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杰 陳振 張偉
摘 要:立足豫南茶區夏秋茶現狀,分析豫南夏秋茶利用存在的問題,闡述了豫南茶區夏秋茶利用的可行性和措施,為今后豫南茶區夏秋茶利用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夏秋茶;利用;可行性;措施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4.021
豫南地區產茶歷史悠久,茶葉生產始于東周而盛于唐宋,茶文化底蘊深厚。茶園主要分布在信陽市(浉河區、平橋區、羅山縣、光山縣、固始縣、商城縣、潢川縣、新縣、南灣湖管理區、雞公山管理區等)、南陽市(桐柏縣、淅川縣、內鄉縣、西峽縣等)和駐馬店市(確山縣、泌陽縣、遂平縣、西平縣、驛城區等)。近年來,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視支持下,豫南茶區認真執行河南省茶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貫徹黨的惠農政策,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技興茶戰略,積極推進茶產業的結構調整,保持了健康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目前,豫南茶區雖有以夏秋茶為原料開發生產的紅茶和眉茶等,但該地區總體上還是以生產春茶和高檔紅茶為主[1]。如果能夠進一步挖掘夏秋茶資源利用潛力,將進一步提高茶葉生產整體效益,增加茶農收入,實現茶業增效,也將促進豫南茶區茶產業的轉型升級。
1 豫南茶產業的現狀
2013年,豫南茶區茶園面積達到16.6萬hm2,產量6.1萬t,總產值達90億元,已成為我國江北最大的茶葉產銷集散地。目前,豫南茶區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4家,全國設立營銷網點1 500多個,茶葉專業合作社和茶葉家庭農場快速發展,茶葉從業人員已突破130萬人。據統計,2013年春茶產量、產值分別達到3.2萬t和68.3億元。茶產業規模效益持續穩步提高,在豫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茶產業已成為豫南地區的朝陽產業、富民產業、特色產業、生態產業[2]。
2 夏秋茶開發存在的問題
2.1 投入產出比不合理
隨著城鎮化發展步伐的加快和國內外產業布局的重新分布,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造成采茶工短缺,工價大幅上漲,成品茶成本增加[3]。而隨著中央及地方政策的變化,禮品茶銷量下降,高檔茶價格降低,夏秋茶利潤空間狹小,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
2.2 自然災害頻發,茶園防災能力弱
由于缺少先進的防災設施與有效的技術手段,加之近年來發展茶園多為無性系茶園,根系淺,抗旱性差。夏秋季高溫、干旱已成為影響豫南茶區夏秋茶生產的最大因素之一。2013年入夏以來,高溫超過35 ℃的天氣達30多 d,平均降雨量創歷年新低,茶葉生產受損嚴重,茶園灼傷嚴重,甚至出現大面積干枯現象。夏秋茶的生產錯過了適采期,茶葉的品質和產量受到嚴重影響。
2.3 產品質量不佳,市場認知度低
由于豫南茶區以生產傳統綠茶和紅茶為主,相對于春茶,夏秋季生產的茶葉品質(色、香、味、形等)略遜一籌,不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而市場需求對茶葉的生產起導向作用,形成了夏秋茶比例不高的現狀。
2.4 缺乏龍頭企業帶動
豫南茶區茶葉品質良好,現成為我國出口眉茶首選的拼配原料之一,以提高出口茶的整體品質。而豫南茶區眉茶加工企業寥寥無幾,僅盧氏茶葉集團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余茶葉龍頭企業很少涉足夏秋茶的生產,夏秋茶資源白白浪費。
2.5 茶產業鏈條短,茶葉利用率低
豫南茶區主要以生產綠茶和紅茶為主,普遍重視高檔春茶生產,輕夏秋茶生產,面向中低收入群體的中低檔茶葉數量少。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高附加值下游產品及面向廣大普通消費者的中、低端產品少,深加工也剛剛起步,產業鏈條較短,茶葉綜合利用率低,造成了夏秋茶少采甚至不采現象。
2.6 夏秋季是茶園病蟲害發生的集中季
豫南茶區茶樹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黑霉病等,蟲害有茶尺蠖、茶毛蟲、茶假眼小綠葉蟬等[4]。主要發生在5—10月,正處于夏秋季節,而農藥的安全間隔期為7~15 d,不利于茶園的管理和采摘。加之病蟲害的發生及農藥的噴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茶葉的品質。
3 夏秋茶開發的可行性
3.1 符合茶產品多元化的趨勢
目前,隨著茶產業發展進程的進一步加快,茶葉產品的多元化是茶葉產業發展的趨勢之一。茶飲料、茶保健品、茶食品等越來越多的茶產品為廣大消費者接受和認可[5]。茶葉生化的發展、工業化進程的提速均將助推茶葉精深加工,實現茶葉的全價利用。
3.2 符合茶樹生長及茶葉生產規律
研究表明,進行采摘的茶樹新梢生育規律受采摘的影響發生變化,隨著采摘輪次的增加,新梢的數量增加,從而茶葉產量增加[6]。因為,經采摘的茶樹新梢,生長期縮短,輪次間的間隔時間縮短。同時避免了茶樹蓬面參差不齊,并促使茶樹有效安全越冬和防止倒春寒危害茶園。
