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章發 張超
【摘要】 目的 觀察分析肝素化血漿標本進行偶氮砷Ⅲ法血鈣測定時, 對實驗檢測結果有無影響。方法 采集血液標本, 分別使用肝素化血漿和血清標本, 進行偶氮砷Ⅲ法血鈣測定, 兩組檢測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 肝素化血漿血鈣測定結果:2.71 mmol/L, 血清血鈣測定結果:2.31 mmol/L。 統計學分析顯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肝素化血漿標本對偶氮胂Ⅲ法血鈣測定結果具有嚴重影響, 不宜使用肝素化血漿標本進行偶氮砷Ⅲ法血鈣測定。
【關鍵詞】 肝素化血漿;偶氮砷Ⅲ法;血鈣測定
在臨床實驗室質量管理中, 分析前質量保證有重要意義, 不同標本處理方式, 可能影響實驗結果。作者觀察分析肝素化血漿和血清標本, 使用偶氮砷Ⅲ法測定血鈣的結果, 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門診、住院患者隨機血液標本105例(剔除嚴重脂血、溶血及黃疸標本), 年齡1.0~78.0歲, 其中男50例, 女55例。
1. 2 儀器 OLYMPUS AU-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 3 試劑及相關用品 江蘇康健醫療用品有限公司提供一次性真空采血管(肝素管、普通管), 其中肝素管(肝素鈉)每支抗凝血液5.00 ml。
RANDOX (Human-Sera分析用人血清基質)定值凍干質量控制血清。
偶氮砷Ⅲ法血鈣測定試劑盒(國內某品牌),試劑主要成分:偶氮砷Ⅲ(ARSENAZO Ⅲ):0.20 mmol/L; 咪唑: 75 mmol/L。
1. 4 實驗方法 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液, 分別注入一次性真空采血管肝素管(5.00 ml)和普通管(3.00~5.00 ml)中, 待普通管血液收縮后, 再一起進行標本離心處理。于此同時, 將5支同一批號的定值凍干質控血清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進行充分溶解、混勻后, 每支再分別分配到6支檢測管中, 共30份, 與檢測標本一起上機進行實驗檢測。
1. 5 統計學方法 檢測數據處理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使用配對資料組間差異 t檢驗。
2 結果
肝素化血漿與血清標本血鈣測定結果, 兩組檢測數據配對資料組間差異t檢驗,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所用定值凍干質控血清參考值(ARSENAZO Ⅲ法 ):2.30 mmol/L。
3 討論
血鈣或者血液總鈣測定, 一般是指使用血液血清標本進行總鈣含量測定。關于血鈣測定, 雖然已經使用過許多鈣結合染料, 其中鄰-甲酚酞絡合酮和偶氮砷Ⅲ(ARSENAZO Ⅲ), 至今一直在廣泛應用, 當然, 鈣離子與偶氮砷Ⅲ結合力還受到緩沖液, Ph和鈉濃度的影響[1]。血鈣檢測作為臨床一般常規檢測項目, 目前較多使用偶氮砷Ⅲ比色法, 而且已經有文獻證明, 該方法是較為理想的方法[2]。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的具體要求[1], 應該使用血清標本進行血鈣的測定。但在實際工作中, 使用肝素化血漿標本進行血鈣測定的情況確實存在。亦有文獻報道血清與肝素化血漿標本,血鈣測定結果差異不具顯著性[3], 但其未提供具體的實驗方法以及試劑具體配方。在購買的試劑盒, 一般都有生產廠家提供的詳細產品使用說明書, 對標本處理有具體的要求。我們選擇國內一家較為知名的試劑生產商提供的偶氮砷Ⅲ法血鈣檢測試劑盒, 廠家在使用說明上明確這樣注明樣本要求:血清、肝素化血漿、尿。血清或肝素化血漿中的鈣, 在2~8℃下可穩定10 d。但在實際工作中, 發現有一定問題, 故進行了此次實驗。通過此次實驗的觀察、分析。可以從以上實驗結果看出, 肝素化血漿與血清標本, 偶氮砷Ⅲ法血鈣測定結果差異甚大, 足以影響臨床醫生對患者病情的分析以及治療措施的制定。特別是對于那些低清蛋白血癥、慢性腎功能衰竭、甲狀腺功能減退、維生素D缺乏、電解質代謝紊亂等低鈣血癥患者, 可能產生嚴重后果[4]。而另一家國內試劑生產商提供的偶氮砷Ⅲ法血鈣試劑盒, 試劑主要配方為偶氮砷Ⅲ(ARSENAZO Ⅲ): 0.10×10-3 mol/L,磷酸鹽緩沖液(pH7.0):50×10-3 mol/L。則明確要求使用血清標本進行測定, 此次實驗未使用次家試劑。臨床生化檢測, 一般要求使用血清進行, 尤其對《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中要求使用血清進行實驗的項目, 改為血漿進行實驗操作時, 必須進行大量實驗證實, 方可使用, 以免影響實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 影響臨床的診斷與治療。臨床醫生亦應依據檢驗科采集標本的具體要求, 嚴格督促工作人員采集合格的標本, 保障醫療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6:383-383.
[2] 張莉.偶氮砷Ⅲ發鈣試劑盒不確定度的分析.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2,11(20):1661-1662.
[3] 蘇少華.肝素抗凝血漿用于急診生化檢驗的研究.中國現代醫生, 2007,45(6):13-14.
[4] 周新.涂植光.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43-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