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燕軍 金志鵬 胡志榮
親水性敷料預防PICU嬰兒氣管插管固定所致面部損傷效果觀察
葛燕軍 金志鵬 胡志榮
目的 探討3M親水性敷料預防PICU嬰兒氣管插管固定所致面部損傷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3年12月, 隨機將PICU收住的1歲以下機械通氣嬰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對照組46例采用傳統方法固定氣管插管, 觀察組53例使用親水性敷料保護面部局部皮膚后固定氣管插管。觀察兩組患兒面部皮膚損傷情況(紅腫、水泡等), 氣管插管固定效果及移位情況。結果 ①觀察組1例患兒固定氣管導管部位紅腫, 對照組則有8例發生不同程度的面部損傷(2例局部紅腫, 4例出現局部皮膚撕脫, 1例局部出現滲出, 1例水泡), 有統計學差異。②觀察組2例發生氣管插管脫管, 對照組有1例脫管,兩組對照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親水性敷料預防機械通氣患者面部損傷較傳統固定方法發生率低, 無明顯脫管發生, 值得臨床推廣。
親水性敷料;預防;機械通氣;面部損傷;效果
氣管插管是臨床上開放氣道、手術麻醉和危重癥急救復蘇中最常用的方法, 而對經口腔氣管插管的安全固定是插管成功的保證[1]。在臨床護理實踐中, 尤其是PICU住院的嬰兒患者病情危重、復雜, 且皮膚嬌嫩, 在有創機械通氣中,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是拔除氣管插管后, 顏面部皮膚出現不同程度表皮破損, 傷處可出現表皮撕脫, 局部液體滲出,嚴重者可出現滲血。顏面部小血管和神經豐富, 易出血, 對疼痛敏感度高[2]。在優質化護理服務當中, 降低了患兒的舒適度及家長的滿意度, 甚至延長了在PICU的滯留時間, 增加了醫療費用。本科采用3M親水性敷料保護面部局部皮膚的固定方法與傳統膠布固定方法進行比較, 探討親水性敷料保護面部局部皮膚的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2月入住本院PICU機械通氣的1歲以下經口氣管插管患兒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6例, 平均年齡(7.13±4.25)月;觀察組53例, 平均齡(6.13±5.25)月, 兩組年齡無統計學差異。原發病重癥肺炎79例,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12例,蒙被捂熱4例, 其他15例(維生素k缺乏、膿毒性休克、暴發性心肌炎等)。原發病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固定方法:將3M絲綢膠布撕成兩條, 每條均長9 cm, 寬2.5 cm, 沿寬度平均剪開, 剪到長度的2/3時, 剩1/3不剪, 將沒剪的1/3貼在一邊口角, 粘貼平整,氣管插管順勢移至貼膠帶的口角旁, 另一條膠布同法剪開,分別按順時針和逆時針反向纏繞于經口氣管插管上, 注意氣管插管離口角0.5 cm, 預防口腔粘膜受壓, 插管旁置一牙墊,紗布寸帶繞枕部1周, 松緊度以能插入1指為宜, 記錄插管距門齒的距離, 膠布和寸帶每天更換, 污染隨時更換。
1.2.2 觀察組 徹底清潔皮膚表面, 在使用敷料前確定皮膚完全干燥, 根據傳統氣管插管固定方法, 評估膠布在顏面部的粘貼范圍, 選擇大小合適的敷料, 或可按照部位用無菌剪刀適當修剪敷料后再使用。采用無接觸式的操作方法, 減少手指和親水性黏膠表層的接觸, 達到無菌粘貼敷料的目的。使用前, 先向家長解釋清楚使用的目的及意義, 使家長理解并配合。使用時, 將包裝撕開, 取出3M親水性敷料(人工皮),將無接觸保護膜去除, 根據粘貼范圍, 將有粘性的一面覆蓋在顏面部合適位置, 以滾壓的方式粘貼, 注意與皮膚的貼合,避免皺折或空氣進入, 使覆蓋皮膚處于密閉環境, 注意減少不必要的拉扯, 以免造成周圍皮膚的機械性創傷。然后按照對照組氣管插管固定方法, 將膠布纏繞于經口氣管插管上,再固定于3M親水性敷料(人工皮)上, 敷料應大于膠布邊緣1.5 cm。若3M親水性敷料已安全變成白色, 則應立即更換。去除時, 從敷料邊緣處, 平行180度小心撕除, 清潔皮膚表面,再進行粘貼, 一片約可使用2~3 d, 經濟方便。但對于一些面部感染的傷口、三度灼傷或有可能影響到肌肉、筋或骨的皮膚潰爛不適用。
