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恒
論文與期刊更善于傳遞清晰直接的觀點,而且是介于官方與民間的觀點。于是就會發生這樣的情況:當一位領導人已經很久不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但在論文與期刊的版面上,與他相關的內容卻會增加不少——因為各個地方期刊,組織出了大量的批判文章。這種情況在過去確實存在過。
而當一位領導人去世已久,我們難以從《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看到有關他的消息,不過在期刊與論文里,我們依然可以從不斷變化的新增文章數字、關鍵詞等信息中,讀出他根植于廟堂之下、江湖之上的存在感。通過梳理中國知網文獻數據庫,我們尋找這種復雜的存在感。
2013年以“毛澤東”為主題的文章“活躍度”稍低
以“毛澤東”為主題的期刊論文,在2013年達到3230篇。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每逢領袖誕辰整數年,《人民日報》出現領袖名字的次數會增加,這一規律同樣適用于期刊論文。
1983年、1993年、2003年,期刊論文庫收錄的以“毛澤東”為主題的文章數量,分別是667、4134、3840篇。
也就是說,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時(1993年),是截至目前刊發相關文章最多的年份。而2013年以“毛澤東”為主題的文章,“活躍度”比上個整數年——2003年的記錄稍低。
政治影響力的傳遞鏈條
在期刊論文里所呈現的已去世領導人政治影響力,已經形成了一條相對固定的時間軸:即以上說明的傳遞鏈條。
一般來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以周恩來為例,1976年周恩來去世后次年,相關文章數量從8篇上升到46篇,其中大部分是類似《為共產主義事業光輝戰斗的一生——緬懷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這樣的文章。
1980年,討論周恩來理論貢獻的文章開始出現,如《試述周恩來同志從旅歐到大革命時期的理論貢獻》、《從實際出發,遵守客觀經濟規律——學習周恩來同志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思想》。
再往后,又有了類似《周恩來體育思想初探》、《周恩來的水土保持意識》、《周恩來與外語教育》、《論周恩來檔案學思想中的歷史意識》這樣的論文。
進入2000年后,有關周恩來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比如《周恩來中和性人格的心理學分析》這樣的論文。
比《人民日報》更早透露政治風向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盡管中共是在1997年,即十五大時將“鄧小平理論”列入黨章,但至少從1986年開始,論文數據庫中就有了涉及到“鄧小平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鄧小平思想”、“鄧小平的思想”的表述。
為什么在官方媒體上已經“消失”,在期刊論文上反而“火”
在劉少奇、鄧小平等人被打倒時期,他們已經消失在《人民日報》的頭版,不過卻能在各種期刊論文上看到他們的名字,而且出現的頻次比上一年要多得多。這是因為期刊論文上出現了大批的批判文章。
而且,這其中相當部分的文章,與批劉、鄧沒有多大關系——比如《駁斥劉少奇、林彪一伙在計劃生育上散布的反動謬論》(《新中醫》,1974年)、《同鄧小平修正主義路線對著干的又一曲凱歌——離子交換技術生產肝素鈉研制成功》(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6年)。
研究他們,中央機構不一定“比”得過地方院校
對領袖充滿好奇心,并不只是“中字頭”科研院所與高校才具備的特定情懷。
以毛澤東為例,在中國對他投入最多研究熱情的機構,是毛澤東家鄉的一所省屬高校。從1977年以來,這所大學至今共發表了858篇主題與毛澤東有關的文章,比中央黨校(729篇)和中央文獻研究室(570篇)都要多。毛澤東的生死觀、婦女觀、文學觀……都可以是湘潭大學論文中觀察毛澤東的視角。
另一個相似的特例是,淮陰師范學院以發表185篇論文的規模,成為中國研究周恩來最頻密的高校——作為周恩來家鄉的省屬高校,他們比周恩來的母校南開大學(94篇)還要熱衷于解讀周恩來,并且提供了許多有趣的細節:這所師范類學校發表文章,談到周恩來對中國連環畫的貢獻,稱周恩來是“小人書的偉大朋友”;分析周恩來的“體育思想”、“法律思想”、“和諧思想”,許多文章的刊發平臺,是《毛澤東思想研究》雜志。
在劉少奇、朱德的研究中,排名靠前的研究機構也可以從側重呈現出這些人物的同與不同——至少不同的地區,人們對不同人物的關注熱度不一樣。
湖南師范大學、河南大學發表的有關劉少奇的文章也排名靠前。巧合的是,劉少奇的家鄉是湖南,他的晚年也一直在河南洛陽度過;南京政治學院、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分別是研究朱德的“大戶”,前者屬于解放軍系統,后者則位于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所在地,許多研究文章也都相關。此外,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發表的有關蔣介石的文章也不少。
海外基金贊助了哪些領袖研究
海外的領袖研究熱度一直很高,不過在中國知網文獻數據庫中,明確標注為海外基金贊助的并不多見。這些為數不多的接受過海外基金贊助的論文本身,都幾乎代表了海外學術界對中國領袖的興趣所在。
比如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基金,就在2009年贊助了一篇談論毛澤東與韓國政治的文章——《從毛澤東獨立自主思想到盧武鉉“東北亞均衡者論”——以李泳禧先生為中介》。
文章的大意是:韓國前總統盧武鉉提出過一項名為“東北亞均衡者論”的外交政策,作者認為盧武鉉的這一外交思想,“與中國的毛澤東時代以及毛澤東思想產生關聯”。
日本人則對周恩來對待日本戰犯的態度感興趣。日本學會振興會基金贊助了一篇名為《周恩來與對日本戰犯的處理政策》的文章。2008年,它被翻譯發表在《中共黨史研究》雜志上。
(摘自《壹讀》)endprint