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娜 張仁漢
門診可疑高血壓者體質量指數與動態血壓的相關性
蘆娜 張仁漢
目的 通過對門診可疑高血壓患者進行動態血壓監測(ABP)了解全天血壓水平與體質量指數(BMI)的相關性。方法 選擇門診就診者SBP≥120 mmHg和(或)DBP≥80 mmHg者共計223例, 分為正常組(81例)和肥胖組(142例), 對其BMI以及ABP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正常組和肥胖組動態血壓監測24 h SBP、DBP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BP和BMI有關(SBP:r=0.150, P<0.05;DBP:r=0.289, P<0.01)。結論 對門診可疑高血壓的超重或肥胖者, 應用動態血壓監測了解全天血壓水平十分必要。
動態血壓監測;高血壓;肥胖;體質量指數
臨床研究顯示, 自115/75 mmHg開始, 隨著血壓水平升高, 心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即開始增高[1], 因此目前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均普遍支持對于血壓正常高值人群的(生活方式及藥物)干預措施。而超重或肥胖導致的胰島素抵抗及高胰島素血癥是促進高血壓發生并發展的重要因素[2,3]。本研究針對就診于北京市第六醫院高血壓門診且診室血壓高于120/80 mmHg者進行動態血壓監測, 了解體質量指數與24 h血壓水平之間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4月于本院高血壓門診就診的患者共223例, 其中男性119例(年齡37~78歲),女性104例(年齡42~75歲);所有病例均符合2010年第三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正常高值血壓水平以上, 即診室血壓收縮壓≥120 mmHg和(或)舒張壓≥80 mmHg;上述病例完善病史及常規體檢, 均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心臟瓣膜病以及影響血壓水平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動態血壓監測 采用IEM Mobil-O-Graph NG24 h動態血壓監測系統, 袖帶固定于左上臂, 下緣距肘窩2~3 cm,松緊度以能容納二指為限。監測間隔:日間(6 am~8 pm) 30 min/次, 共計28次;夜間(8 pm~次日6 am) 60 min/次, 共計10次。24 h內有效血壓監測次數不小于總血壓監測次數的80%。
1.2.2 診斷標準 超重或肥胖:采用2004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關于代謝綜合征的建議, 以BMI≥25 kg/m2作為超重和(或)肥胖的標準。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體重正常組和肥胖組SBP、DBP的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動態血壓監測SBP、DBP和BMI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體重正常組共81例, 動態血壓監測提示其中60例全天平均血壓高于130/80 mmHg, 符合動態血壓監測的高血壓診斷標準。肥胖組142例, 動態血壓監測提示其中124例全天平均血壓高于130/80 mmHg, 兩組間卡方檢驗, P<0.01, 提示兩組動態血壓監測提示血壓升高的比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體重正常組81例, 其動態血壓監測示全天平均SBP (134.21±6.63)mmHg, DBP(74.47±5.25)mmHg;肥胖組142例,其動態血壓監測示全天平均SBP(136.31±7.40)mmHg, DBP (77.85±6.05)mmHg。兩組人群SBP及DBP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 體質量指數和動態血壓監測全天血壓平均值具有密切相關, 體質量指數VS收縮壓:r=0.150, P<0.05;體質量指數VS舒張壓, r=0.232, P<0.01)。
動態血壓監測是近年來高血壓領域重要臨床進展之一,通過每日多次自動測定血壓, 可監測血壓晝夜波動, 發現隱蔽性高血壓, 并避免誤診白大衣性高血壓, 彌補了傳統診室血壓測定的不足。在2010年第3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規定以全天平均血壓130/80 mmHg為動態血壓監測的高血壓病診斷標準[4]。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 肥胖或超重已經成為常見病, 2008年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在北京地區超重或肥胖人口已經超過50%。而肥胖相關的胰島素抵抗與高血壓互相促進互為因果。胰島素抵抗可造成腎臟水鈉重吸收增加, 血壓對攝入鹽分敏感性增加, 并刺激血管平滑肌增生。國內流行病學研究也證實隨著體質量指數增高, 發現其血壓水平也逐漸升高。本研究入選的超重或肥胖者中87.3%動態血壓監測顯示全天平均血壓高于130/80 mmHg;其比例明顯高于體重正常者(P<0.01)。進一步分析顯示, 肥胖或超重者動態血壓監測全天SBP及DBP均高于體重正常者, 提示診室血壓增高且合并肥胖或超重者罹患高血壓病可能性較大。因此對于診室血壓正常高值的超重或肥胖人群, 建議及時完善動態血壓監測進行高血壓篩查診斷。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體質量指數和24 h血壓水平的關系, 結果顯示BMI和SBP及DBP均存在肯定的相關性, 其中BMI與DBP的相關性似乎更為密切。關于肥胖或超重以及BMI與血壓及其各組分的確切關系, 需要進一步行大規模將臨床研究加以證實。
[1] 王瑞,趙興勝.正常高值血壓的研究現狀.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2;20(7):629-636.
[2] 楊裕華,王際莘,賀法憲.鹽敏感原發性高血壓與胰島素抵抗研究進展.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31(8):1481-1486.
[3] 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1, 19(8):701-743.
[4] 中國血壓測量工作組.中國血壓測量指南.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1,19(12):1101-1115.
100007 北京市第六醫院高血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