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增

說是文明的尷尬,有些客氣,其實應該說是文明的缺失。
那一天,我坐火車從北京回天津。火車的車廂是封閉式有空調的,在那種車廂里是不準吸煙的。這一點,沒人不懂。然而,坐在我前面幾排的兩個30來歲的小伙子,竟拿出了煙,點著,旁若無人地吸了起來。
對此,旁觀的國人有的視若無睹,有的微蹙眉頭,卻無人干涉。我呢,只是條件反射式地摸了摸衣兜里的煙,但想了想,沒有拿出來。恰在這時,一個金發碧眼的也是30來歲的老外從座位上站起來走了過去,用相當熟練的漢語對那兩個小伙子說:“這里不準吸煙!”
老外說這話時,臉色是嚴肅的,嚴肅中透著理直氣壯,且他又是個外國人,那樣子就顯得有點傲慢。自然,他相信他是真理在握,因此他準以為下面的情景,一定是兩個小伙子連說“對不起,對不起”,接著就掐滅了煙吧。沒想到,他錯了,那兩個小伙子聽了他的話后,“騰”地站了起來,四目圓睜,狠狠地盯住了他。老外一看不妙,自嘲地聳了聳肩,攤了攤手,咧了咧嘴,紳士碰到無賴——有理說不清似的,轉身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也許那個老外以為他管不了就不管了,也就罷了。沒想到,他又錯了。他剛剛回到座位上,那兩個小伙子就跟了過來,一個站到他的座位旁邊堵住他,另一個則坐在他對面的空座上。接著人們看到:兩人狠狠地吸足了一口煙,然后分別沖著老外那張白里透紅的臉,近距離地、準確地、一點兒都不剩地噴了過去……
天哪,這也太過分了吧!稍微有點兒血性的男人都不能容忍了!
然而,出乎我的意料,老外竟然好似懂得“好漢不吃眼前虧”的中國古訓,忍了。
忍了?忍了多沒勁。于是,兩人又吸了一口煙,又一次噴了過去……
天哪!
讓我想象不到的是,面對這樣的侮辱,那個老外居然一忍到底,這回竟然連肩都沒聳,手都沒攤,嘴都沒咧,只是默默地站了起來,一聲不吭地走開了,臉上既沒有蔑視,也沒有惱怒。有的,只是無奈——可能還有恐懼。
再說一件事。有一回,一位朋友到我家來,看到我家陽臺空蕩蕩的,就說他家里有一個閑置的書柜正好可以放在我家陽臺的一角,藏書也行,存儲雜物也行,干脆送給我吧。過了一些天,我到他家去時,看見了那個書柜,質量不錯,量了量長寬,正好。我說那我就要了。
朋友說:“等哪天我借輛車給你送去吧。”我說:“行。”等我走出他家時,發現一輛三輪車正從面前經過。我靈機一動,對騎著那輛三輪車收破爛的小伙子說:“你先別收破爛了,你給我拉一趟書柜吧,我給你10塊錢。”小伙子聽了很高興——這樣的機會可不多。
回來的路上,我騎著自行車,小伙子騎著三輪車,邊走邊談。主要是我問:老家是哪里的呀,那里的生活怎么樣呀,你出來多久了呀,在天津都干了些什么呀,晚上住在哪呀,撿破爛兒一天能賣多少錢呀……他的回答,令我感到他生活的艱難,不禁使我對他產生了許多同情。此外,他那老實巴交的樣子,也使我對他產生了許多好感和信賴。
沒走多少路,就到了我家。小伙子幫我把書柜抬進了家。我拿出20塊錢給他,說:“我就不下樓了,你下去把那兩塊玻璃給我拿上來吧。”小伙子看了看20塊錢,愣怔了一下,沒說什么就把錢揣進了衣兜,隨后就下樓拿那兩塊玻璃去了。
然而,等我在陽臺上把書柜穩穩地擺好,小伙子卻還沒有上來。我把頭伸到窗外一看——哪里還有那個小伙子的影子?
天哪,這叫什么人哪?那兩塊玻璃是書柜上的門,剛才上樓時,害怕不小心碰碎了,我才臨時卸下來放在三輪車上的。離了這個書柜,那兩塊玻璃門就毫無用處,可他卻要拿走它們!而且,我對他也算不錯啊!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可是太多太多了。
現在的人們,經常談到文明缺失的問題,理論界更是為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我以為具體到每一個人來說,自是有其特定的原因與經歷;但從全社會來說,上溯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開始熱衷于階級斗爭起,我們的文明即出現了缺失。
我想起了自己經歷過的一件事。
1963年的秋天,我考進了南開大學。有一天,我帶幾位女同學參觀我的宿舍。進門時,我下意識地搶先一步推開了宿舍的門,回頭又作了一個請進的手勢。隨后,幾位女同學便走進了宿舍。
在我,這一切都很正常也很自然,我甚至都沒有意識到別的什么。意外的是,我的那兩個邀請動作卻被一些同學所嘲笑。他們說那是資產階級的腐朽作風。他們還說只憑這一個動作,就可以看出我的資產階級思想與資產階級世界觀有多么嚴重。于是,從那以后,我就“改邪歸正”了。
21年后的1984年冬天,上海一位女作家到天津來看我。把她領到我單位樓前大門時,我掀開厚厚的棉門簾子就走了進去,可她好半天也沒有跟進來。我很奇怪,走出去一看,她正站在門外流淚。
怎么回事?
“你……你……你怎么掀開門簾,就……就自己走了進去?”她哭著指責我。
原來,她以為我會掀開門簾,請她先進,然后我再進去。她沒有想到我竟會自顧自地走了進去,結果,就在她緊跟著我往里走的時候,那厚厚的棉門簾卻猛地砸了下來,擊中了她那嬌嫩的資產階級的鼻子。
(林冬冬摘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在思想的云上行走》一書,鄺 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