①觀察組1例患兒固定氣管導管部位紅腫, 對照組則有8例發生不同程度的面部損傷(2例局部紅腫, 4例出現局部皮膚撕脫,1例局部出現滲出, 1例水泡), 有統計學差異。②觀察組2例發生氣管插管脫管, 對照組有1例脫管, 兩組對照無統計學意義。
3.1 親水性敷料預防嬰兒氣管插管固定所致的面部損傷效果明顯 兩組分別從插管后1 d、3 d、5 d作為時間節點進行對照觀察。對照組55人中, 有9人機械通氣時間<3 d, 從本組中剔除, 46例采用傳統方法固定氣管插管, 1 d無明顯差異, 3 d有2例患兒出現局部紅腫, 1例水泡, 5 d有4例患兒出現局部皮膚撕脫,1例局部出現滲出, 有8例患兒發生不同程度的面部損傷。觀察組55人中, 有2人機械通氣時間<3 d, 從本組中剔除, 53例使用親水性敷料保護面部局部皮膚后固定氣管插管。1 d無明顯差異, 3 d有1例患兒發生對親水性敷料過敏現象, 局部皮膚出現發紅, 立即去除親水性敷料,局部保持干燥, 2 d后局部發紅現象逐漸消失。5 d無患兒出現面部損傷。有統計學差異。
3.2 氣管插管固定效果及移位情況 觀察組2例發生氣管插管脫管, 1例因為患兒清醒躁動, 導致意外脫管。對照組有1例脫管,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嬰兒, 其吞咽反射未恢復,口腔分泌物較多, 使粘貼氣管插管及牙墊的膠布濕潤而發生膠布與皮膚粘貼不牢;兩組對照無統計學意義。
親水性敷料內層的聚合水凝膠與合成橡膠和粘性物可以維持一種濕性環境[3], 從濕度、透氣等方面為患兒皮膚提供最佳的保護, 厚薄適中, 適當的柔軟度, 舒適性高。顏色透明,便于觀察局部皮膚情況。彈性好, 對面部肌肉牽拉小, 不會使患者感覺面部肌肉牽拉不適。因為敷料的密閉性好, 不易被可能接觸到的細菌所感染, 針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嬰兒,口腔分泌物較多, 其還具有一定的防水特性。
傳統膠布的固定方法由于將膠布固定在面頰上, 膠布的牽拉常使嬰兒面部肌肉不適, 且易刺激皮膚引起炎癥及破潰[4], 親水性敷料在撕除時不會給兒童帶來疼痛[5], 且去除時, 不會殘留在顏面部。在預防嬰兒氣管插管固定所致的面部損傷效果明顯, 操作簡單, 減輕患兒的痛苦, 方法優于傳統手段, 并可降低護理并發癥, 提高無陪病房的家長滿意度, 值得臨床推廣。
[1] 李紅英,張娟,趙樂欣.機械通氣病人發生非計劃性拔管36例分析.實用護理雜志, 2002,18(1):19-21.
[2] 王瑞銘,王淑華,霍銀輝.30例顏面部外傷換藥和護理體會.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 2013,22(2):135-136.
[3] 徐作峰,謝曉燕,徐輝雄,等.超聲造影和增強CT 檢查診斷腎癌的比較研究.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10,31 (7) : 452-455.
[4] 陳小燕.經口氣管插管改良固定方法在ICU氣管插管患者中的應用.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3(2):47-48.
[5] Forshaw A.Hydrocolloid dressings in paediatric wound care.Journal of Wound Care, 1993, 2(4):209.
450053 鄭州市兒童醫院P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