 高血壓、高脂血癥以及缺血性心臟病病發率逐漸上升。高血壓作為臨床常見病, 其極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高脂血癥是因血脂過高, 而危害患者健康。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常見于老年患者, 且多伴發缺血性心臟病。以2011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患者, 探討老年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并發缺血性心臟病的危險因素, 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1年7月~2013年7月本院78例老年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其記為觀察組,同時, 選取本院同一時期78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記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符合WHO相關疾病診斷標準。對照組78例, 其中, 男43例, 女35例;年齡55~78歲, 平均年齡68.5歲。觀察組78例, 其中, 男45例, 女33例, 年齡60~80歲, 平均年齡66.3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其它臨床資料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統計并采用多因素回顧分析[1]的方法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日常生活習慣、高血壓病程、病史、甘油三酯水平、血尿酸水平、高水平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總膽固醇水平等。
1.3 診斷標準 缺血性心臟病診斷標準[2]:心電圖檢查結果結合患者臨床癥狀, 或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發現1支或以上存在冠狀動脈近端狹窄, 或存在陳舊性心肌梗死病史。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缺血性心臟病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20例患者并發缺血性心臟病, 發病率25.6%;觀察組32例患者并發缺血性心臟病, 發病率41.1%。兩組患者缺血性心臟病發生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缺血性心臟病發生危險因素比較 通過對兩組患者年齡、日常生活習慣、心電圖、病史和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膽固醇血癥以及高尿酸血癥血癥等分析比較發現, 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生與年齡、日常生活習慣、高尿酸血癥、年齡、高水平超敏C反應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癥、高尿酸血癥有著密切的關系,
近年來,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加劇, 老年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發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壓作為臨床常見疾病, 其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一般來說, 高血壓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阻塞動脈管道, 引起心肌缺氧缺血, 進而誘發缺血性心臟?。?]。
將本文對照組和觀察組臨床多方面因素進行對比分析,可發現, 缺血性心臟病和患者年齡、日常生活習慣、病史、高水平超敏C反應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癥、高尿酸血癥等均有密切的關系。結果表明, 高血壓、高脂血癥等多因素并存增大了臨床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高血壓因動脈硬化, 引起血管彈力下降, 從而外周阻力加大, 高血壓通常和血管動脈硬化程度緊密相關, 高血壓伴隨著動脈硬化、外周阻力增加、心臟負荷等, 最終引起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生[4]。高脂血癥因高三酰甘油和高膽固醇引起載脂蛋白和脂質分布異常, 在被巨噬細胞和內皮細胞吞噬之后, 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同時,低密度脂蛋白很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因為其顆粒較小,在血漿中停留時間較長, 因此, 可經由動脈壁內皮細胞進入內皮下間隙并沉淀, 最終加重了動脈硬化[5]。高脂血癥在誘導缺血性心臟病發作上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本文研究結果指出, 老年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并發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明顯高于未合并高脂血癥。有的患者存在吸煙的習慣, 煙草中含有的有毒成分會增加血液黏稠度, 促進脂質聚集速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會誘發缺血性心臟病。而高水平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能提升纖維蛋白合成速度, 影響組織纖溶, 從而加劇了血栓堵塞。另外, 肥胖也是引起老年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并發缺血性心臟病的一大因素, 肥胖多會帶來代謝紊亂,影響體質量指數, 血脂水平和體質量指數是正比關系。肥胖導致游離脂肪酸增多, 加大動脈硬化程度, 此外, 肥胖導致脂肪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降低, 這會造成高胰島素血癥代謝異常, 最終加劇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 導致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生。
綜上所述, 缺血性心臟病發作與多方面因素有關, 且存在很多高危因素, 臨床治療缺血性心臟病要從患者臨床癥狀入手, 通過控制飲食、加強鍛煉等方式, 有效降低血糖、血脂等, 提升心臟儲備能力, 從而有效預防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劉漢毅.老年缺血性心臟病的危險因素分析.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09,5(1):64-65.
[2] 趙文忠.老年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并發缺血性心臟病的高危因素探討.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2010,6(12):58.
[3] 趙明虎.老年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并發缺血性心臟病的危險因素.實用醫學雜志, 2011,6(3):501.
[4] 陳家堅.高脂血癥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與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相關研究.江蘇醫學, 2011,5(3):90-91.
[5] 趙劍平.老年高血壓合并心衰的危險因素分析.中華內科雜志, 2009,5(4):23-24.
459000 河南省濟源市腫瘤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