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特生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說,曾去醫院探望朋友,朋友伸出手要握他的手。他一如平常去握,也沒多想,握完就把手放開了。離開醫院不久,就接到電話說那朋友去世了。他很震撼,也很愧疚。他忽然體悟到,也許在握手時,朋友已自覺即將死亡。
所以那次握手,是生離死別的接觸。如果早點知道,或許會好好抱住他,多陪他一會兒,給予他更多的安慰鼓勵。可當時并未意識到這一點,就這樣不清不楚地錯過那寶貴的瞬間。
很多病人在臨終前是有預感的,但他即便說了出來,朋友也會禁止他,好像說個“死”字就很不祥似的,避忌反而讓人錯過一些重要的時刻。那時刻,需要親人朋友圍繞身邊。就如一個人搭飛機到陌生的地方,內心惶恐,希望至親送機,結果大家都拒絕送機,那種遺憾可想而知。
在病情危急時,人們想到的是趕快呼叫醫生,親人迅速走開以免阻礙急救,卻沒想到真正重要的是醫護人員應全部撤離,讓親朋好友多陪他一會兒,講些最要緊的話。
死不算什么,只是先走了,還會見面的。看多了死亡之后,宮崎駿建立了自己的生死觀,希望死前能好好跟大家打招呼,把大家都找來,說聲“辛苦了”或“謝謝”,也希望這種臨終的告別,能形成一種文化。
他的力作《起風了》,片中女主角菜穗子得肺結核不治,卻超越時空,在丈夫的夢中揮手。生死的界線被模糊化,死只是過程,毫不可怕。
(潘光賢摘自《廣州日報》2014年4月11日,童 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