3.3 有利于提高茶產業的整體效益
充分利用夏秋季茶葉的特點,生產夏秋名優紅茶、青茶、黑茶及出口眉茶和茶飲料、茶食品的原料茶,實現茶產品多向分流,并能減少工廠車間器械的閑置率和提高管理人員的滿意度。夏秋茶的開發能大大提高茶園的年產量,調動茶農的積極性,實現茶農增收、茶業增效[7]。
4 豫南夏秋茶開發利用的措施
4.1 科學建園,加強管理
引進適宜豫南地區生長和適制茶類的茶樹良種[8],按照有機茶園要求進行高標準建園。并加強茶園管理工作,及時修剪、合理施肥,對茶園病蟲害采取綠色防控措施,優化茶園生態環境,對茶園實行適度遮陰,增加漫射光,進而改善茶葉的內在品質[9]。
4.2 實行機采,降低茶葉成本,實現茶葉增效
目前,豫南茶葉機械化加工率達到85%以上,而茶葉機采寥寥無幾。據程啟坤研究,與人工采茶相比,機械采茶效率提高10~20倍,費用降低80%,這兩項可使每667 m2茶園增加效益500元。對有條件的豫南茶園合理培養機采面,推廣大宗茶機械化采摘,將大大緩解農村用工緊張的難題,降低茶葉生產成本,顯著提高豫南茶產業的整體效益。
4.3 改善加工工藝,提高夏秋茶的品質
茶鮮葉是茶葉品質的基礎,而加工工藝亦是茶葉品質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豫南茶區以制作綠茶和紅茶為主。在制綠茶過程中,低溫延長攤放時間,適當加重殺青程度,減輕做形程度,提高茶葉干燥程度,以改善茶葉的色、香、味、形[10-11];在制紅茶過程中,嚴格萎凋溫度、濕度、時間,適度低溫長發酵,同時延長二次烘焙時間,以增強茶葉的品質。
4.4 延伸茶產業鏈條,實現茶葉全價利用
茶葉的全價利用指的是以茶樹(含根、莖、葉、花、果)及成品茶、半成品茶或是茶葉加工副產品為原輔料,利用現代工藝和技術,對內含物進行全方位利用開發,最大限度發揮茶的消費價值,目前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保健、日化、建筑材料等領域。茶葉的全價利用將有效地延伸茶葉產業的鏈條,提高茶葉的利用率,有助于茶產業的提升[12]。
4.5 開拓市場,加大網絡電商建設
豫南茶葉市場以本地區和河南省為主,省外、國外市場開拓不夠。豫南茶區作為北方茶區,茶葉內含物質豐富,香高、味濃、耐沖泡,被業界高度認可。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是豫南茶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加大茶葉電商平臺建設,目前以龍潤、大益、藝福堂為代表的茶葉電商逾2 000家,單家日銷售額突破1 000萬元,年銷售額超億元,并呈增加趨勢。茶葉電商化進程正處于初級階段,空間廣、潛力大,豫南茶企、專業合作社應抓住電商契機,加大網絡電商平臺建設、推廣力度,開辟茶葉銷售新局面。
4.6 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
河南省茶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堅持春茶、夏秋茶并重原則,著力開發夏秋茶,不斷提高夏秋茶產量比重,實施高、中、低茶產品協調發展戰略,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夏秋茶生產示范。豫南地區各級財政要不斷加大資金投入,通過財政貼息、補助等方式引導茶產業快速發展,整合相關涉農資金,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農業綜合開發以及科技研發等資金向夏秋茶開發利用傾斜,促進科研、生產、推廣、銷售等相關環節的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呂立哲,金開美.河南省茶產業發展趨勢與建議[J].中國茶葉,2013(10):16-18.
[2] 趙豐華.信陽茶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探究[J].農業科技通訊,2009(8):26-27.
[3] 鄭杰,呂立哲,吳淑平.影響信陽毛尖茶品質的因素及措施[J].耕作與栽培,2013(4):30-31.
[4] 趙豐華,任紅樓,蔣雙豐,等.信陽茶樹病蟲害種類調查及防控探討[J].中國茶葉,2012(10):15-19.
[5] 李哲敏.茶葉多元化利用[J].臺灣農業探索,1999(1):43.
[6] 童啟慶.茶樹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7] 黎小萍,陳華玲,李洪波,等.關于夏秋茶提質增效的思考[J].蠶桑茶葉通訊,2010(6):20-22.
[8] 吳淑平,呂立哲,金開美,等.信陽市無性系茶樹良種推廣現狀與思考[J].農業科技通訊,2011(12):151-153.
[9] 劉佳,梁麗云,馮建燦,等.信陽毛尖品質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河南農業科學,2013,42(7):1-5.
[10] 郭見早,崔敏,安柏彥.江北茶區夏秋茶提質增效措施[J].中國茶葉,2010(3):20-21.
[11] 郭桂義, 王在群, 劉建軍, 等.河南省名優茶加工機械化現狀與展望[J].河南農業科學,2007(8):51-53.
[12] 張士康.茶資源全價利用技術研發[J].茶世界,201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